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人工智能是本科院校信息技术相关专业的重要课程,并已逐步发展成一个学科和专业。但是对应于市场对于人工智能的关注,本科院校对于人工智能专业人才的培养能力还很不够。本文分析了专业教育难点,给出了专业建设的若干对策,相信人工智能专业建设的步伐将越走越好。  相似文献   

2.
刘慧青 《高教论坛》2020,(11):15-19
课程设置是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途径和手段,是人才培养的重要依托。依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2012年)》和《国际汉语教师标准》(2012版),对河北省三所具有代表性高校的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情况进行考查分析,发现三校的专业课程设置主要存在课程结构不甚合理、课程针对性不强导致培养特色不够鲜明、实践实习类课程有待加强等问题。建议三所高校进一步优化课程结构,强化课程针对性以突出培养特色,充分利用学校资源以提升实践实习类课程的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3.
赵衢 《考试周刊》2010,(33):96-97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传统英语专业培养模式以培养语言技能为主要目标所造就的工具型人才已不能满足当今社会发展对英语人才的需求。因此,新兴民办高校英语本科专业课程设置必须进行改革,新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应立足于培养具有创新素质的复合型英语人才。本文论述了传统英语专业所面临的问题,探讨了何为具有创新素质的复合型英语人才,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新的课程设置模式,列举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相应的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4.
在人工智能与教育发展双向赋能的背景下,文章首先从教育公平、人才培养、矛盾破解三个角度,梳理了新时期中国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需求。随后,文章重点阐释了人工智能赋能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愿景,指出人工智能正从学生学习、教师发展、学校建设、家校协同、教育治理、教育评价、教育公平等方面催生出新的样态与特征,为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动能。最后,文章从顶层设计、教育教学改革、智能教育环境建设、智能教育素养提升、创新型人才培养、优质教育资源建设、伦理风险应对等方面,提出人工智能赋能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路径,以期为人工智能与教育深度融合发展明确未来方向。  相似文献   

5.
多学科的交叉会聚是新一轮人工智能发展浪潮的显著特点,将提升人工智能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质量,促进人工智能创新性研究取得重大原创成果。未来的智能将进一步增强,人、物理世界的二元空间将转变为人、物理世界、智能机器、虚拟信息世界的四元空间,推动人工智能更具智慧特征、普惠价值和颠覆意义。人工智能的重点方向将是引领交叉会聚趋势,进一步优化学科生态;服务国家战略需求,进一步开展前沿研究;打通创新发展链条,进一步推动应用转化。  相似文献   

6.
刘鎏 《考试周刊》2010,(55):93-94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传统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已无法满足我国社会发展对英语人才的需求。因此.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的改革势在必行。文章根据国家教育部制定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在大学教育逐渐普及的形势下.分析了当代民办本科院校的办学特点.并结合其特有的办学机制.就如何培养具有本科学历应用型人才。剖析了现阶民办本科院校段英语课程设置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7.
为了适应新的教育发展形势,通过对昆明4所院校园林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比对分析,探寻各高校课程设置顺序及开课时间中存在的优势与不足,以加强基础教育、强化实践动手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地区园林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教学改革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8.
关于科学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华  邓银城 《文教资料》2007,1(14):30-32
课程在学校教育活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科学教育本科专业的课程设置直接影响着科学教育本科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目前我国科学教育本科专业的课程设置具有科学型和教育型两种体系。要培养能够适应基础教育需要的科学课程师资,必须根据科学教育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教师专业化的发展趋势和中小学科学课程的教学需要来设置科学教育本科专业的课程。  相似文献   

9.
关于我国高校本科专业设置质量内涵与标准的理论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高校本科专业设置的质量问题值得关注。在准确理解其质量内涵的基础上求提高,一个重要且必要的举措就是建立我国高校本科专业设置的质量标准。该标准是建立在学科基础、社会职业基础和人才结构基础之上的,既要包括统一的、一般的基本标准,又必须有分类的、具体的质量标准。  相似文献   

10.
在多年的经济学本科专业经济法的实际教学中,笔者发现存在的诸多问题,这些问题使学生难以获得预期的教学效果,笔者认为只有全面切实的解决这些存在的问题,才能使经济学本科专业学生更好地学习经济法律知识,使授课达到预期效果,以满足经济法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需求。  相似文献   

11.
12.
黄钦  谭学才  刘红全 《高教论坛》2015,(1):42-44,48
民族高等教育在民族地区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从化学化工类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以学科竞赛及科研活动推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等方面阐述民族高等院校化学化工类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建设。通过实践证明,该模式取得了一定成效。  相似文献   

13.
从人工智能教学知识点演变和人工智能学科交叉角度介绍了科教融合和产教协同进行人工智能创新人才培养的思路,同时介绍了新一代人工智能系列教材以及新一代人工智能科教平台的体系架构和AI+X微专业。  相似文献   

14.
人工智能赋能课程思政是一种新的课程建设理念,主张智能技术与课程思政工作深度融合。人工智能赋能课程思政有助于丰富学生学习体验、改善教师教学手段、完善育人机制。然而,当前人工智能与课程思政仍处于简单耦合阶段,在推动课程思政创新变革的同时,也带来了技术缺陷、思想观念、教学能力等层面的问题。新时代人工智能赋能课程思政建设应以变革教学理念为先导、研发教学技术为支撑、提升教学能力为关键,只有这样才能将人工智能与课程思政工作深度融合,推动教学发展。  相似文献   

15.
发挥人工智能优势,赋能网络教育高质量发展,构建智慧网络教育新生态系统,实现网络教育转段升级,是当前网络教育的目标追求。人工智能给网络教育赋能,价值逻辑在于人工智能自身的技术优势及其与网络教育契合;目标逻辑在于构建“人工智能+网络教育”数字化新生态;实践逻辑在于以智能技术创新驱动网络教育高质量发展。人工智能作用于网络教育的机理在于智能技术创建智慧环境和优质资源,实现智能管理,助力个性化学习和科学评价。应着力推进人工智能与网络教育深度融合,构建基于人工智能关键技术的智能化综合业务平台,打造智慧网络教育生态系统,实现人工智能在网络教育教、学、管、评等方面的核心价值。  相似文献   

16.
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是高等学校的两项基本建设,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水平的高低,决定了高校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又是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的。课程建设促进专业内涵的发展,新建本科院校可以以课程建设为抓手,通过制定科学的课程建设规划、构建以课程为中心的教学管理模式、构建多层次的课程建设平台、建立课程主任制以及制订课程评价标准等手段来促进专业内涵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18.
刍议翻译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翻译本科专业已于2006年获准设立,从此翻译教育从外语教育中分离了出来,成为具有独立学科地位的专业教育。由于翻译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不同于传统的外语教学中"方向"性翻译教学,因此许多与之相关的问题需要进行研究和探讨。笔者对翻译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模式等方面进行了初步思考,认为在全球化背景和我国现阶段的国情下,翻译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应是通才与专才兼顾;课程设置应与培养目标相适应,以翻译课程为核心,科学地设置语言课程和百科知识课程;教学模式要面向国际化和信息化,并注重培养学生运用现代技术获取和处理各种信息的能力和素养。  相似文献   

19.
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的价值归宿是为教育主体赋能、为教育系统赋能.何以可能、如何赋能是其核心问题.人工智能交互是人工智能赋能的关键,如何理解并运用其视觉交互方式,扩展实践赋能空间,增强实践赋能"活性"是需要研究的重要环节.本研究结合研究文献和实践应用考察了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的形态及特性,在"交互赋能"观念下分析了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的交互形态及视觉交互方式;立足"可视化"研究和人工智能应用案例分析了视觉交互的"赋能"通则;最后在教育赋能层面上从学与教两个方面探讨了人工智能视觉交互应用为教育主体带来的影响及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研究认为,可见性、可变性与智慧性是人工智能视觉交互应用的三大赋能通则.人工智能视觉交互的赋能实践,可充分发挥赋能通则的认知"内辅"与互动"外辅"效用,设计并运用视觉交互方式与形态,从认知方式到行动策略全面促进学习,从个体差异到群体共性精准改进教学,并在赋能行动的智能理想与教育现实间辩证地应对人工智能交互赋能的机遇和挑战.  相似文献   

20.
翻译本科专业经过近十年的发展,成绩与问题相伴。本论文以理论与实践为视角,以翻译专业建设中的课程设置为对象,在梳理和总结国内高校翻译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现状的基础上,指出设置课程时要重点处理好"理论与实践""课程设置与人才培养""英语专业和翻译专业"以及"翻译本科和翻译硕士"等四组关系,以优化课程设置和加强专业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