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一天中午,一个在中国学习的美国留学生有个约会。他刚要走,一个中国朋友从旁边走过,问他:“吃了吗?”这是中国人在吃饭前后打招呼的常用语。美国留学生笑着点点头,挥挥手表示告别,就走了。他知道,中国朋友的话相当于英语中的Hello或Hi,  相似文献   

2.
小寒菜头饭     
小寒说到就到了,天冷得有点让人发颤,妈妈笑着对我们说,该吃菜头饭了. 我们也常问大人,为什么在小寒这天要吃菜头饭?大人们也说不出个子丑寅卯来.我想,除了习俗外,大概因为“小寒”一过就进入“出门冰上走”的三九天了,吃上菜头饭,就能很好地御寒.  相似文献   

3.
好朋友的生日,圈子里的几个朋友选择去田子坊附近的Larder餐厅,虽然刚开不久但是去过的朋友评价都不错。听到吃西餐着实让人头大,吃了一个星期的西餐实在有点儿让人打不起精神,不过既然朋友们都想去也只能硬着头皮去了。Larder的西餐让人眼前一亮,它打破了传统的西餐方式,入乡随俗,更贴近国人的就餐习惯。对于"吃货"们来说,除了吃之外就是拿着相机拍来拍去。Larder有什么特别之处?我们就一起探个究竟。  相似文献   

4.
说到护眼的食物,就有很多朋友问,怎样才能轻松吃到这些食物呢?炒胡萝卜丝有点麻烦,枸杞除了煮粥不知道怎么用,南瓜除了蒸熟之外也不会吃…看来确实有很多人不太善于烹调这些富含叶黄素、玉米黄素和胡萝卜素的食物。这里就介绍几个简单好做的护眼营养美食,大家不妨试试。  相似文献   

5.
莫言小说继承、更新与细化了鲁迅小说的吃人主题:不是从古代典籍出发的,而是从现实特别是从人性本身出发的;不是主要从历史与文化的角度掘进,而是注重从人甚至人类本身的人性深处即文化人类学意义上的剖析;并且将人类学意义上的吃人转化为一种象征,除了批判强权吃人、金钱吃人、强权金钱联合吃人之外,更重要的是指出由于人性本身的吃人欲望所导致的种种现象:吃人不是个体而是群体,吃人随时随地,吃人根深蒂固,吃人日常化、大众化、市场化、程式化、规模化、心理合理化、隐型制度化。要吃人就得先杀人,要敢于吃人就得先敢于吃动物。于是出现各种模式的吃人:从吃动物到吃人,从杀动物到杀人,从杀人到吃人,从动物吃人到人吃动物再到人吃人。  相似文献   

6.
对于美国课堂上常见的自由、随意,中国教育专家认为他们是在给学生吃“第六个大饼”,而美国学者的观点是给学生吃“三明治”。一次,这位专家向美国学者讲起了“傻人吃大饼”的中国寓言故事。傻人连吃五个大饼,吃到第六个大饼才感觉饱了,这时,他说:“早知道吃第六个大饼才饱,前面五个我就不吃了。”专家说:“你们美国的教育就像是只给学生吃‘第六个大饼’。”美国学者似有所悟。可是第二天,他找到中国专家说:“我们美国人不吃大饼,我们习惯吃三明治,我们给学生的应该是三明治。”中国专家大呼其妙。“大饼”和“三明治”的比喻有着怎样的含…  相似文献   

7.
松鼠     
松鼠温顺、活泼、机灵,长着一条长长的、毛茸茸的尾巴,十分讨人喜爱。松鼠除了吃野果外,还吃种子、嫩枝、幼芽、昆虫以及鸟蛋等。秋天一到,它就开始贮藏食物,这样,在寒冷的冬天,松鼠就不愁没有东西吃了。  相似文献   

8.
中国传统节日的现状:节味越来越淡,内心那种憧憬与期盼已无从捡拾。在某种程度上,中国传统节日已经蜕变为“吃”的节日,国人记忆中的风俗似乎除了吃饭,鲜有其它。春节吃饺子、吃年糕,十五吃元宵,端午吃粽子,中秋吃月饼,……似乎只要吃过这些食品,节日就算庆祝过了。但如果春节不守夜,十五不观灯,端午不泛舟,  相似文献   

9.
清扬 《新作文》2013,(Z1):4-7
我们中国是个讲究"吃"的国度,英国人一见面就谈天气,而我们打招呼则是问:"您吃了吗?"今天我们就来说说舌尖上的这些美味吧。尤其是童年记忆里那舌尖上的美味,不管长到多大个子多高的时候,都会印象深刻,永远难忘呢。从古至今,都是如此哦。我们中国是个讲究"吃"的国度英国人见面就谈天气而我们打招呼则是问"您吃了  相似文献   

10.
从前有两兄弟特爱吹牛。一次哥哥说他吃的馒头最大,弟弟就说他吃的包子最大。怎么个大法?几十个人吃了三天三夜还没吃到馅儿,就在他们挖着吃的时候,发现了一块石碑,石碑上写着:离馅儿还有30里。当然这是笑话,但我想问问语老师,如果真有这样的包子,你吃不?我想不  相似文献   

11.
假期里跟着家人去了越南一趟,在那儿,我可真是大开眼界。除了绮丽的热带风光外,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越南人的瘦──满街都是身材苗条的越南人。怪不得导游告诉我们,越南的特色——“四苗条”里面就有著名的“人苗条”一项。可是我不明白,越南人为什么那么“苗条”呢?环境好?锻炼多?嘿嘿,真正的原因,在那儿吃几顿饭你就知道了!在越南吃的第一顿饭就很怪。第一道菜是红烧火腿,味道挺好,香气扑鼻,可是就有一个缺点──菜太少了。色香味俱全的一道菜竟然只有一小盘,平均下来一个人只能吃两三片!第二道菜是清蒸鲫鱼,我想:这道菜应该像中国的一样鲜…  相似文献   

12.
食疗的泛滥     
秦效伦 《山东教育》2004,(19):24-24
中国有个悠久的饮食传统,叫做“食疗”,它的出发点之一就是缺什幺就吃什么,吃什么就补什么——吃猴脑可以补脑,吃羊眼可以明目,吃猪肺可以清热补肺,云云。时光流转,这种食疗观念已经成了我们这个民族心理层的潜意识,不仅在饮食这类事情上很认真地相信,就是在读书学习上也照方抓药——语文没学明白,就让他  相似文献   

13.
<正>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食的问题向来是人们关心的生活大事。《小雅·采菽》就提到“采菽采菽,筐之筥之”,这里写到的菽是豆类的总称。中国栽培豆类的历史悠久,栽培地区广大,可见豆子自古以来就是人之所爱。白花花、软糯糯的热粥,配上被称为“粥伴侣”的豆酱,酱香浓郁,鲜香可口,看着可心,闻着沁心,吃着舒心。中国人是顶会吃的,豆酱、豆浆、豆腐……除了上述传统豆制品外,  相似文献   

14.
"吃+N(NP)"短语的语义多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人经常谈论吃,讲究吃,正所谓“民以食为天”。在外国人看来,好像就没有我们不能吃、不敢吃的东西,中国的传统文化从表面上讲也存在吃文化。中国人可以吃很多东西,有的是真的食物,有的不是食物,有的是食物但是社会又赋予它新的涵义。因而可以分别从语义的表层和深层角度分析一下“吃+N(NP)”的语义内容,看看它们的意思到底是什么样的。  相似文献   

15.
谐趣网文     
不吐槽 就捣蛋 万圣节,西方国家传统节日。万圣节的习俗是“不请吃就捣乱”,于是,孩子们提着南瓜灯挨家讨糖吃。中国人过万圣节.更多的是在微博上“捣乱”.  相似文献   

16.
正诚信越来越重要,是现代人的安身立命之本,最好能帮宝宝从小养成这样的好习惯,可是面对说话总是不算数的宝宝,除了感到无奈,你还能做点什么呢?琼琼妈吐槽说:"最近,儿子总说话不算数,让人很头疼,比如:看动画片的时候说不吃饭,一点儿都不饿,一看完就吵吵要吃要喝;答应一次只吃一个冰淇淋,奶奶来了,一口气吃了3个;答应给表弟的玩具,表弟来了却又反悔不给了。"  相似文献   

17.
阿城 《学习之友》2014,(8):60-61
有玩笑说,中国文化只剩下了个“吃”。如果以为这个“吃”是为了中国人的胃,那就错了。这个“吃”,是为中国人的眼睛、鼻子和嘴巴的,即所谓的“色、香、味”。  相似文献   

18.
说"吃"     
本从“吃”字演变的历史、“吃”字组成的短语、“吃”与中国人的生活以及“吃”与中国化等五个方面对汉语中“吃”作了—个比较全面的考察。  相似文献   

19.
说到护眼的食物,就有很多朋友问,怎样才能轻松吃到这些食物呢?炒胡萝卜丝有点麻烦,枸杞除了煮粥不知道怎么用,南瓜除了蒸熟之外也不会吃……看来确实有很多人不太善于烹调这些富含叶黄素、玉米黄素和  相似文献   

20.
刘道玉 《云南教育》2007,(7X):43-45
西方国家评论界有一种说法,认为除了孔子、陶行知和蔡元培这两个半教育家以外,中国没有真正的教育家。这半个教育家是谁,他们没有言明,也不知他们划分的标准是什么。作为—个毕生从事教育的工作者,听到这种评论,心里当然不是滋味。也许,这个评论有些偏颇,中国显然不止两个半教育家,例如古代还有孟子、韩愈、朱熹等。就近现代而言,堪称为教育家的人就更多了,如张伯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