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2011年版课标开宗明义,明确了语文课程的性质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依然被文本的人文价值所捆绑,无法正确判断课文的教学核心价值并有效落实实践。下面以《水》的教学为例,谈如何锁定文本核心价值,全面落实语用。  相似文献   

2.
有人说:“中学语文教学的种种问题,一言以蔽之,是人文价值、人文底蕴的流失。”于是,有识之士在新一轮课程改革大潮中着力于人文素质的培养。《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把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放在语文教育的首位,强调了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所谓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是指语文学习过程是人实现自我成长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在语文教学中,既不能忽视人文关怀,也不能淡化语文素养,既要重视“为人的发展打下精神的底子”,又要防止“去语文化”的现象,要处理好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辩证和整合的关系。一、解读文本,赋予文本新的教育内涵课文的思想感情是丰富的,体现的价值观也是多元的,同一篇课文,学生的感受和理解各有差异,这是很正常的。语文教育的人文性,除了文本自身的价值取向外,随着时代的前进和文化内涵的拓展,学生对文本的体验、感悟和理解是多元的。《小音乐家扬科》是一篇传统课文,以前…  相似文献   

4.
<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在定位语文课程属性时,再次强调指出:语文课程是“工具性和人文性和谐统一”。部编版小学《语文》以“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元并进的方式编排,编选了大量具有鲜明文化意蕴的课文,甚至有些单元完全以“人文主题”为抓手。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就是一个典型的传统文化单元,编者所设定的人文主题是“深厚的优秀传统文化,中国人的根”。教师需要树立资源整合意识,  相似文献   

5.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学要凸显人文性和工具性。“三维目标”明确规定,既要落实“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目标,又要突出“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的确,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是有机的统一,可这种有机的统一却被不少语文教师误解为——每篇课文都得落实“三维目标”,甚至误认为每一篇课文思想教育的熏陶重于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培养。这些教师牺牲了文本的“庐山真面目”,人为地给许多课文都贴上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标签。于是,就有人感叹:“语文课堂教学肥了政治科的地,荒了语文科的田。”  相似文献   

6.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指出:“语文课程中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这一段话强调了语文课程应以丰富的人文内涵给学生熏陶感染。爱国主义思想的教育是提高学生人文内涵的一个重要方面。都德的《最后一课》是一篇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典范之作,我想以这篇课文为依托,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我精心设计好了教学安排。第一课时重点想通过教师有感…  相似文献   

7.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后简称“新课标”)的颁布标志着语文学习核心素养时代的到来。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史传文教学,宜在开掘作品文学价值中锤炼学生的“语用素养”,在挖掘作品史学价值中提升学生的“思维素养”,在深味作品的文化价值中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从而促使学生学科素养的有效达成。  相似文献   

8.
谢开和 《广西教育》2011,(22):51-51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笔者认为:所谓“统一”,是指工具性与人文性融合于语文这一本体中,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分离。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做到语言实践与人文熏陶两者相结合呢?笔者以教学课文《生命生命》为例,略谈如何使语文的人文性与工具性做到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9.
一、关于语文课程的性质对语文课程的性质,《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标准》研制者对此所作的阐释是:“语言文字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言文字以及由语言文字构成的作品都属于文化的范畴”;“语文课程性质的核心应该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里存在的主要问题有:①“语文”缺乏明确的界定。《标准》一方面用“最重要的交际工具”的“语言文字”来解释“语文”,另一方面又用“属于文化的范畴”的“语言文字以及由语言文字构成的作品”来解说“语…  相似文献   

10.
自从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把语文课程定位为“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以来,“语用”教学几乎成了语文教学的一种新风尚,成了广大语文教师的集体意识和追求。那么,在这样的背景下,教材中课文角色发生了哪些新变化?会发挥哪些新的作用?应该做出哪些相应的教学运作?本文谈个人的一管之见。一、把课文当“文章”读:理解内容体会感情语文教材是文选型的,教材中的课文就是一篇篇文章,选进教材前,它们几乎都是被作为文章创作  相似文献   

11.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阐述课程性质时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段话告诉我们,在教学设计、课堂教学以及教学评价等环节都应该凸显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阅读科技作品,《课标》要求“能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面”。这里又提出了科学性。所以,科普说明文的教学,应做到工具性、人文性和科学性的“三性”统一,但“三性”之间的关系如何,将是探讨的重点。  相似文献   

12.
<正>【教学背景】《慈母情深》是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这一单元的人文主题是“舐犊之情,流淌在血液里的爱和温暖”。除了《慈母情深》,本单元还围绕主题安排了必读课文《父爱之舟》和略读课文《“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整个单元的学习内容,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里的发展型学习任务群中的“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相契合。因此,笔者在本堂教学中,  相似文献   

13.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基本理念之一就是要“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的重新定位。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 ,学生对语文的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传统的语文课解读 ,追求唯一正确有解 ,形成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 ,失去了对多种意义的理解 ,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事实上 ,一篇课文 ,有多种读法 ,可以出现多处意义。“兵家读之为兵 ,道家读之为道 ,治天下国家者读之为政 ,无往不可。”(清·薛雪《一瓢诗话…  相似文献   

14.
方亮辉  刘充 《小学语文》2013,(11):40-43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着重强调了“学习语言文字运用”(以下称“语用”)的意义及作用。《语文课程标准》在“前言”中提出:“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在“课程性质”部分这样表述:“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相似文献   

15.
《语文课程标准》规定:“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对语文课程性质的这一界定,是《标准》在语文教育理论上的重大突破,第一次确认并合理定位了语文课程的人文性。“人文性”成为语文课程的重要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16.
一、图说课文的价值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那么,在语文课堂中,如何落实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这一核心目标呢?众所周知,教师理应引领学生在听说读写的实践活动中落实语用.其中,指导学生学习课文语言,让学生说规范、说丰富,是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17.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标准》对课文课程的重新定位。“工具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培养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实用功能和课程所具有的实践性的特点。“人文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对于学生思想感情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和课程所具有的人文学科的特点。“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语文实践”,“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古今阅读理论的研究也有力地佐证了《语文课…  相似文献   

18.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教材作为学生学习的一个载体,具有“原生价值”和“教学价值”双重价值.所谓“原生价值”是指这些文章进入教材以前就存在的阅读价值,即传递信息的价值;而文章一旦选进教材,它们的价值就发生了相应的增值和变化:在仍然保留原来传播信息价值的基础上,同时增加了一种新的价值,就是“传播信息的语言表达形式”,即作为教材的“教学价值”.在教学过程中更大限度地挖掘课文的“教学价值”,也是《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所在.  相似文献   

19.
自从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把语文课程定位为“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以来,“语用”教学几乎成了语文教学的一种新风尚,成了广大语文教师的集体意识和追求。那么,在这样的背景下,教材中课文角色发生了哪些新变化?会发挥哪些新的作用?应该做出哪些相应的教学运作?本文谈个人的一管之见。  相似文献   

20.
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尤其是我国的语文课程应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发掘丰富的文化积淀,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古代诗歌鉴赏就是一条很好的课程途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关于五个系列选修课的教学”中.对古代诗歌提出了如下要求:联系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和内涵.了解作品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