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对陕北地区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陕北地区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思考张璞,潘新华当今世界面临人口、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失衡的严峻挑战,资源、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相协调,使社会、经济走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我国在控制人口增长、合理开发利用资源、保持...  相似文献   

2.
王毅 《科学学研究》1992,10(2):56-60
<正> 在世界性的现代化进程中,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其发展前景无疑是举世瞩目的。中国具有十分特殊的基本国情,她不同于世界上其他国家,如何根据中国的国情以及特定的历史与现实条件,选择适宜的组织机制,实施正确的长期发展战略,加速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这是一个十分紧迫而又令人关注的重大课题。要完成历史赋予的神圣使命,实  相似文献   

3.
李建新 《百科知识》1994,(10):15-17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在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里,除汉族外还有55个少数民族。至1990年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我国少数民族人口总数为9132万人,占全国(大陆)人口总数的8.09%,其中女性人口为4451万人,占全国女性人口总数的8.11%。根据1990年普查的结果,全国人口超百万的少数民族已由1982年普查的15个增加到18个。这些民族是:蒙古、回、藏、维吾尔、苗、彝、壮、布依、朝鲜、满、侗、瑶、白、土家、哈尼、哈萨克、傣和黎族。人  相似文献   

4.
鄱阳湖地区城市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何宜庆  翁异静 《资源科学》2012,34(3):502-509
在鄱阳湖地区城市化和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资源环境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越来越凸显。本文基于这种背景,构建了鄱阳湖地区城市资源环境质量及经济发展水平综合评价的指标体系,采用主成分赋权法和模糊隶属度函数法,对2007年,2008年,2009年这3年鄱阳湖地区6个城市(南昌、景德镇、九江、新余、鹰潭、抚州)的资源环境质量和经济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在此基础上,给出资源环境和城市经济发展的协调度与协调发展度的计算模型,并划分出协调发展类型,对协调性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鄱阳湖地区6个城市资源环境质量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协调性存在较大差别,南昌属于良好协调发展类资源滞后型,新余属于勉强协调发展类资源滞后型,景德镇属于勉强协调发展类经济滞后型,九江属于勉强协调发展类经济滞后型,鹰潭和抚州都属于中度失调衰退类经济受损型。  相似文献   

5.
针对人口、环境、资源一体化问题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6.
河西走廊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探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区域可持续发展系统是由人口、资源、环境、经济(PREE)组成的复合系统.使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四个系统间协同合作,相互适应,以一种合理的比例关系发展,区域PREE系统才能够保持总体可持续性.以水资源问题为焦点,河西走廊发生了人口、环境、经济发展与水资源关系的失调,造成严重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相似文献   

7.
本文是内蒙古科委“人口、资源、经济,环境协调发展及其对策”课题报告之一,阐述了自治区的人口增长与耕地、粮食的发展问题,提示人们要进一步控制人口增长,保护现有耕地,大力发展农业,为内蒙古的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小城镇资源环境与经济结构特点以及两者之间关系的分析,指出经济结构调整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是小城镇发展的基础,并从经济角度提出了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9.
本文提出生育成本这样一个概念,既不是笔者头脑中纯粹的主观想象,也不是一种简单的标新立异式的写作动机。因为,正如任何产品的生产过程都需要生产者付出一定的劳动成本一样,人口,作为一种特殊的人类自身的生产和再生产的劳动产品,同样需要生产者个人和社会付出一定的成本和代价。如果再进一步思考人们肯定还会发现,这种生育成本的高低,不仅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国家、地域有不同的表现,而且还会对人口数量的增加或减少发生直接的影响。正是基于这样一个客观事实,  相似文献   

10.
文章认为,西部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的资源库,也是环境治理的战略要地。实现西部地区可持续发展必须协调好环境资源产权和生态补偿机制。目前西部地区生态补偿机制与产权存在着环境资源产权现状不利于生态补偿的进行、生态补偿与产权实际上的不一致、相关政策法规有矛盾等情况。协调产权和生态补偿机制,进而实现西部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应从颁布协调生态补偿和产权改革的法律法规、加快资源环境产权改革、完善生态补偿机制、积极寻求综合解决资源产权和生态补偿双重问题的可行性方案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1.
中国区域经济与环境协调度预测分析   总被引:64,自引:0,他引:64  
经济发展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已经成为全世界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关心的问题,但有关的定量研究比较缺乏。该文首先解释了经济与环境协调度基本概念与模型内涵,并介绍了灰色系统在贫信息系统中进行预测的基本原理。通过灰色系统GM(1,1)模型对90年代我国省级区域的经济与环境协调度进行了计算,经过检验,模型模拟精度较高。因此运用此模型对2005年与2010年的区域协调度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我国大部分地区的经济与环境关系基本处于调和状态,即经济的增长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未来10a的协调度空间分布仍然呈现“U”型特征。处于转折点附近的省区协调度波动比较大,包括广大的中部地区。尽量减少波动并尽快实现协调度的转折是这些地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西部大部分地区如果继续沿用90年代的发展策略,对经济发展政策和手段不作宏观的调控,在西部开发过程中出现的环境问题将会越来越严重。  相似文献   

12.
资源、环境与经济作用机制和规律探讨   总被引:30,自引:1,他引:30  
资源、环境与经济相互作用机制和规律是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问题之一。本文应用资源经济学、环境经济学、生态学等原理对资源、环境与经济相互作用的内在机制和普遍规律进行了深入系统的探讨,旨在为可持续发展战略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化学学科均衡、协调发展"有狭义和广义两种理解:前者仅仅指"化学各学科、各专业"内部之间的均衡布局与协调发展;后者是指以学科均衡布局为核心,在人才队伍、地域分布、国家战略需求、社会影响等各方面的综合均衡。现阶段我国化学学科现状表现出学科总体均衡、协调,交叉性突出的特点。  相似文献   

14.
宝贡敏 《资源科学》1994,16(4):55-61
我国乡镇工业企业的发展与环境、资源的协调问题已经成为我国发展与环境、资源关系方面的大问题。实际工农相对分离,组建乡村工业区,是提高乡镇工业企业素质、效益、强化乡镇工业企业优化组合、规模经营的有效途径;是保护环境,实现资源有效利用的基础工作之一;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实现农业规模经营的基础工作之一。  相似文献   

15.
周立  李玉方 《青海科技》2000,7(1):19-21
在分析了柴达木盆地水资源总量基础上,提出了水是制约盆地矿产资源开发与社会经济发展的核心因子,为此,必须进行与水资源供给相协调的盆地主要工业部门合理发展规划与布局等3个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刘志政 《青海科技》1999,6(4):38-39
介绍了青海省目前已征集到花卉品种66科、198属、410多个品种,收集到野和草、灌、乔植物58科、300多种,提出了开发花卉资源是一种新兴、鲜活产业。  相似文献   

17.
论青藏高原人口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青藏高原历史时期人口波动较大,自50年代以来,人口总量增长速率明显快于全国平均水平,属于人口快速增长地区。其原因主要是高出生率导致高人口自然增长率,以及50-70年代人口大规模迁入造成。青藏高原人口未来发展趋势将表现为:以年轻型人口为特征的快速增长趋势将持续较长时期,未来人口增长对资源环境的压力将不断增大,高原严酷的自然环境和有限的农业资源不可能供养一个迅速增长的人口;人口文化素质的普遍低下成为制约高原社会经济发展的最大障碍;宗教文化对社会经济现代化具负面影响。青藏高原区域可持续发展必须建立在控制人口快速增长、提高人口文化素质以及对传统文化改造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18.
从人类社会科技的发展看资源的定义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祖莉莉 《资源科学》1998,20(2):17-21
本文以人类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为主线回顾分析了不同时期人类社会中资源的定义域,以及资源被人类从开发利用到破坏其自然平衡的必然。指出资源的定义域总是与人类一定时期的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紧密相连的,最终人类将用智能知识使资源的定义域不断拓宽并使其永续利用。  相似文献   

19.
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区建设关系着国家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全局。本文在分析山区建设的经济意义、生态效益、政治影响的基础上,提出我国山区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5项主要对策。  相似文献   

20.
根据自然自治区九·五计划要求,在棉、粮协调和保持棉区持续发展的原则上,用线性规划方法对新疆2000年种植业结构进行了规划,结果表明:即在其他作物稳定在1995年的播种情况下,到2000年需在棉产区累计开荒净增耕地35.33×104hm2,使总耕地达到348.16×104hm2,作物播种面积新疆;粮棉协调发展;线性规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