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夜来"一词具有"昨天"义,"来"具有"往昔,过去"之义,这在《汉语大词典》中已有收录。"夜来"一词无论是表示"昨天"义还是非"昨天"义,都应视为主谓结构的复合词。"夜来"三个主要义项"入夜"、"夜间;夜晚"、"昨天"均与时间有关,三个义项之间具有其内在关联。"夜来"在表"昨天"义时是派生词,"来"为时间词后缀的说法有待商榷。"夜来"表示"昨天"义这一用法至今仍保留在山东方言中。  相似文献   

2.
"堕"在文献中有"毁坏"义和"坠落"义,但这两个意义读音不同,很容易让人认为这是来源不同的两个词。但是与"堕"的"坠落"义同义的"陨、队、陊、颓(穨、隤)"四个词,都由"坠落"义引申出了"毁坏"义。这说明"堕"的两个意义之间绝不是偶然的借用,而是有联系的。  相似文献   

3.
"X奴"系列网络新词,可从句法、语义、语用三个方面分析,即从句法结构看其组合的规律,包括与"奴"搭配的有单音节词和多音节词;从语义分析这一系列词的语义构成,它既保留了被奴役的义项,也包括其他新的义项;从语用分析"X奴"系列词义的社会价值、社会原因、使用人群。  相似文献   

4.
辛羽 《初中生之友》2014,(10):34-34
“六亲不认”是个成语,字面义是不认所有亲属。在实际的社会语用中,有两个不同含义。一个贬义,形容做人没有情义,翻脸不认人(这是现在常用的基本义,一般辞书和成语词典都只列遮一个义项);另一个褒义,形容做事着原则,铁面无私,只按章程秉公办事,不讲情面。  相似文献   

5.
"讨厌"和"厌恶"是一对近义词,在主观情感上都有反感、不喜欢的意思,但"厌恶"比"讨厌"不喜欢的程度要重些。"厌恶"只有动词词性,"讨厌"除了做动词,还可以做形容词。在语义上二者有词义轻重、搭配对象的不同;在语用上也存在概念义和语境义以及语体色彩的差异;在句法上与不同的宾语连用时的情况,以及能否进入把字句等诸多问题上均有不同。  相似文献   

6.
"声训"与"因声求义"在训诂学著作中经常被看做两个等同的概念,在训诂实践中也往往没有区别地交替使用。其实"声训"和"因声求义"在"训释词"和"训释目的"上都有所不同,这些不同更反映出二者在其适用范围和求义层面上存在着的本质差异。  相似文献   

7.
"滥觞"这个词在释义和使用上存在一定的分歧,有人认为除本义外在现代汉语中该词只有"事物的起源、发端"一个用法,其他用法都是误用,该文从"滥觞"的来历和演变说明了"泛滥"也应该是"滥觞"的一个义项,应收入《现代汉语词典》,其他用法应注意规范。  相似文献   

8.
《湘南学院学报》2017,(4):76-80
分析了"憾""恨""怨""悔"在不同时期词义的历时演变,对其出现的语言环境进行具体考察和分析,发现这四个词在不同时期都有"怨恨"义,并且不同的词在同一义项中其情感色彩强弱、语义指向、语法搭配等都有一定的差异。从先秦到元明清直至现代汉语时期,"憾""恨""怨""悔"的基本义在历时演变的过程中相互影响,相互转换,各个词的基本义逐渐单一化和明确化。  相似文献   

9.
随着使用频率的增加和语用张力的增强,汉语中的动词"刷"衍生出了多个新义项。拟对"刷"衍生出的诸多新义项进行归纳和梳理,以进一步丰富其词义。  相似文献   

10.
运用框架语义学的理论和方法对"想"与"考虑"的义项进行描写和辨析,发现被已有工具书释作同义词的"想(1)"与"考虑"实际上只有一个义项相同:"思考"义。此外,"考虑"还有两个义项是"想"没有的:一是"把……考虑进去(使……成为思考对象)";二是"顾及",同为"思考"义时,二者亦有细微差异:"想"带有[+想象]的义征,"考虑"带有[+强度大]的义征。这些语义上的差异决定了二者用法上的种种不同。不懂这些语义差异是造成留学生混用这对词语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1.
“再说”最初是一个结构,后来词化为一个词。一般的词典上列“再说”为两个义项,但实际上“留待以后处理”义的“再说”有动词和助词两种词性,应该看做不同的义项。主要考察包括结构在内的“再说”的四个意义的关系和演变过程,借助认知理论、去范畴化理论、语法化理论等,试图明晰“再说”的发展脉络、再现其语法化历程。  相似文献   

12.
"由"字句、"被"字句在语义、句法、语用上都有所不同。在语义上,"由"字句指向施事成分,表达过程义、行为义,"被"字句指向受事成分,表达结果义和动作义。在句法上,"由"字句与"被"字句在动词形式、否定形式、主动被动式等方面都有不同之处。在语用方面,"由"字句更倾向表示未然体、主观态度,而"被"字句更倾向表示已然体、客观事实,同时"被"字句更多地表示消极色彩。  相似文献   

13.
"和"与"同"作为古代汉语词汇中的两个基本词、常用词,它们有着各自的词义引申系统,同时,它们又相因生义。鉴于此,本文结合词汇语义学、认知语言学的知识来分析"和"与"同"的相因生义。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古汉语中"从而"的语义情况进行讨论,对"从而"与"因而"和"进而"的语法语义情况进行对比,进而认为"从而"是一个表示"致使"义的连词,在语用上,它说明前句事件的影响或后果,这一语义概括一方面说明"从而"含有因果关系义,另一方面也说明它有进层义,进一步阐释前句中事件的意义和影响。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从"没VP之前"中VP所属的不同动词事件类型的角度入手,探究了"没VP之前"和"VP之前"能否互换的条件和限制。指出当VP由动作动词充当时,可换用为肯定式,当VP由状态动词和表结果义的动词或动词短语充当时,不宜换为肯定式,两种格式有各自的适用范围和不同的语用义。同时指出,在"没VP之前"中,"没"不仅不是多余成分,而且是语用焦点,"之前"所表示的"时间顺序义"的语义特征虚化,"条件情况"义凸显,"之前"的语义正在发生语法化。  相似文献   

16.
《现代汉语词典》中的"差点儿"有两个义项,分属形容词和副词。义项①标明是形容词,然而认定这个"差点儿"为短语更符合语言约定俗成和经济的原则;义项②分别从两种情况说明"差点儿"的用法,却忽略了第三种情况的存在,释义不够完整。  相似文献   

17.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热”有两个义项为定位词素义。本文首先分析了现代汉语中这两个义项的情况以及由此形成的“多义词模”,在此基础上在历时平面上考察了由“热”构成的多义词模形成的过程、动因与特点,发现了由词模“X热1”到词模“X热2”的桥梁——词模“X热′”,并提出了“词模义”发展的特点。  相似文献   

18.
近义词"原来"、"本来"的常用义项和用法都极为相似,然而又有细微的差异,二者在其它义项上的差异则较大。这些相似和相异点都影响了留学生对这两个词语的习得,使之产生偏误。  相似文献   

19.
"花"的义项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分得很细,达19个义项。可以用隐喻和转喻的思路分析义项之间的关联,从而深刻理解各义顶的含义。可以对各义项的组词进行排列对比分析及在句子中的位置分析,从而感受到"花"字在汉语系统中的丰富和繁杂使用。通过研究,发现《现代汉语词典》对一些重要义项未能概括,对一些组词中的"花"义未作说明,还有构语上的一些新义未能纳入。建议应该合并几处义项,并将"图案"义列入"花"的义项,并慎重对待方言义项。  相似文献   

20.
分析词、词的义项与语义场构成在新HSK四级的分布情况,认为词的语用频率显示了词的常用度与重要性。在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应该参考词的语用频率与词汇义场作为词汇教学的途径,提出具体教学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