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人们普遍认为,金属生锈是有害的。其实,这要看到底是什么金属,生的又是什么锈,有益的“锈”也不少。  相似文献   

2.
虽然“应用写作”本应是实用价值和美学价值相结合的人文课程,但在实际的教学中它的美学价值一贯被忽略了.文章通过应用文与文学作品的对比,从形式、语言、结构三方面来分析应用文实用性背后的美学元素,进而提出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去引导学生探索这种美,实现寓教于乐、寓教于美的目标.  相似文献   

3.
传统美学元素中具有我国传统人民的审美观、艺术底蕴,而平面设计则是现代艺术中的表现形式之一。表面来看,平面设计与传统美学元素不尽相同,但其艺术特征却有相通之处。同时,传统美学元素中涵盖我国人文社会的审美观,平面设计通过借鉴传统美学元素可有效提升其创作手法与创作理念空间。因此,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平面设计的有机结合,可带给现代平面设计更多的设计灵感。  相似文献   

4.
影视艺术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产物,它综合吸收了戏剧、文学、摄影、美术、音乐、舞蹈等多种艺术元素,影视艺术具有四个特征:前卫的技术性、高度的综合性、突出的形象性、多元的感染性。正是由于影视艺术自身所具有的这些综合特性,使它形成了不同于其它艺术样式的美学特征。  相似文献   

5.
《檀香刑》是一部以刑罚为名的新历史主义小说,一部借刑场为舞台、以施刑为高潮的现代寓言体戏剧,其中充斥了大量的暴力元素,但经莫言高超的文字演绎,不但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暴力元素的感官冲击,同时赋予了行刑过程艺术之美。暴力元素的美学转化是《檀香刑》的显著特征,因而,对其暴力转化技巧进行深入分析。  相似文献   

6.
"暴力美学"是近几年来才出现的一个新概念。它与时尚和消费以及审美心理有着密切的联系,并且蕴含着深刻的美学内涵。本文从暴力美学电影到暴力绘画再到行为艺术中的暴力倾向出发,分析暴力美学产生的原因;它的背景及历史渊源;以及暴力美学艺术的基本特征和审美意蕴。从两方面分析暴力美学的渊源。一是艺术史上从古至今都有对暴力美的表现和对暴力形式美的追求,二是暴力题材电影自身的发展和绘画艺术上的暴力美学的演变。最后指出暴力美学的艺术表现意蕴还在于它折射了人的一种生存状态;那就是一种情感的宣泄的需要;一种对现实的超越,从而得到精神的自由和艺术上的自我展现。  相似文献   

7.
《中学生电脑》2008,(7):108-109
2008年8月。举世瞩目的奥林匹克运动会将在中国举行,对于这次的主办地北京,相信同学们已经很熟悉了。那么对于下一届奥运会主办城市伦敦,你又了解多少呢?现在就让我们提前步入这个古老而又年轻的城市,看看他到底有何魅力让奥林匹克的圣火三次在这里燃起……  相似文献   

8.
艺术学在中国教育界和学术界升格为与文学并驾齐驱的一个学科门类,不仅是学科发展的需要,更是“实践转向”对艺术学的直接影响.“实践转向”将使艺术美学的地位凸现出来,以研究艺术在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上的独特之处,改变文学美学和文学理论包打天下的局面;艺术美学的实践分析将凸显艺术生产“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的特殊性和特殊规律,对艺术的技术层面进行美学研究;艺术美学的实践分析还将在文化产业的语境下研究艺术的市场、消费等方面的特点,在消费社会、信息社会、后工业社会中更好地发展艺术.  相似文献   

9.
对于“新美学”的建构,德国当代美学将其称为对鲍姆嘉通关于美学作为“感性认知”这一最初构想的再次复兴,其深层意旨在于,突破美学在近代之后的发展中伴生的艺术、美学与哲学之间的复杂纠葛,在对美学本色的回归中彰显学科发展的新方向。梳理作为学科门类的“艺术哲学”与“美的艺术”之间的纠缠可看出,“艺术哲学”被用来取代“美学”,源于理性思维对感性逻辑的排斥,而后者恰恰在“美的艺术”中得以呈现;审视作为逻辑方式的“感性认知”与现象学之间的交错可明了,美学能够成为第一哲学,显示的只是二者作为感性思维的共同前提,却不意味二者拥有全然一致的致思方向。伴随这一剥离与区分,“新现象学”展示出通向“新美学”的可能路径:通过区分不同于“躯体”的“身体”存在的空间性维度,新现象学阐明了空间维度所蕴含的知觉之外的情感因素,而新美学正是在身体情感空间的现实化中开启美学复兴的路径。  相似文献   

10.
电影声音元素在电影艺术作品中美学功能的发挥,必须与画面视觉形象相结合,其美学功能在于:环境氛围的渲染;人物性格、心理与情绪的表现;场景的转换;情节高潮的构建。  相似文献   

11.
用接受美学来观照"艺术兴学"的办学理念,我们会发现,从认识论来说它可以"兴"学生本体,从方法论来说它可以"兴"学生的学习。它不仅是一种方法,而且是一种对话、创造与构建,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构建起"艺术兴学"的学习语境,不仅可以激发起学生的求知动机,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期待",有利于让学生由"实际的读者"顺利地靠近或变成"隐含的读者",让学生在学习时多些"顺向相应",少些"逆向遇挫",从而实现学生与教师及知识之间的"视域融合"。  相似文献   

12.
中国传统元素是连接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之间的纽带。本文首先从中国传统元素入手,分析其所承载的文化内涵,进而对水墨文化做了深入的探讨与说明,挖掘其艺术魅力与文化底蕴。  相似文献   

13.
西方美学是一种更重视概念和逻辑体系的比较狭窄的"小美学",其作为知识论的极端形态则是"见科学不见人"的一套概念的或知识的"体系"。而传统中国美学则是生存论意义的美学,是相对诗化的、象征的和具有"人与天齐"的大口径、大边界、大尺度的"大美学",是真正的"以人为本"的美学本身,是更地道更正宗的美学。从"人天齐一"的人类追求自由、超越的本性来看,传统中国美学更接近"美学"的本质。因此,世界美学家族中的正庶秩序需要重新调整,或者至少应该做到中西方美学"二美并尊"和"平等交辉",美学无疑应该走出"欧洲中心论"的狭隘观念。  相似文献   

14.
以强调社会化为特征的先秦美学与以关注个性化为特征的魏晋美学 ,分别奠定了中国古典美学两种互补的美学形态———儒家美学和道家美学的基础。因而社会化与个性化的和谐统一成为中国古典美学的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15.
本期笔谈四篇文章均来自第四届东方美学国际研讨会,四位学者的文章均立足于东方美学研究中的一些专题性问题。闵周植认为,陶瓷艺术在东亚文化中有特殊的意义。对于知识阶层而言,陶瓷与书法、绘画一样能培养审美情趣。不同国家的陶瓷艺术可以体现出不同的艺术特征及审美感知特点。中国陶瓷追求人工的完美,韩国陶瓷倾向于不规则和天然美,日本陶瓷则倾向于偶然和嬉戏性。张小鸶认为,主要使用岩彩材质的岩彩画艺术在东亚各国及其他地区虽命名不同,但是都具有东方文化的共性。在古代丝绸之路佛教东渐的传播过程中,岩彩画历经东方各国和地区,不同程度地融汇了当地的文化和审美意识,凸现出各自异文化的不同特征,形成了东方岩彩艺术的审美特点和各有千秋的表现形态。在当代多文化形态的环境下,如何吸收外来精华,挖掘与拓展其在当代仍具有活力的部分传统因素,应该是这一跨越国界与文化圈艺术表现的重点所在。臧新明认为,“写生”一词所包含、表达的概念和信息,在近代东西方文明、文化的碰撞、吸收、磨擦和借鉴过程中,不断地交融、演化、变迁,并趋于一致。当今单纯的写生语意同传统的“气韵生动”以及“古画画意不画形”等重生、重气、重意、不重形的注重主观意识行为的写生之语意相比,已发生了较大的变化。陈静在“关于东方美学研究方向的一点思考中”中对第四届东方美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作了述评。  相似文献   

16.
以山水诗、山水画、山水园林、山水城市等艺术形式为代表,传统山水艺术蕴含了宜游、宜居、宜农、宜学的美学精神,反映了中国人追求人与自然山水和谐相处的精神祈愿。  相似文献   

17.
李泽厚从马克思的“自然的人化”观出发,通过“积淀”、“文化心理结构”、“新感性”等理论阐释美学、美、美感与艺术,回应中外各派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18.
教学机智的时间“烙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教学机智是指教师在一定的教学情境中瞬间作出的具有教育意义的创造性行动,它总是与特定的时间联系在一起,因而时间一般会在这种教学行动上打上时间的紧迫性、时间的不可逆性和时间此在意义的烙印。  相似文献   

19.
《田园交响曲》的译者李玉民先生主张文学翻译是一种特殊的文学创作,译作应是给读者以文学享受的作品。本文将从文学翻译的美学范畴和审美标准的角度来鉴赏《田园交响曲》译作在内容、语言形式和意境等方面所呈现出的种种美学元素;并且分析了审美观下文学翻译中的语言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20.
人体是真实存在的客观事物,人们对人体的看法和理解各不相同,艺术与人体的关系更是值得我们进行探讨。艺术人体对我们的生活、艺术带来了一系列的思考,在艺术人体的审美观中体现了无可比拟的审美意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