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97年我国颁布了新刑法,对1979年刑法作出了较大的修订。本文分析新刑法对中胁从犯的修改。并探讨如何对这一新类犯罪进行认定和处罚,以加深对这一类犯罪的了解,正确地执行新刑法的规定。  相似文献   

2.
1997年的新刑法在第30条和第31条,对单位犯罪和单位犯罪的处罚制度做了规定,这是刑法理论界的重大突破。单位未完成形态问题是构建单位犯罪理论体系的重要部分,不论在刑法理论上还是在司法实践中,对于正确认定单位犯罪有着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交通肇事罪立法利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交通肇事犯罪是一种多发性犯罪,为了有效制止交通肇事犯罪行为的发生,1997年新刑法对交通肇事犯罪立法规定进行了完善,相关司法解释也为实践中正确认定及处理该类犯罪提供了依据.然而新刑法及相关司法解释还存在诸多不足之处,应进一步完善以避免理论认识上的分歧,正确指导司法实践.  相似文献   

4.
结合我国1997年3月颁布的新<刑法>,归纳我国刑法有关惩治环境犯罪的规定的进步性及不足.提出完善我国环境犯罪的构想.  相似文献   

5.
侵占罪是一类古老的传统型侵犯财产所有权的犯罪。新《刑法》基于现实需要全面增设了侵占犯罪的规定。文章主要对该罪进行简要的论述,具体分析侵占罪的犯罪构成、侵占罪与相关犯罪的法律界限及司法实践中存在的若干问题。  相似文献   

6.
贿赂外国公职人员或国际公共组织官员罪是《联合国反腐败公约》规定的一类新型犯罪。对这一犯罪,可以从贿赂对象、贿赂范围、贿赂方式等方面加以理解。但是,我国现行刑法中却没有关于贿赂外国公职人员或者国际公共组织官员犯罪的规定,这不合国际商务反腐的潮流。从现行刑法与国际公约的协调与接轨方式看,有必要将贿赂外国公职人员或国际公共组织官员罪纳入我国刑法范畴。同时,我国刑法在规定这一犯罪时,应注意刑法与《公约》的协调。  相似文献   

7.
在刑法单元的教学中,我们应该努力帮助学生理解犯罪的本质特征.这是因为:犯罪是刑法中的核心问题.可以说,刑法理论研究的一切问题,都离不开对犯罪问题的研究,而科学地揭示犯罪的本质特征,有利于我们理解刑法的各种具体规定.  相似文献   

8.
知识产权的私权属性是确立知识产权刑法保护的基础及出发点。刑法典将知识产权犯罪归类为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表现出在知识产权刑法保护方面的国家本位、社会本位价值理念,这与知识产权属于私权不相协调。因此,应以私权本位为价值追求,重构知识产权犯罪体系,将知识产权犯罪从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中分离出来,作为单独一类犯罪进行规定。这不仅彰显了知识产权的私权属性,同时使我国的犯罪分类体系更具合理性。  相似文献   

9.
侵占罪是我国1997年刑法新增设的罪名,弥补了原有刑法中关于财产犯罪立法的不足。但刑法理论与司法实务界对侵占罪的犯罪对象的性质及外延界定问题存在着不同见解,结合刑法理论与实践,对之略抒浅见。  相似文献   

10.
我国刑法中的不能犯未遂学说不符合犯罪构成理论的要求,导致整个刑法理论不协调,对犯罪成立范围认定过于宽泛.大陆法系刑法理论关于不能犯的学说虽然存在问题,却有值得借鉴之处.不能犯未遂成立范围应以法益侵害原则来确定,这既是实现刑法机能的要求,也符合我国新刑法客观主义的立法理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