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相传苏小妹以对联试秦观之才.先吟出上联:“闭门推开窗前月”.秦观一时语塞.只好在庭院中徘徊冥思。苏轼见状,乃投一石于金鱼缸中予以点化.秦观大悟,对出下联:“投石击破水底天”。苏轼采用了一种高层次的点化之术.虽无语却使秦观顿生灵感.对出佳句.传为千古美谈。如此神奇的点化之术.能不能运用到教学中呢?  相似文献   

2.
旧小说里有个故事:洞房花烛之夜,新娘苏小妹有意考新郎秦少游的才情,要他对对子,出句云:“闭门推出窗前月”。以饱学著称的秦少游一时被这难句弄得一筹莫展,徘徊于窗前池畔,冥思苦想到三更鼓响。苏东坡有意帮助新郎解决这个难题,但他不是越俎代庖,而是随手捡粒石子投向池中。石落水响,惊动少游。当少游看到池中碧波荡漾,水底之天被击破时,恍然大悟,对出了“投石击破水底天”的佳句。这一趣事对我们颇有启发。  相似文献   

3.
在“苏小妹三难新郎”的传说故事中,秦少游之所以能给苏小妹所出的“闭门推出窗前月”对出下联“投石冲开水底天”,关键在于苏轼的“投石”启发。教师讲课,引导学生学习,不妨也学学苏东坡的“投石”之法,真正在实践中体现启发式教学的内涵和本质特征。   启发式教学经过漫长的教育教学实践,已演变成具有巨大的生命活力的教学思想,在当前的教育教学中,尤其是中学语文教学中显示出不可替代的作用。国内外许多教育理论家都重视并致力于启发式教学的研究。布鲁纳要求教师“运用教学语言”,“创设问题的情境,去点燃学生好奇心之火,…  相似文献   

4.
所谓点拨教学指的是在学生的思维或语言产生障碍时,教师把握最佳契机,用精炼恰当的语言或体态语言帮助学生突破障碍,使其思维进程加快,语言表达流畅的教学方法。有一种点拨叫“情景点拨”。洞房花烛夜,苏小妹三难新郎,最后一难是给“闭门推出窗前月”对出下联。这下可真把新郎给难住了。苏轼见秦观背倚水缸沉思之态,灵机一动,拣起一块石子砸向缸中。好一颗石子!新郎因此妙对“投石冲开水底天”。这一颗石子拨开了新郎阻塞之思绪,茅塞顿开。这是苏轼式的情景点拨。这不仅是文人的游戏而已。韩麦尔先生上的《最后一课》用的正是这种点拨之法。…  相似文献   

5.
苏小妹洞房难新郎的故事流传很广,这个新郎就是秦观,字少游。说的是:苏小妹出上联,新郎对不出下联不许进洞房。她的上联是“双手推出窗前月(一作:闭门推出窗前月)”,这个上联紧切眼前景,自然、工巧而又浪漫,且意境明快;新郎秦少游仓促之间对不出下联,急得抓耳挠腮,这时苏轼从暗处往水池中投出一石,秦少游见水池中的景象,立刻对出“一石击破水中天(一作:投石击破水中天)”,这才得以进洞房。  相似文献   

6.
在《苏小妹三难新郎》这出戏里,苏小妹耍新郎(秦观)对出“闭门推出窗前月”的下联,新郎苦思良久,也对不上来。东坡先生深怕妹夫对不出下联进不了洞房,便心生一计,叫书童向附近的水塘投了一块石头。新郎见此情景,豁然开朗,一句“投石冲开水底天”的下联脱口而出。  相似文献   

7.
杜佩实 《课外阅读》2011,(6):273-273
疑问是促使学生积极思维的有效方法。成功的设疑恰如“投石击破水中天”;巧妙的释疑犹如“关门推出窗前月”。在低年级语文教学实践中,注意给学生留有充分的独立理解和感受的空间,巧妙布疑设疑,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8.
翻开冯梦龙的《醒世恒言》,看第十一卷中的《苏小妹三难新郎》,看到了这样一个情节:洞房花烛之夜,新郎秦少游被新娘苏小妹“闭门推出窗前月”的对诗难题弄得一筹莫展,冥思苦想至三更鼓响,仍难予回答。这时隔壁的苏东坡得知此事,有意相助,投石于水中。随着石落水响,碧波荡漾。秦少游见水中天被击破。霎时如梦初醒,恍然大悟,终于对出了“投石冲破水底天”的佳句。[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一、投石激浪法 投石激浪法,即在课堂气氛比较平缓或课文的空白需要“填补”时“投石冲开水底天”,燃起学生求知的火苗。激起学生积极的思维,形成教学的高潮。运用这种方法要选择好投掷点,时间上要投得正是时候,“空间”上要投得正是地方,真正做到恰到好处。比如,《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小鹿们有的俯下身子喝水.有的侧着脑袋欣赏自己映在水里的影子。”教师可紧扣“欣赏”一词激起层层浪花:  相似文献   

10.
在苏门四学士中,秦观(1049—1100)是苏轼最喜欢的作家.苏轼知徐州时,秦观为作《黄楼赋》,苏轼叹为有屈宋之才.其后劝其考进士、荐其举制科,又致信王安石引荐之.晚年在海南,作书付子过,称秦观与张来才识学问为当世第一.及闻秦观死讯,至有不可复得之痛.苏轼之喜欢秦观,不乏才人之间惺惺相惜之意,故一有机会,便在同道间称赏不置.而秦观之好议论古今、文词间崭露出来的豪隽慷慨之气,盖与苏轼为最近,故林纾有言,秦观《策论》,与东坡同一轨辙;且谓:“学东坡之似者,无若少游.”这应也是苏轼赏识秦观的原因之一.至于秦氏在诗词方面与苏轼风格相差甚远,则是苏轼推  相似文献   

11.
【写在前面】司空图在《诗品》中曾道:“生气远出,妙造自然。”苏轼也曾说过:“无穷出清新”,“绚烂之极归于平淡”。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语文教学也渐渐掸去浮尘,揩去胭脂,直指语文之本色。华中师范大学杨再隋教授在《呼唤本色语文》一文中指出:语文课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的课,是学生学习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是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实践课,是引导学生提高语文综合素养的课。说到底就是学生学习说语文、讲语文、读语文、写语文、用语文的课。杨先生主张并提出:平平淡淡教语文,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教语文,轻轻松松学语文。  相似文献   

12.
史仕平 《现代语文》2006,(12):98-99
近读《醒世恒言》“苏小妹三难新郎”一篇,颇有悟。新郎秦少游拿到苏小妹的第三幅花笺,内出对云:“闭门摊出窗前月”。少游苦苦思之,来有答案,信步走近庭中盛满清水的花缸旁,望水若思。东坡见状,远抛一小石于石缸中,水滴溅到少游面上,少游惊悟,当下挥笔对日:“投石冲开水底天”。  相似文献   

13.
秦观,后人称之为“婉约之宗”,在唐宋词坛上饮誉甚高,苏门四学士中,他的词远远超过了同门的黄庭坚、晃补之和张耒,黄尤推崇秦观,曾于诗中写道:“东南淮海惟杨州,国士无双秦少游。”苏轼也颇为赏识秦观,他曾说“秦少游、张文潜(张耒)才识学问为当世第  相似文献   

14.
评语是一种以言行事的语言,它对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既是对学生进行写作指导,诱发写作兴趣的启迪性语言,又是老师向学生展示文学水平写作能力的窗口和舞台,一段中肯恰当、概括精练、富有文学色彩的评语会“投石冲开水底天”,给学生留下回味无穷、终生难忘的印象,从而给学生的思维插上想象、联想的翅膀,激起无限的写作欲望。所以,我们不妨从作文这一语文教学的重头戏的拟题、审题、立意、选材、布局、谋篇等方面郑重其事、一丝不苟地写好评语,突出修辞语言,增强文学色彩以感染学生。下面浅谈几点笔者在批改学生习作过程中使用修辞格的点滴尝试与同行共勉。  相似文献   

15.
苏教版小学语文《但愿人长久》一课主要写了北宋大文豪苏轼创作名词《水调歌头》的经过。这是一篇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和审美教育的好教材。这样美好隽永的词文,一定要“美教”,引导学生联系当时背景,结合自身实际,帮助学生转换角色,想苏轼所想,悟苏轼之情,并辅之以有感情的朗读,来理解重点句段,让学生从文字中感悟,从吟诵中沉浸,悟理,生情,审美。而要贯彻以上教学思想,让课堂真正生成精彩,是要经过几番“磨”课的。[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苏轼“最善少游”探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轼是北宋中叶文坛领袖,他重视奖掖和提拔人才。在苏门作家中,秦观最得苏轼垂青,得到苏轼的帮助最多,他自与苏轼订交后,人生之路便与苏轼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俱荣俱损。何以苏轼于“苏门四学士”中“最善少游”,主要是因为秦观才学出众,二人脾气相投,因而心神交契。  相似文献   

17.
语文既是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重要的文化载体。语文作为基础学科,在素质教育中具有重要作用。在语文课中渗透素质教育,我主要是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为突破口,具体做法如下:一、寓教于乐,唤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寓教于乐,就是寓教育于审美享受之中。乐,是指从高尚的精神食粮中获得一种美感。语文教学必须把学生引入纯洁高尚的感情世界,使其“乐”在其中,“乐”中受教,让学生带着一种高涨而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因此,语文教师应设计警策而精采的导语,引人入胜,寻找最有吸引力的突破口,“投石激浪”,一下子把学生引入跃跃欲试的激发状…  相似文献   

18.
多媒体课件作为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已被广泛运用。它能缩短时间、加大课堂密度、提高讲读效率。小学课本中有些课文内容与学生现实生活相距较远,学生只从书面文字中很难理解其深刻含义。教师若能恰当借助多媒体课件,就能对课文的特殊环境、内容作生动再现,为学生营造出良好的意境氛围,使学生迅速进入情境,身临其境地体验、感受课文内容。从教学实践中,我体会到多媒体课件在阅读教学中应发挥“点化、深化、强化”的作用。一、点化作用小学生学习语文的难点之一就是没有亲身体会和实际经验,影响对教材所描述的某些内容的理…  相似文献   

19.
北宋著名文学家黄庭坚曾与秦观、张来、晁补之一同拜学于苏轼门下,成为有名的苏门“四学士”。他深受苏轼教诲,苏轼也很赏识他。黄庭坚还是江西诗派的开山大师,他的诗文与苏轼的诗文同样受到人们的称赞,因此有“苏黄”之称。然而黄庭坚一直对苏轼非常敬重,对苏轼的教诲铭心不忘。在他的家中一直悬挂苏轼的画象,直到晚  相似文献   

20.
语文赛课是一种衡量语文教师教学素养的有效手段,赛课的一般形式是给定文本自由发挥.然而这种“例题式”命题模式最突出的弊端就是常有教师不顾学生的理解能力及知识需求过度挖掘文本,使得语文课变味.基于语文知识能力点的“点化”命题,是一种符合语文特征并顺应学生学习要求的命题模式.“点化”命题既可以防止过度挖掘文本、评判标准难以掌握等问题出现,也有利于师生追求科学的知识能力体系的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