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严强 《现代语文》2004,(4):46-47
成对合用的关联词语,不能随意改换,否则就会出现关联词语搭配不当的毛病,影响到意思的准确表达。例如:  相似文献   

2.
杨帆 《考试》2004,(6):4-6
相对于文言实词而言,高考《考试说明》规定必须掌握的文言虚词要少得多,但文言虚词词性多变,用法灵活,想轻松驾驭它绝非易事。这里略谈一下虚词的考查形式和辨析方法。  相似文献   

3.
选择虚词使用正确或不正确的一项,是近年来高考的一种常见题型。由于虚词种类繁多,用法灵活,考生掌握起来有较大的难度。笔者通过对近年来高考试题和高考模拟题的整理归类,总结出虚词使用中的十个注意点:一、吃透规定有些虚词,在使用过程中有范围、语法等方面的特殊的规定,只有吃透这些规定要求,才能做到准确运用。如:(1)老将军戎马一生,为新中国建立立下了卓越的功勋,但终于被“四人帮”以“莫须有”的罪名,害死在牛棚里。(2)赵明十分诧异地问:“难道他到现在还没拿定主意考文科或者考理科。”(3)1999年6月,许多人取出银行存款,投向股票  相似文献   

4.
【考点透视】高考大纲对文言虚词的考查要求是:“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常见文言虚词的考查范围,从1997年的42个,降至2003年以来的18个: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相似文献   

5.
6.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是高考的一个考点。综观近几年高考试题,从总体来看,对言言虚词的考查着眼于应用,不直接考语法,题型都是客观选择题,考查内容都是课内课外相结合,要求考生辨析加点虚词用法的异同。如果能在积累的基础上,寻求规律,形成一定的推断技巧,无疑会提高答题的正确率,现根据几年高考题型总结如下,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是高考一个比较固定的考点,每年必考,出现率为100%。其考查形式一般为三种:一是四项中同一虚词比较用法的异同;二是不同虚词比较用法的异同;三是四组八句,每组内两两比较,辨析其用法的异同。以第三种形式居多。考生在答题时往往只依据虚词在该句中的意思,而该句的意思多数考生搞不准确,从而导致答案准确率不高,做错的情况严重。笔者多年从事高三备考工作,就这个考点的答法摸索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解题技巧,下面以05年全国各省部分文言虚词题为例,将本人的一点心得贡献给广大考生及同仁。  相似文献   

8.
姜有荣 《求学》2004,(3):47-49
言虚词是近年来高考言阅读考查的一个常见考点,言虚词数量虽然比实词少,但用法灵活,使用频率高,发展变化快,所以得分率一直很低,从1997、2003年国家教育部考试中心抽样统计的结果来看,得分率始终在0.5~0.58之间。为使高考言虚词的复习收到“事半功倍”的实效,现提出如下三条复习对策:  相似文献   

9.
李佳凤 《广东教育》2008,(11):38-39
【原题解析】 这道题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采用给出四组8个例句,每组内部两两比较找出异同的方式进行考查。共考查了4个虚词。设置这道题是为了考查考生对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用法的辨析能力,同时要求学生能够把课文中所学的知识自觉迁移到阅读中,因而沿用了将课文所学例句与阅读材料中的句子对照组合的考查形式——在用来比较的8个例子中,除原文外,其余4个全部选自中学语文课本。  相似文献   

10.
唐国富 《学语文》2004,(6):25-27
语病分析一直是高考必考知识点 ,2004年高考全国15份试卷 ,除上海试卷外 ,都涉及到了病句的考查。笔者对14份高考语文试卷中的语病题加以整合梳理 ,发现命题者设置“迷惑肢”涉及到语病考查诸多方面。下面试作简要分析 :一、语序不当语序不当是指词语、短语、分句在句中的位置处置不当形成的语病。例1:由于技术水平太低 ,这些产品质量不是比沿海地区的同类产品低 ,就是成本比沿海的高。(北京卷C项)例2:《语文大辞典》编委会 ,为了使辞典有较高的质量 ,在躬耕修典三个春秋的编纂过程中 ,着重控制了关键程序。(北京卷D项)例3:与作家不同的是 …  相似文献   

11.
任何一种语言都有自己独特的语法手段,汉语主要用语序和虚词来表达语法意义。本文用大量实例说明语序、虚词在表情达意时所起的积极作用,要选用、慎用、巧用语序虚词。  相似文献   

12.
在现代汉语中,虚词一般只有语法意义,而这种意义又十分抽象,不易把握,加之某些近义虚词的细微差别,运用时稍不注意就会出错,所以高考中经常出现对虚词语病的考查,值得大家关注.常见的虚词语病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误用虚词   虚词的误用主要表现在一些近义虚词上.   ……  相似文献   

13.
李聿 《学语文》2003,(3):26-27
“10年”指1993—2002年,范围限于全国卷。进行大盘点,虽属炒冷饭,但可以由此分析哪些是已考过甚至是多次考过的(如“以”),一般  相似文献   

14.
结合新课程改革的《2007年高考语文考纲》稳中求变,其中规定的文言文18个常用虚词的考查不变。就目前的考查方式而言,一是辨析意义和用法,二是落实翻译,后者以前者为前提。虚词使用的多样性与灵活性,使较多学生常常难以全面掌握,做题稳定性不足。就此谈谈有效的学习方法。  相似文献   

15.
林燕飞 《语文知识》2001,(10):66-68
《语文知识》2000年第11期第82页上彭海洋先生在《高考中与‘和’字有关的语病》一文中说:“‘和’表并列,‘或’表选择,二者不可混用。”例子是:①无论干部和群众,毫无例外,都必须遵守社会主义法制。(1992年全国高考题)澎海洋先生又说:“例①中与‘无论’相照应的应是选择关系的连词,因此‘和’应换为‘或’。”彭先生的观点是错误的。1992年的那道高考题本身就是错的,当时在阅卷中老师们就提出了异议,后在有些杂志上展开  相似文献   

16.
廖瑾 《广东教育》2013,(12):9-9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所谓常见文言虚词,具体是指《考试大纲》明确提出的18个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下面仅就广东卷的命题特点和考查重点进行分析,并予以一定的方法指导。  相似文献   

17.
要有针对性地备考文言虚词的考查热点,了解高考时会考什么、怎么考,就必须对前几年的高考真题做些研究和归纳性的工作,只有在了解近几年高考文言虚词命题情况的前提下,才能有备无患,指导我们复习备考。  相似文献   

18.
科技文作为重点考查的主要内容,主要是检查考生获取科技信息的综合阅读能力。怎样指导学生根据题干要求,排除众多的干扰因素,准确提取信息,顺利地解答题目呢?一般说来,可以从以下渠道人手。  相似文献   

19.
20.
结合新课程改革的《2007年高考语文考纲》稳中求变,其中规定的文言文18个常用虚词的考查不变。就目前的考查方式而言,一是辨析意义和用法,二是落实翻译,后者以前者为前提。虚词使用的多样性与灵活性,使较多学生常常难以全面掌握,做题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