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以美国和欧盟为标尺,分析中国和东盟在1990—2012年间的能源消费和CO2排放情景,并利用ARIMA模型预测2040年中国与东盟的能源消费量和CO2排放量。根据分析和预测结果提出了一些关于中国—东盟区域发展的建议。考虑到中国与东盟国家的现实国情,未来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发展应致力于提高能源效率,发展清洁能源,走注重实体经济的低碳发展道路;并以"携手建设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为契机,加强该区域在能源与环境领域的合作,共同应对挑战。  相似文献   

2.
徐盈之  彭欢欢 《软科学》2010,24(4):34-38
通过构建1997~2005年的能源投入产出表,计算了相应年份各部门出口贸易的完全能源密度和完全污染排放密度,并分两个阶段分解了影响其变化的因素。结果显示:中国出口贸易的完全能源密度与完全污染排放密度呈先降后升趋势,在两区间段影响因素有所不同。据此提出了相应的针对外向型经济节能减排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基于低碳经济的中国工业能源绩效及驱动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范丹  王维国 《资源科学》2013,35(9):1790-1800
本文将二氧化碳排放纳入工业能源绩效的评价体系之中,基于SBM方向距离函数及Luenberger指数测度了2000-2010年我国工业36个行业的能源效率与生产率,利用核密度估计分析了能源效率的动态演进,并对其驱动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工业低碳能源效率高于传统能源效率,其中制造业的低碳能源效率最高,其次为供应业,采掘业最低;考察期内工业行业的最优生产前沿不断外移,低碳技术边界越来越偏离规模报酬不变技术;核密度分析可知,大多数工业行业由于生产率提高使得能源效率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驱动因素分析显示,工业行业存在能源利用的规模经济,能源结构对行业能源绩效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资本深化对工业行业能源效率的影响为正,而对生产率具有显著的负面影响,马歇尔外部性与工业行业能源绩效存在U型关系,本研究框架里不支持污染天堂假说。  相似文献   

4.
5.
减少二氧化碳向大气层的排放——二氧化碳地下储存研究   总被引:36,自引:0,他引:36  
1997年在日本京都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大会通过了《京都议定书》,确定了全球减少排放CO2的目标。任何一个工业化国家都把化石燃料作为重要的能源。因此,迫切需\\\r 要研究能够减少CO2排放,而又不降低生活水平的办法。 碳隔离储存技术就是为解决CO2的处置而产生的,其核心就是考虑如何把产生的CO2与环境隔绝开来,不让温室气体影响\\\r 人类生存的地球。这是积极面对的态度。 本文阐述了CO2地下储存的基本原理与可行性,同时论述可能产生的风险与有关地质环境 问题。作者建议,中国应该开展对CO2隔离储存原理、技术的研究,以便在不远的将来, 把我国排放的二氧化碳储存、利用起来,有效地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在国际的科技竞争中 处于主动地位。  相似文献   

6.
中国稻田温室气体的排放与减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水稻生产国, 水稻种植面积占全球总种植面积的30%。水稻生产在粮食安全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稻田却是温室气体甲烷(CH4)和氧化亚氮(N2O)的重要排放源。文章综述了稻田CH4和N2O的产生过程、影响因素及时空变异规律, 总结了近年来我国稻田CH4和N2O排放总量的估算结果, 并提出了针对性的温室气体减排措施。  相似文献   

7.
中国工业部门的碳排放:影响因素及减排潜力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国涓  刘长信  孙平 《资源科学》2011,33(9):1630-1640
本文首先采用修正的Laspeyres指数分解方法,分析了1994年-2007年中国工业及分工业部门CO2排放的主要影响因素,解析了差异原因。然后,基于退耦理论深入研究了工业部门碳排放与经济增长之间的耦合状态和减排政策执行的有效性。最后,对各分工业部门的减排潜力进行定量分析。本文的主要结论是:①工业产出是中国工业部门碳排放增长的主要正向影响因素,能源强度效应是主要的负向影响因素,它们对碳排放的影响分别为357.20%和-248.67%;食品工业、纺织工业、机械工业和其它工业的碳排放呈现出递减的趋势,而石油、电力工业部门的碳排放量增加最多;②1994年-2007年和2000年-2007年工业部门碳排放的退耦指数分别为0.63和0.56,说明碳排放与经济增长处于弱退耦状态,减排政策的执行还缺乏一定的有效性;③深度挖掘石油、电力工业、煤炭工业及冶金工业部门的减排潜力将是工业部门减排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中国二氧化碳资源化有效利用的战略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明明  徐磊  段雪  贺雅丽 《资源科学》2009,31(5):829-835
当前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已经成为人类共同面临的挑战,如何限制CO2的过量排放已成为各国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性问题。能源结构的特殊性和经济发展的粗放性导致中国在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陷入了“CO2困境”。中国传统的制定减排政策和实施储存策略两项应对CO2问题的措施并没有从根本上彻底解决CO2过量排放所引发的问题,而通过转换思路,实现CO2到化学品的规模转化,实施CO2资源化有效利用战略,可以较好地解决当前的困境。本文在论证CO2资源化有效利用战略在技术、市场、经济以及发展潜力等方面的可行性和有效性的基础上,论述了从政府的角度出发如何实现CO2资源化有效利用战略,经分析后指出,政府要从建立三方互动机制、划分战略目标、选择重点攻关方向、开展具体工作等4个方面予以大力投入,促进战略的有效实施。  相似文献   

9.
运用延伸的EKC模型检验碳排放总量与能源消耗强度、经济增长和碳排放强度的EKC效应,预测降低能源消耗强度和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实现碳排放强度目标及其碳排放量控制目标的可能性。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和降低煤炭消耗强度可以有效地降低碳排放强度,减慢碳排放总量上涨速度。在节能减排约束性政策下,碳排放量与人均GDP的关系呈现显著的倒U型EKC效应,与能源消耗强度的关系呈现显著的U型EKC效应,与碳排放强度呈现显著的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东部能耗变动的分解分析与节能因素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王迪  聂锐  张炎治 《软科学》2010,24(7):43-48
基于能耗变动的视角,运用改进的Laspeyres指数分解的完全形式对1997~2007年间中国东部地区的节能因素进行了对比分析,认为技术进步与结构变动是区域节能的主要影响因素,而经济增长是促进能耗逐年增长的主导因素;在区域与整体的对比分析的基础上,认为能源技术进步是节能的主要因素,实现了36.5%的节能作用,其中工业能效提高是节能因素的重中之重;产业结构优化的节能效应在短期内并不显著,且呈"U"型变化趋势,根源在于工业部门投资效应与能源消费的滞后影响;最后通过东部三大区域节能效应的比较,给出了产业结构优化、能源结构优化、节能技术进步等方面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基于LMDI的江苏省能源消费总量增长效应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岳婷  龙如银 《资源科学》2010,32(7):1266-1271
2002年以来,随着江苏省经济的快速发展,能源消费总量增长速度逐步加快,而省内能源供给远远小于需求,能源保障势必影响江苏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为全面分析江苏省能源消费增长的影响因素,本文从六大行业的能源消费入手,采用LMDI模型把江苏省1996年-2008年能源消费总量的增长的效应分解为生产效应、结构效应和强度效应。效应分解与分析结果表明:生产效应是促进能源消费增长的最主要因素,而强度效应对能源消费增长的抑制作用是江苏省近年来能源消费增长放缓的主要原因,结构调整带来的结构效应对能源消费增长的抑制作用还未显现出来;另一方面,工业尤其是高耗能行业生产效应的增长是江苏省能源消费强度增长的主要因素。因此,要降低江苏省能源消费强度,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应完善相应的法律和政策,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相似文献   

12.
以山东省2000—2009年相关数据为样本,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山东省能源效率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论证实各因素按影响程度排序为:产业结构、城镇化水平、能源消费结构、市场化水平、对外贸易和科技水平,影响程度依次减弱;并通过窗口长度递增法考察各因素对山东省能源效率的影响是否具有阶段性特征,结果表明各影响因素呈现出相对稳定的趋势特征。  相似文献   

13.
中国交通运输部门节能潜力和碳排放预测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刘建翠 《资源科学》2011,33(4):640-646
本文利用交通运输部门运输产品的历史数据和经济增长数据,运用线性回归方法,预测了未来中国交通运输部门的运输产品,在此基础上,测算了交通运输部门的能源消费和碳排放,并计算了潜在的节能能力。研究结果发现:①在未来一段时期内,交通运输量还会处于高速增长期;②伴随着交通运输量的快速增长,交通运输领域的能源消费和碳排放也会快速增长,其增长速度均高于全社会的增长速度;③在2050年,中国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时,交通运输领域的能源消费占全社的比重、排放的CO2占全社会的比重分别是16%和14%左右,低于目前发达国家的比重;④通过对节能潜力的分析,发现交通模式的改变会增加能源消费量,而技术进步对降低能耗的作用非常显著。  相似文献   

14.
赵玉焕  李浩  刘娅  曹叶  张中华  王淞 《资源科学》2018,40(1):207-215
研究京津冀CO2排放的时空特性及影响因素,对实现京津冀生态环境协同治理具有重要的理论及实践意义。本文首先对2000—2014年京津冀CO2排放的时空特性进行了分析,然后利用LMDI分解方法对京津冀CO2排放的影响因素进行总体分析。并在此基础上,结合LMDI分解方法和M-R空间分解方法,本文具体分析了京津冀CO2排放时空差异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① 研究期内京津冀CO2排放增长迅速,从2000年的3.67亿t增长到2014年的10.02亿t。其中,河北对京津冀CO2排放贡献最大,达到72.02%。② 经济总量(贡献度:152.17%)是导致京津冀CO2排放增长的主要因素。能源利用效率(贡献度:-56.29 %)和能源结构调整(贡献度:-34.39 %)是抑制京津冀CO2排放增长的主要因素。此外,产业结构调整、收入提高和城镇化也是导致京津冀CO2排放增长的重要因素。③ 京津冀各地区CO2排放差异不断扩大。经济总量大和能源利用效率低是河北CO2排放高于京津翼平均水平的主要原因,以优质能源为主的能源结构是北京CO2排放低于京津翼平均水平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河北省能源消费、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武红  谷树忠  周洪  王兴杰  董德坤  胡咏君 《资源科学》2011,33(10):1897-1905
经济发展离不开能源消费,而能源消费引起了大量的碳排放,能源消费、碳排放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研究对实施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本文基于统计年鉴数据,测算了河北省1980年-2009年能源消费引起的碳排放总量,并分能源类别测算了煤炭、石油、天然气三种一次能源的碳排放量,在此基础上做了其变化轨迹分析及与京津...  相似文献   

16.
晏艳阳  宋美喆 《软科学》2011,25(6):28-31
以指数分解分析法对能源利用效率进行分解,从中找出影响能源利用效率的主要因素:一为产业结构因素、二为技术进步因素。根据变量关系在时间上的非稳定性特征,建立了能源利用效率影响因素的时变参数模型。分析结论表明,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对我国能源利用效率的影响力是持续稳定上升的,而产业结构调整对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起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17.
甘肃省能源消费碳足迹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焦文献  陈兴鹏  贾卓 《资源科学》2012,34(3):559-565
能源消费是人类活动影响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行为之一,对能源消费导致的碳足迹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应用能源消费碳足迹的相关概念和方法,计算得到了甘肃省1990年-2009年的总碳足迹、各能源消费类型的碳足迹、碳足迹产值和碳足迹生态压力;然后利用STIRPAT模型进行岭回归函数拟合,探讨了经济增长与碳足迹之间的定量关系,并验证了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存在性;最后通过脱钩指数分析进一步研究了经济增长与碳足迹之间的动态变化关系。结果表明:碳足迹从1990年的0.091hm2/人上升为2009年的0.191hm2/人,呈现波动上升的趋势。各能源消费类型的碳足迹构成中,煤和石油占据了绝对地位,其中又以煤所占比重最大,石油次之,天然气所起的作用甚微。碳足迹产值由1990年的1.18万元/hm2增加为2009年的2.51万元/hm2,碳足迹生态压力也从1990年的0.10上升至2009年的0.24。人口和人均GDP是驱动碳足迹增长的主要因素,且回归分析和脱钩指数分析都表明经济增长与碳足迹之间存在环境库兹涅茨曲线。  相似文献   

18.
针对高校节能减排成果转化率低的现象,以高校节能减排成果转化效果为研究对象,从论文、项目和专利三个角度分析评价,揭示转化效率低的深层次原因;以多主体协同为切入点,构建政府、企业、高校的联动机制,实现多主体协同的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生态模式,并提出了现实可行的具体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全球能源消费的空间差异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全球主要国家和地区的能源系统为研究对象,对它们能源消费的规模、结构与效率在空间上的差异进行了分析,之后,采用递阶偏最小二乘(Hi_PLS)模型对能源消费量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辨析,结果表明:①能源消费总量主要集中在北半球或北美、欧亚大陆及亚洲。人均能耗较高的国家则主要集中在油气资源丰富的区域或经济发达区;②结构方面,中东四国油气所占比例受其油气资源禀赋影响非常显著,它们除油气外的其它能耗几乎为0;③效率方面,能耗效率较高的国家主要分布在中南美、欧洲、欧亚大陆及亚太地区,而北美、中东和非洲地区的国家能耗效率则较低;④全球尺度,对能源消费量增长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为交通业与信息产业的活动(包括基建),其次为医疗业及其它一般意义上的经济活动,最后就是人们投入研发以及从事农业等的活动。人口的自然增长及其结构因素与人们从事教育的活动对能源消费量增长的促进作用不大。据此,提出了一些减缓全球能源消耗,促进各国向低碳清洁的可持续发展模式转变的对策建议,供决策者参考。  相似文献   

20.
采用SBM-DEA模型,评价2005-2011年中国8个集装箱港口的环境效率。将各港口的各年度CO2排放量设定为非期望产出,分析CO2排放量对效率的影响。分析结果显示集装箱港口碳排放量对港口效率给予了负向影响。8个集装箱港口的评价环境效率各模型上呈现0.476-0.764的水平。8个港口均在2005年-2011年均呈现了不同程度的非效率,非效率发生的原因是港口投入要素过多,同时投入相比集装箱吞吐量过少,以及环境要素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过大所造成。另外,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对2009年效率上也产生负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