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琦瑶的悲剧蕴含了作者对宿命与命运关系的思考。小说中多次出现关于王琦瑶人生悲剧的预兆是作者的精心安排,旨在向读者暗示王琦瑶的命运早已被宿命决定。王琦瑶的悲剧折射了作者对当代上海都市怀旧文化的批判。为此,小说有意安排了王琦瑶与老克腊的爱情悲剧以及死于非命的情节。  相似文献   

2.
王琦瑶是王安忆的经典小说《长恨歌》中的女主人公,她的一生都在追随男人的脚步,她悲剧的人生演绎了上海时代女性的悲剧。王琦瑶一生的悲剧命运,终归于"依附",过于期待爱情,追求不属于自己的幸福,从云端到谷底的生活,也没让她领悟到爱情的真谛。文章试从王琦瑶与其生命中的五个男人的故事以及她自身的弱点来阐述她具有依附性的悲剧人生。希望文学中王琦瑶的悲剧人生可以警示新时期的女性,以年轻漂亮作为获取短暂幸福的资本、依附男性而得到的幸福是不可靠的,从而让新时期的女性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爱情观。  相似文献   

3.
《长恨歌》是一部具有悲剧审美意味的小说,它描述了小说主人公王琦瑶的一生的悲剧命运,但是作品从另一个角度揭示王琦瑶的命运悲剧并不是外力的不可避免,而首先是来自主人公自主的选择,这种选择反映出作为小说环境的上海大都市的迷离特性,以及女性主体的局限。同时,作品从多种角度描述了以王琦瑶为其代言人的上海这个城市的悲剧,和王琦瑶周遭的人性与人情的悲剧。  相似文献   

4.
《长恨歌》是王安忆获得第五届茅盾文学奖的长篇小说,王琦瑶是这部小说的主人公,也是现当代文学典型的任务形象之一。作者以其独特的视角描述了王琦瑶悲剧的一生。对此,从造就王琦瑶的各种悲剧入手梳理总结出价值取向、个人性格、时代背因素、男权社会等因素,以此展现王琦瑶悲剧的一生必然结局。  相似文献   

5.
张爱玲《金锁记》和王安忆《长恨歌》都是以传统女性为书写对象,展示她们在男权社会中的悲剧。通过对比曹七巧和王琦瑶性格命运的相似性,从男权社会意识和女性心理痼疾两个角度梳理造成她们悲剧的根源,从而可以看出两位不同时代的女作家对女性问题的关注与着眼点的承袭关系。  相似文献   

6.
张茜 《文教资料》2014,(30):91-93
王安忆的长篇小说《长恨歌》自出版以来就成为读者竞相评论的名作。对于小说主人公王琦瑶的一生,不同的读者给予了不同的评价,而对于其人生悲歌的成因,历来也成为众多学者研究的对象,本文即针对王琦瑶的悲剧命运展开进一步分析。王琦瑶不切实际的虚荣心与其悲剧结局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而上世纪四十年代复杂的社会背景和历史洪流对于其生命的悲剧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另一方面,上海这座城市根深蒂固的城市文化———市民气,也对其一生的命运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长恨歌》是一部书写上海弄堂女王琦瑶人生悲剧历程的长篇小说。这一部精美细腻的小说之所以能成为当代文学的经典之作,不仅是小说蕴含着作者对人生命运独特的理解与探索,作家更是通过王琦瑶一人的命运,艺术性地展现特定时代的都市文化与命运。  相似文献   

8.
《长恨歌》中的主人公王琦瑶美丽聪慧、端庄典雅,是吸纳了黄埔精华的上海女儿。她历经了对爱情、婚姻的渴求、挣扎和失落,最终还是孑然一身。无缘婚姻,是王琦瑶悲剧人生的底色。其中,她和康明逊的感情纠葛可谓悱恻缠绵,贯穿了王琦瑶的一生。截取两人交往的三个片段,从语言的指向性来解密这段露水情缘的始末,并力图从两人所处阶层的不同,探求爱情与婚姻的现实性。  相似文献   

9.
《长恨歌》是王安忆长篇小说的代表作,获第五届茅盾文学奖。小说描写了王琦瑶这个典型的上海弄堂的女儿从花季年代到命丧黄泉的人生历程,写出了生活在上海弄堂里的女人无数的理想与欲望、浮躁与幻灭以及上海这个大都市从20世纪40年代到90年代的发展变迁,同时,也写出了人生的苍凉;小说塑造了王琦瑶这一个性鲜明、内涵丰富的人物形象,人物心理尤其是女性心理描写得深刻细腻,语言平淡、细腻、舒缓、从容。  相似文献   

10.
路遥的<人生>中,高加林的人生悲剧有着特定的社会原因,而主人公的心理变化则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文章主要从马斯洛的心理需求层次进行研究,同时融入弗洛伊德的潜意识、本我、超我等心理学理论,对高加林的人生悲剧进行透视,挖掘特定年代人们心理的复杂性,从而得出高加林的人生悲剧是由他复杂的社会心理造成的这一结论.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汉乐府中的弃子诗(主要是东汉时期)为研究对象,从弃子生存状态、社会身份以及自身精神心理角度分析了他们悲惨人生的体现,并着重讨论了造成其悲剧人生的原因,从而吸取弃子人生悲剧的教训,体悟我们对待弱势群体应有的态度。  相似文献   

12.
在二十世纪心理学美学诸流派中,布洛的“心理距离说”可以说对朱光潜先生早期学说影响至深。朱先生不仅据此批判了克罗齐形式主义的“直觉说”,合理地解释了美感发生的心理条件,而且应用“距离”于悲剧的研究和人生美学的探索,使悲剧理论在辩证综合的道路上前进了一大步,并对人生、生活作了美学的诠释,建立了以“艺术——情趣——人生”为理论模式的人生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13.
张爱玲的悲剧意识和悲剧文化心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爱玲是一个具有强烈悲剧意识的作家。她用自己传奇式的一生和传奇性的作品演绎了一个个悲剧故事。这种仿佛与生俱来、挥之不去的悲剧意识促使她以近乎冷酷的现实主义手法解剖了人性的卑陋和扭曲,揭示了人生的孤独漂浮感和生命的虚无幻灭感。张爱玲敏感内省的气质和独特的人生经历使她形成了对世事的否定情绪和敌对的人格心理。张爱玲潜意识中的文化心理是她在特定时代对东西方文化悲剧性体认的结晶。  相似文献   

14.
郭慧 《华章》2010,(26)
月亮是张爱玲所钟爱的意象,也是她的代表作<金锁记>中的中心意象.文章以月亮始,以月亮终,月亮意象贯穿全文.它既是曹七巧悲剧命运的见证,又是长安悲剧人生的象征,还是芝寿恐惧绝望心理的映射.通过对月亮意象的精心营构,张爱玲深刻揭示了三位女性命运的悲剧性与悲剧的深刻性.  相似文献   

15.
司马迁独特的悲剧心理是其坎坷的人生经历与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和大一统的汉代专制制度的交互作用下产生的。它具体表现为两方面,即人生境遇的双向悖反所产生的人生悲剧感与传统文化影响下内在心理的悲剧感——忧患意识。  相似文献   

16.
在20世纪心理学美学诸流派中,布洛的"心理距离说"对朱光潜先生早期美学思想影响至深。朱先生不仅据此批判了克罗齐形式主义的"直觉说",合理的解释了美感发生的心理条件;而且应用"距离"于悲剧的研究和人生美学的探索,使悲剧理论在辨证综合的道路上前进了一大步,并对人生、生活作了美学的诠释,将艺术人生化,人生艺术化,完成了"人生──艺术"之间的双向过渡。  相似文献   

17.
《夜色温柔》中迪克是一个悲剧人物,他的悲剧是社会性的,但是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角度来剖析迪克的三重人格,可以窥探出迪克悲剧人生的精神根源,他的人生经历充满了自我、本我和超我之间的相互冲突和相互转化,最后三重人格失衡,导致了他人格和心理上的扭曲和异化。  相似文献   

18.
《南柯记》反映出了作者一种自我批判的痛苦情绪,是一个产生于自我克服要求的心理悲剧。作品中所蕴含的悲剧意蕴也是汤显祖人生悲剧的写照。作者王政理想破灭后,欲以自由精神超脱俗世,却始终割舍不断一"情"字,因此作品中有出世与入世的痛苦选择。另外作品中的人生如梦思想也加深了作品的悲剧意蕴。  相似文献   

19.
张承志《黑骏马》以新颖的小说结构描述了一个感人肺腑的爱情故事。试图透过以往研究者已探索较多的小说的叙事结构,来发掘其隐藏的心理结构,从中发现现实与理想、残缺与完美之矛盾的普遍性与不可调和性;进而透过以往研究者关注较多的爱情悲剧,探求深层的人生悲剧,即归属感的缺失与悲剧的无限重复性。  相似文献   

20.
中西传统悲剧意识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文化的现世性和道德化倾向 ,使中国悲剧侧重表达现实怨愤 ,悲剧冲突多围绕人性善恶 ,展示善良无辜者的遭难蒙冤 ;西方文化的超现实精神和认知理性的发达 ,使西方悲剧较多人生苦难的终极追问 ,体现形而上本体之思 ,悲剧冲突多表现知的痛苦困窘。中国悲剧注重哀怨委婉的抒情 ,并以“大团圆”给观众以心理满足的抚慰 ;西方悲剧追求悲壮庄严 ,使观众在振奋震惊中情感升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