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当前幼儿教育的发展,托幼一体化已成为幼儿教育改革的热点问题。因此,关注从托儿所到幼儿园或家庭到幼儿园的过渡问题更具有实践的意义。在我国可以看到很多家长的盲目教育行为:或者什么都不懂得做,或者为了让幼儿一开始就上最好的幼儿园,家长拼命教给孩子儿歌、诗词,让孩子学习各种钢琴、画画、书国外幼教33法等等,其目的是在进入幼儿园之前,做好一切准备。是不是知识、技能技巧的准备就是幼儿入园前的准备?从托儿所、家庭到幼儿园的过渡,家长到底可以做些什么?幼儿入园前的准备只是家长的责任吗?教师、幼儿园、社区又应该做些什么呢?…  相似文献   

2.
一、家长是幼儿教育的第一承载者家长是幼儿教育的第一承载者,也是幼儿阶段主要的教育者。在“不要让你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再穷不能穷教育”的教育口号的影响下,他们从怀孕的  相似文献   

3.
金秋九月,是小班幼儿入园的日子。怎样才能让孩子高高兴兴地走进幼儿园呢?这要求家长和幼儿园互相配合,共同做好小班幼儿人园前的准备工作。作为家长,在孩子入园前半年就应开始着手准备。第一,常带孩子和已上幼儿园的小朋友交谈交往,让孩子对幼儿园有一些初步的了解,激发孩子要上幼儿园的愿望。特别是让孩子经常和那些活泼开朗、喜欢上幼儿园  相似文献   

4.
周周第一天和妈妈去幼儿园的时候,非常高兴。没想到,第二天周周一听妈妈说还要去幼儿园就开始哭,一直哭到了幼儿园门口。周周的这种表现就是我们常说的“分离焦虑”。那么,家长该怎样帮助刚入园的孩子克服分离焦虑呢?一、让孩子有安全感。刚入园的孩子普遍存在分离焦虑,这是孩子从单一的亲子关系向较复杂的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转化时出现的正常现象。克服孩子的分离焦虑,需要家长和幼儿园老师的共同努力。⒈让孩子熟悉环境、认识老师。孩子刚入园,环境的变化让他不知所措,而且所处的环境不再以他一个人为中心,周围的一切不再归他一个人独享,…  相似文献   

5.
刚入园的孩子,似乎生病是不可避免的。其实,预防措施做得好,生病并不是入园的"必修课"!金秋九月,又有一批孩子将进入幼儿园,开始过集体生活。妈妈们的心也被宝宝带着一起入园了:他会不会哭?他吃得惯幼儿园的饭吗?他会不会尿裤子?……当然,其中最让她们担心的,莫过于孩子是不是会生病——因为都说刚入园的孩子爱得病!  相似文献   

6.
新学期开始,新生入园总是有哭闹的现象,有些家长认为孩子上幼儿园总是要过"哭"关的,哭两天自然会好的,对此持着漠然的态度,其实,细探个中缘由,我们为什么不预先做好准备,在幼儿入园时免过"哭"关呢。孩子高高兴兴地入园不是更好吗?  相似文献   

7.
在新学期开始后的一两个月内,每天早晨总有些小班的孩子哭着闹着不让家长离开。怎样解决这一难题呢?我觉得家长应做好这几件工作。 1.在孩子入园前带孩子参观幼儿园,看看幼儿集体游戏和其他的集体活动。在孩子正式入园的一两天内,家长可以陪同,  相似文献   

8.
我园从1989年起为部分家长代订了《早期教育》,后来,要求订阅的家长逐年增多,到现在全园600多名幼儿家长全部预订了今年的《早期教育》。《早期教育》为什么倍受我园幼儿家长青睐呢?经过调查,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1.《早期教育》使家长明确了幼儿园的教育内容和培养目标。许多家长反映:他们因为年轻,不懂幼儿教育,误认为幼儿入园后就是识字、背儿歌、做加减算式题,看到孩子每天回家没有家庭作业,不知道整天在幼儿园里干些什么。订阅《早期教育》后,他们了解  相似文献   

9.
今年8月,天津出现了年托幼费达8万元人民币的全托幼儿园,被各大媒体炒得沸沸扬扬,批判的矛头纷纷指向这种雇佣化和制度化的幼儿园教育。与此同时,我们在摇篮网的论坛上也看到了一个很另类的帖子"幼儿园非上不可吗?" 随后一个多月的时间,我们在摇篮网的聊天室进行了网上采访:宝宝为什么要入园?何时入园才好?幼儿园到底给了孩子什么?家长心中理想的幼儿园应该是什么样子?幼儿园真的是宝宝成长的必修课吗?没想到家长们的反应如此强烈:孩子已入园的家长中,既有对幼儿园满腹牢骚的,也有衷心感谢幼儿园的;孩子即将入园的家长中,既有坦然处之的,也有忐忑不安的;那些不送孩子上幼儿园的妈妈们也有自己的道理……  相似文献   

10.
有些新入园幼儿总觉得在幼儿园不如在家里那样自由,幼儿园的各种活动、各项纪津等都使他感到很不习惯.有的不愿到幼儿园,有的成天哭闹.为使新入园幼儿能尽快适应幼儿园的生活,家长与教师应当相互配合,尽量做到以下几点:一、家长对孩子的爱要适度爱孩子是父母的天性,尤其是独生子女家庭这一点表现得更加明显.然而,父母对孩子的爱要适度,不要过分溺爱,使孩子变成家里的“小皇帝”.要吃什么就给什么,要玩什么就买什么.要骑马,父母就得爬下让他骑.一切部按照孩子的要求去办.慢慢地便养成他任性、执拗的不良习惯.这样的孩子入园后就觉得处处满足不了自己的要求,不乐意在幼儿园学习、生活,厌恶幼儿园.这就要求家长做到,在孩子进幼儿园前,让孩子知道:不是任何要求都能满足的,如买东西,有需要和可能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我国儿童年满三周岁就可以进入幼儿园接受有计划、有组织的学前教育。可是许多幼儿在刚入园时都会哭、吵、闹,令家长无可奈何。怎样让孩子比较顺利地渡过这一关呢? 家长首先要了解周围有哪些同龄孩子将要入园,是否是入同一个幼儿园,并与那些孩子的家长取得联系,经常带孩子到对方家里去玩,或邀请别人到家中做客,帮助孩子在入园前就与同伴友好相处,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  相似文献   

12.
每年四五月份,许多适龄的孩子该报名上幼儿园了。幼儿园是孩子人生第一个小社会,入园也是孩子与父母分离,尝试独立生活的开始,而幼儿园的好坏,对幼儿的影响很大,因为3岁~6岁是人一生中发展最快也是最重要的时期,在这个时期,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长环境,对孩子的将来至关重要。孩子入园是家庭中的一件大事。那么,选择什么样的幼儿园,才能给孩子一个最适宜的发展天地呢?本期“宝宝入园早准备”将和家长一起,以客观、理智的心态来精挑细选幼儿园,帮助家长为孩子也为自己做好入园的准备。  相似文献   

13.
孩子刚入园时,不愿到幼儿园是家长比较头痛的事。每学期伊始,我们会看到一些家长扭送孩子入园的情景,轻者训斥,重者连骂加打,这样,家长生气,孩子也感到委屈。孩子不愿入园怎么办呢?以下几点,可供家长参考:1.未入先疏导。在入园之前,向孩子讲述幼儿园里的事,如幼儿园里小朋友多,在那里老师会教小朋友唱歌、跳舞、做游戏等等,使孩子充满向往之情,产生上幼儿园的愿望。  相似文献   

14.
又到了新生入园的时候了,每到这个时候,几乎每个新入园的孩子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入园适应问题,怎样帮助孩子尽快适应幼儿园的生活呢?下面就这一问题做些分析,并提出一些建议供家长参考。  相似文献   

15.
正有些孩子在家不好好吃饭,要么边吃边看电视,要么边吃边玩玩具,吃一顿饭要两个小时。但若是问起老师在幼儿园吃饭怎样,老师居然说他(她)吃饭很好,有时还得第一名。孩子为何会判若两人?究其原因,是家园教育不一致。良好的饮食习惯有助于平衡膳食,利于消化器官的吸收,因此幼儿园很注重幼儿饮食习惯的养成。有的幼儿通过老师的帮助自己能好好吃饭,可一回到家家长却不重视这方面教育,孩子难免又犯。怎样才能让孩子在家在园吃饭一样好呢?幼儿园的一些做法值得家长借鉴,同时还要做到家园配合保持一致才好。  相似文献   

16.
姜冬玲 《考试周刊》2013,(10):183-183
<正>家长在送孩子入园时嘱咐的话,最多的就是"听老师的话!",接孩子离园时,询问的比较多的也是"今天听老师的话了吗?"常出现的困惑是"为什么孩子不听我们(家长)的话?"可见家长认为自己或老师讲的话都是对的,希望孩子听老师的话,听自己的话,目的是希望孩子有好的发展。那么怎样让孩听话呢?优秀的家长是智慧的,让孩子听话、明白事理的秘  相似文献   

17.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幼儿教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重视,提高幼儿入园适应能力正引起幼儿园、家长的广泛关注.顺利入园是幼儿在幼儿园生活与学习的良好开始,但是据观察和调查,很多幼儿入园时会出现自理能力差、饮食不适应等症状,影响幼儿身体和心理的发展.怎样提高幼儿的入园适应能力,成为新入园幼儿家长与幼儿园教师面临的首要问题.文章就家长、教师以及家园共育这三方面提出了解决措施,帮助幼儿更好更快地适应幼儿园生活.  相似文献   

18.
曾经有段时间,报纸、网站沸沸扬扬地报道、评论有关上海某些幼儿园入园面试的新闻:宝宝入园不但要当众表演技能、回答老师出的各种题目,就连家长也需要过面试这一关,如果家长的教育理念不符合幼儿园的理念,孩子也将失去上这所幼儿园的机会。这搞得家长、孩子都诚惶诚恐,临时抱佛脚,熬夜准备……幼儿园面试真有那么可怕吗?带你放眼入园面试的真实一幕——  相似文献   

19.
早晨,孩子来幼儿园,有的噘着小嘴,愁容满面;有的眼泪汪汪地说:“妈妈,今天早点来接我。”有的甚至是家长拉着来的,走到园门口还在大哭大闹……然而,这些孩子在未进幼儿园时,往往要大人带他到幼儿园门口悄悄张望,看到园里那么多小朋友在一起有趣地游戏、唱歌、跳舞,露出羡慕的神情,有的还要偷偷地溜进去滑滑梯,骑木马。现在孩子到了入园的年龄,进了幼儿园,照理应该心满意足了,为何还要哭闹呢? 根据我们长期观察,孩子之所以不愿去幼儿园,不外乎三方面原因。其一是源于幼儿园。不要以为幼儿园里的一切都能够吸引孩子并为他们所欢喜。性格外向的幼儿比较好动,如果幼儿园的活动枯燥无味,让他们长  相似文献   

20.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年龄越小,家长的言谈举止对他的影响就越大。因此,幼儿园必须与幼儿家长沟通,指导他们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与他们形成“合力”,对幼儿实行多元化的协同教育。 不同的家长,性格、心态、素质会有所不同,所以,我在组织家长学习幼儿教育、幼儿心理理论的同时,还与家长进行“个性化”的沟通,以便有针对性地分类指导,促使他们配合幼儿园的工作。 有的家长知识水平和综合素质较高,我们就把他们吸收为家长委员会的成员。我园定期召开家长委员会,交流育儿经验,并由家长代表将家教经验整理成文,在家长园地中刊出。这样做不仅使在园孩子的家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