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非才之难,所以自用者实难。"苏轼的在《贾谊论》中的开篇之句道尽了自古英才的窘境,也叹尽了自古英才的无奈。本应是九天鸾凤于远空,却被迫伏窜草丛,鸱枭竟自在翱翔;不才之人尊贵显赫,阿谀奉承之辈得志猖狂!而贾谊呢?着一袭青衣,伴辘辘车轮,远离了心中的伊甸园,远离了本想大展抱负的舞台。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对司马迁的《史记·货殖列传》的梳理,从中国经济思想史的角度入手,分析了《货殖列传》中典型人物的经营方式,并由一个个的具体故事探索司马迁的商业经营思想,研究司马迁的一些经济观点和主张。  相似文献   

3.
《史记·货殖列传》是反映司马迁经济思想的一篇重要论述,其中包含了司马迁对社会经济规律的一些基本认识。他认为,人的“利”“欲”本能,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动力,社会分工是社会自身发展的必然结果,市场对社会经济有自发调节的作用,基于此,司马迁主张自由贸易,主张顺应自然经济规律。  相似文献   

4.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很大程度上已经具有了文学史的意义。并且其中文学史的研究方法和思路已经表现出“场景还原”和“版图复原”的文学地理学思想。这种研究方法和思路对构建时空并置交融的新型文学史研究范式和推动中国文学研究的学术创新都有重要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前人关于《史记》中屈原、贾谊合传原因的讨论,多停留在现象总结的层面。从发生学角度,联系《史记》的全书体例和《屈原贾生列传》中对二人挫折人生的描述,可知该传创作的一个根本之因是寄托司马迁“士贤能而不用,有国者之耻”的“明世观”。同时,司马迁在该传中还欲呈示其所创设的“楚辞学”。为了展示此学派的完整和规模可观,于是只得选贾谊来与屈原“合传”,甚至不惜破坏全书中的时间体例以及贾谊思想的丰富性、深刻性。另外,立足司马迁的楚辞学,考察处于其前后的刘安、刘向编《楚辞》的相关议题,可发现刘安作了《楚辞释文》式的编纂,逻辑未密,而刘向作了《楚辞补注》式的编纂则颇为成理。  相似文献   

6.
司马迁的《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是我们研究屈原最重要的原始材料之一 ,但又是近百年来屈原否定论者攻击的对象。本文从汉代人的思想观念入手对这篇作品进行了新的解读 ,说明了三个问题 :第一 ,司马迁把怀才不遇当作为屈原作传的一条主线来写 ,这说明在此篇作品中包含着作者对屈原的理解 ;第二 ,司马迁在这篇传记中写出了自己的思想困惑 ,同时也写出屈原和贾谊之间的时代思想差异 ,让我们了解了两个时代不同的文化精神 ;第三 ,司马迁的伟大之处就在于 ,他不但为我们提供了有关屈原的物质史料方面的基本真实 ,同时也写出了屈原在文化精神上的真实。这恰恰是证明屈原其人可信的有力证明 ,是司马迁给我们留下的研究屈原精神思想的最可靠材料  相似文献   

7.
司马迁重商思想的形成,主要是基于对汉武帝时期社会现实问题的观察和认识。由《史记·货殖列传》可以看出司马迁有关商业应与农林工并举、商人应有的素质以厦政府应对商业如何管理的主张和认识。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项羽本记》为蓝本,着重从三个方面论述了司马迁笔下的项羽的人格特征,从而再现了项羽这位历史人物。  相似文献   

9.
《史记·货殖列传》历来颇受学者关注,其研究篇目"居《史记》各篇研究之首"[1]其中最重要的还是经济方面的阐释,着眼于地域文化展开深入研究的前人亦有所涉及,但成文时间较早,且多为地域考证方面的研究。文章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自己对《史记》及司马迁创作精神的认识,从司马迁的地域文化观、经济基础对地域文化的影响、变化的地域文化以及大经济区划中的小经济区划四个方面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10.
太史公司马迁的《史记》,记事严谨真实,史料可靠,被后世奉为史传学的典范。曾被鲁迅先生评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但选入高语第二册的《鸿门宴》一段,其中却有两处明显的疏漏。  相似文献   

11.
新教材第四册(山东人民出版社)第一单元,有这样一个活动题:屈原遭受奸佞小人陷害,不愿苟活终至投江而死:司马迁遭受腐刑,却要“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最终著成《史记》。请以二人的不同选择为话题展开讨论,并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完成一篇小论文,主题为:屈原与司马迁生命价值观比较:这是在学习了本单元的《屈原列传》和第二册《离骚》的基础上设计的一道综合活动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  相似文献   

12.
司马迁笔下的历史其实也是人性的历史,这一点尤其体现在司马迁笔下的人物面对残废时所表现出来的形形色色的姿态上。  相似文献   

13.
本文旨在用考证、比较和分析的方法指出《屈原列传》一文在记载屈原生平事迹和反映当时历史背景时存在的疑难和失误,以期还历史的本来面目。本文将《屈原列传》记事的疑误归结为三个方面:一是叙事紊乱,次第颠倒。二是交代不明,背景不清。三是情理不合,事理不明。  相似文献   

14.
汪春泓认为,《史记·淮南衡山列传》不是司马迁所作,而是参与治淮南狱的宗正刘受与刘德依据“定谳之词”而写,后经刘向、刘歆的修改而成。因为司马迁对刘安颇为欣赏和同情,且认为他的谋反被诛乃是冤案。笔者认为,《史记·淮南衡山列传》虽有嫌疑之处,但不足以否定此传的作者是司马迁。刘安在帝室中是二世含冤的一支,一方面祖母、父亲的冤死在他的心中种下复仇的种子;另一方面他因受到汉廷的窥伺、压制和逼迫,而负有沉重的压力感,不得不生谋反之心。强烈的复仇情绪有时遮蔽理性,故刘安的某些行为不合常情常理。司马迁基本上认定刘安因谋反被诛,也指出他有“谋反形”,即有谋反的动机和目的且为谋反暗地做了一些实际的准备工作,但并没有公然地举兵反叛。汉廷断淮南狱以《春秋》之义正之,深文周纳,穷究党羽,严刑酷罚。而司马迁是持批评态度的,认为刘安之谋反被诛是有一定冤屈的。  相似文献   

15.
西汉前期,崇尚"楚声"的文化潮流具有明显的政治内涵,因此屈原并没有受到关注。从贾谊开始,西汉士人引入不同的思想资源重新塑造屈原形象,直到董仲舒开拓出"士不遇"的文化母题。在这个过程中,屈原只是西汉前期士人群体的政治遭遇的镜像。而司马迁从恢复屈原传记的真实性开始,同时展开与屈原的精神对话,最终完成了中国文化的浪漫主义精神传统的建构。  相似文献   

16.
《史记》有着丰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清代李景星曾撰《史记评议》,对《史记》进行了逐篇的介绍和研究,但内容过于简单。故有必要按照《史记评议》的形式编一部《史记题评》,以引导人们正确地阅读《史记》。现选《平原君虞卿列传》等三篇“题评”刊出,进行一些必要的读解。  相似文献   

17.
《史记》卷一百三十《太史公自序》叙述了司马迁的家世、家学。个人生平以及编撰《史记》的思想取向,生动地折射了司马迁艰难的心路历程和高远的作史旨趣,是我们正确理解司马迁及《史记》的一把钥匙。  相似文献   

18.
《史记·屈原列传》史料来源复杂,不同部分性质迥异且文本功能有别。本传中长期困扰楚辞学者的文本问题,之所以从纯文献学角度得不到有效解决,是因为混同了不同史料的性质与功能所致。明清学者将此传与《伯夷列传》、《老子韩非列传》称之为“传之变体”,正是着眼于此类传记极强的议论抒情性,实际上它们相当于人物的“精神传”;若从文章学角度来分析“变体”,体现的是司马迁独特的“插叙”、“遥接”艺术。《屈原列传》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信史,文中投射进去了司马迁自己的影子,评估此传在屈原研究中的文献价值,不能忽视它在《史记》中体例、寓意、文法诸方面的特殊性。从本传“太史公曰”乃至《史记》其他篇目传赞的顿挫规律中,也可以得到相应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太史公曰”形式上仿自《左传》的“君子曰” ,但在《史记》中发展成为系统的史论 ,却是司马迁的首创 ,其内容丰博 ,观点鲜明 ,体例于统一之中有变通 ,表现了司马迁的宏阔气度和无限的创造活力。可以说 ,中国传统史学 ,由于司马迁创造了史论体系 ,才使得历史编纂成为真正的史学论著。  相似文献   

20.
从心理学角度,对创作主体司马迁一生四个重要发展阶段的不同心理状态进行系统分析,展示出他从一个率真少年到忧愤老人的心路历程。这将为深入系统研究司马迁的创作提供重要的心理依据,从而也使本课题的研究具有从发生学角度考察问题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