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顾琳琳 《文教资料》2011,(26):19-21
《怪物》是美国作家斯蒂芬.克莱恩的一部短篇小说。故事叙述了黑人亨利在火灾中救火而变得面目全非。"黑人问题"在当时的社会备受关注。在这部小说中,黑人遭到了白人的歧视。小说通篇记录了对黑人的不满,白人认为黑人是扰乱他们生活秩序的"怪物"。美国内战结束以后,表面上黑人和白人享有平等的权利与义务,对黑人的这种歧视则恰好反过来折射出了白人道德上的堕落。  相似文献   

2.
文章运用西蒙娜·德·波伏娃的“他者”理论从三个方面对玛丽·雪莱《弗兰肯斯坦》中的怪物形象进行阐释,通过将怪物形象与父权社会中的女性结合起来分析,揭露怪物在人类社会中的他者身份是父权社会中女性被边缘化处境的隐喻。  相似文献   

3.
运用形象学相关理论对日剧《月之恋人》中的中国人形象进行了解读,结合社会文化背景分析了作为“他者”的中国人形象:中国社会中的民众群体形象、中国女性形象、在日中国人的形象;同时对注视者日本的“自我”形象也进行了阐释。认为该剧较为客观理性地塑造了中国人的形象,辩证地处理了“他者”与“自我”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本文考察了巴金20世纪30年代的短篇小说集<复仇>中的异国形象,发现这些形象体现了巴金所受域外思想的影响,其中倾注了巴金的人道主义、无政府主义,以及复仇的英雄主义思想.这些作品中异国形象的刻画折射出巴金自我和他者思想的混杂及其复杂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5.
三毛一生足迹踏遍了59个国家,其域外题材的作品深受读者的喜爱,她在作品里塑造了一系列异国形象和自我形象,具有极高的跨文化研究的价值。文章试从比较文学形象学的视域出发,分析和探讨其作品中的异国形象和自我形象,并对这些形象进行探源,同时对这些形象言说自我和他者的功能进行剖析。  相似文献   

6.
玛丽·雪莱的力作《弗兰肯斯坦》,通过塑造造物主弗兰肯斯坦以及其创造物怪物这两个形象,使二者作为压迫者和被压迫者的形象出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以此揭示处在19世纪殖民历史背景下的英国社会的阶级矛盾。探析将重点指向怪物这一反叛形象,对其一路的成长过程进行分析,并且结合庶民理论,以期能够展现出怪物长期以来所不为人知的庶民身份。  相似文献   

7.
王慧开 《绥化学院学报》2013,(12):93-95,134
张爱玲一生深受中西文化的影响,张爱玲作品中有许多表现中国和异族形象的叙述,在小说中叙述中国“自我”和异族“他者”,站在民主理性的西方文化立场批判中国,展现腐朽衰败的中国形象,站在伦理和道德的中国传统文化立场通过叙述“他者”,否定和排斥异族,展现丑陋虚伪的异族形象.通过小说中塑造的这些形象,可以看出张爱玲陷入中西文化激烈碰撞之后的迷茫与文化选择的尴尬,使小说呈现出苍凉的文化蕴味.  相似文献   

8.
基兰·德赛在《继承失落的人》中塑造处于传统、过渡和现代阶段的三类女性,描述她们的不同生存状态,呈现女性意识觉醒的过程,揭示女性的"他者"身份,突出女性对主体性的追寻。  相似文献   

9.
在文学创作实践中,华裔作家经常对秉持中华传统文化的老一代移民和完全西化的亚裔青年同时采取他者化的书写策略,在对这两类形象的反思与批评中,华裔作家反省、认识自我,试图厘清自身的族裔文化特性。在短篇小说《爱的痛苦》中,华裔作家雷祖威通过庞氏母子的形象塑造展示了其对华裔族裔群体的身份认知。  相似文献   

10.
《面纱》是毛姆以中国为背景创作的一部小说,因其异域形象在中国备受关注。小说中的"中国形象"徘徊于意识形态和乌托邦之间,一方面是丑陋的、低劣的;另一方面,又是神秘的、理想化的。这一"中国形象",远非真实的中国,而是想象的"他者"。它是毛姆对中国的文学想象和文化利用,传达出毛姆作为英国人的文化心理和深层需要。  相似文献   

11.
论艾芜《南行记》中的自我形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认为,艾芜的《南行记》中的“我”可以从“小我”和“大我”两个方面来理解。“小我”更多地带有作者本人的经历和性格的影子,“大我”则蕴含着广泛而深刻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不-不仔》是日裔美国作家约翰.冈田唯一的一部小说。作品中主人公的母亲固执尖刻,狂热忠诚,又愚昧脆弱,与家人交流障碍,与她周围的世界疏离隔膜。这样鲜明的人物性格的形成原因,与她早年生活过的日本的文化背景不可分割。追本溯源,正是种族中心主义在日本本土文化中的变体——军国主义塑造了她,也毁灭了她。  相似文献   

13.
比较文学形象学关注他者形象与自我的关系.自我在言说他者形象时,也言说了自我的思想及文化.他者的"在场"与"缺席"和创造者对他者的狂热、憎恨都体现在两者的关系之中.如今我们要建构两者的深层对话模式,要以友善的态度对待他者,审视他者的同时也审视"镜像化自我",并对自我进行深刻反思,实现文化的双向交流态势.  相似文献   

14.
理查德.赖特的代表作《土生子》被誉为美国黑人文学史上的里程碑式作品、"抗议小说"的扛鼎之作,因此学界针对《土生子》的研究多集中于黑白二元对立上,着重探讨的是美国社会制度和种族歧视对美国黑人心灵的戕害及其灾难性后果。在此基础上,本文尝试采用新的视角,以跨种族性关系为切入点,重新审视小说主人公别格的悲剧成因,并且通过分析书中白人如何利用虚假的黑人"性神话"构建黑人的他者身份,揭示别格杀害白人姑娘玛丽的讽刺性寓意,彰显"抗议小说之父"赖特解构黑人"性神话"的创作智慧。  相似文献   

15.
在《情人》这部自传体小说中,文化身份认同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一方面,在后殖民语境中,东西方不同种族间存在文化身份认同矛盾,西方白人的弱势群体也面临自我身份认同的困境。另一方面,作者通过女性叙事主体颠覆男权语境中传统的、被动的女性文化身份,凸显带有女性主义色彩的独特身份特征。本文从文化身份角度分析《情人》文本中表现出的种族文化身份认同矛盾和女性自身文化身份的建构。  相似文献   

16.
谭恩美的创作主要通过性别和种族两个视角审视主体人物在本族化和主流化中的遭遇,探询华裔女性这样的双重主体在美国社会中的双重化存在。通过解读谭恩美的成名作《喜福会》中的母亲形象,我们看到作使用西方化视角,把历史记忆再现的间接真实和印象式虚幻建构的主观真实缠绕在一起,造就了既承载真实又涂抹上虚幻的复合化载体,在一定程度上改进了美国主流化对华裔移民形象的认识和了解。  相似文献   

17.
《北迁季节》是苏丹作家塔耶布·萨利赫的代表作,其主人公穆斯塔法和叙述者都是曾留学欧洲的东方人,欧洲的文化强制对他们产生了重大影响并造成成了严重的心理创伤。弗朗兹·法农的种族文化心理创伤理论揭示了白人文化强制对黑人造成心理创伤的过程并提出消除创伤的方法,同时也指出了主人公穆斯塔法悲剧的根源以及叙述者最终获得救赎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西游记>是明代著名的神魔小说,它虽然是一个取经故事,但作者在设定取经途中的八十一难中,几乎每一难都有女性出现,她们有的是人,如女儿国国王,有的是妖怪,如白骨精等等.这些女性看似男性取经路上的陪衬,但与同时期其他小说中的女性形象相比,她们更具有独立的人格.<西游记>中女性形象体现了吴承恩的伦理道德观与女性观,也是明代社会个性解放思潮作用下的产物.  相似文献   

19.
《弗兰肯斯坦》是玛丽·雪莱的代表作,小说中科学家弗兰肯斯坦制造了一个人形怪物,怪物在学习人类语言文化的过程中被语言同化,它希望得到人的身份,改变自己的“怪物”身份。但怪物的努力并不能改变它被指定的身份和命运。怪物最终接受了自己的身份成为与人类为敌的“怪物”。怪物的身体和它的罪行都是人类的创造物。  相似文献   

20.
本文旨在利用比较文学形象学和东方主义的相关理论来解析福斯特的小说《印度之行》中的"印度形象",进而深入研究福斯特笔下的印度形象对英国集体想像中"印度形象"的继承和颠覆,并在此基础上探究引起这种距离的深层的社会文化的原因及作家个人的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