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文科在法学领域的展开就是新法学.建设新法学的根本出发点就是要应对国家需求对文科的挑战,实现对法学的再造.中国的法学教育要抓住机遇向新法学转变,通过有效应对新时代、新理念、新阶段、新格局对法学教育带来的新挑战,推动中国法学教育迈上新台阶.  相似文献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已经进入新时代。2018年教育部、中央政法委联合发布了《关于坚持德法兼修实施卓越法治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作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政法大学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的具体措施,对新时代卓越法治人才培养教育做了全面规划和部署。本文厘清了法学教育的性质是专业教育、专门职业教育、精英教育,并结合中国政法大学的办学实践,探讨了法学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论证了以"健全人格教育观"为统领,以德法兼修、教学相长、教研互动、通专并举、虚实结合、内外协同"六结合"为路径,解决好法学教育"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以及如何着力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法治人才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唐文娟 《高教论坛》2020,(10):25-28
按照卓越法治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的要求,法学教育应践行明法笃行、知行合一的品性。模拟法庭是法学教育过程中重要的实践教学形式,有助于培养学生提高法律实践操作的综合能力。但现有模拟法庭教学存在课程体系不完整、教学效果不真实、实践资源建设不足等弊端,导致学生学习获得感有限。基于卓越法治人才复合型、职业型和创新型的培养目标,进行模拟法庭课程、课堂、实践方面的教学改革,探索实践教学与竞赛深度融合的实施路径,将有助于推动学生法律职业能力的培养,实现教学活动创新性和人才培养个性化的目标。  相似文献   

4.
法学本科教育正由精英教育转向通识教育,案例教学法克服了以往法学生“只专而不业”的弊端,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成果。但根植于英美法系土壤的案例教学法在本土化改革和变通中逐渐显现问题,未能建构起法学案例教学的中国范式。置之于学生视角不难发现,案例教学在方式、案例等主客观因素影响下,未能很好达成实践教学目标,处在尴尬的教学境地。基于此,对照卓越法治人才培养2.0的要求,回应案例教学改革的现实难题,探索提高培养质量的实践教学方式方法。  相似文献   

5.
6.
卓越法律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是培养高素质和高质量的法律和法学人才,卓越法律人才的标准应当是稳定的基本标准和变化中的特殊标准的统一;同时作为新事物,卓越法律人才培养与现有的制度存在着一定的冲突,主要表现在与指导理念、具体制度和教育模式上冲突;针对这些冲突,我们需要进行理念、具体制度和教育模式上的创新,从而保障卓越法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实现。  相似文献   

7.
张军  黎宜春 《广西教育》2022,(27):130-134
本文以广西警察学院为例,探究公安院校卓越法治人才培养的策略,提出在培养卓越法治人才的过程中应突出政治教育、强化实践教学、升级协同育人机制、促进学科交叉融合、优化警务化管理、打造新型师资队伍等,通过统筹规划、同步实施、以点带面,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8.
卓越涉外法律人才的培养必须具备一系列"卓越要素"。这些要素主要包括但不限于于:卓越的培养方案、卓越的课程体系、卓越的教师队伍、卓越的教材系列、卓越的教学方法、卓越的实习基地和卓越的图书馆。建立科学的评估系统是检验和保障卓越涉外法律人才教育和培养的必不可少的措施。  相似文献   

9.
洪静 《西部素质教育》2021,(3):20-22,26
为了加强全球治理人才队伍建设,做好人才储备,为我国参与全球治理提供有力人才支撑,文章首先明确了高校卓越法治人才的价值追求和高校涉外卓越法治人才的价值追求,然后论述了习近平法治思想视域下高校涉外卓越法治人才培养的有效机制,包括国际争端解决模拟竞赛项目建设、"学术—实践"联动育人模式建设、多领域合作模式建设.  相似文献   

10.
模拟法庭实践教学在培养卓越法律人才中起着基础性作用,有利于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体,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法律实务能力。为了更好地实现卓越法律人才的培养目标,必须对模拟法庭实践教学进行改革与创新。  相似文献   

11.
基于民族高等院校办学宗旨、生源及毕业生就业等方面的特点,民族高等院校应当以国家实施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为指引和契机,改革现有的法学人才教育培养模式,积极探索培养应用型、复合型法律职业人才;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培养一批具有奉献精神、较强实践能力,能够"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基层法律人才。  相似文献   

12.
要培养卓越法律人才,首先要从法学教学改革抓起.只有综合考虑经济全球化对跨国法律人才的需求、我国的社会转型、法律制度变革等多种因素,从培养目标、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材选择、教学方法、考核模式等方面对法学教学进行全面、深入的改革,才能适应国际、国内对卓越法律人才的需求.  相似文献   

13.
我国企业在"一带一路"国际工程建设领域正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因而迫切需要复合型人才为其提供专业性涉外法律服务。现实的需求促使法学教育必须在人才供给端进行改革创新,而新文科建设和卓越法治人才计划的实施则为其创设了有利的政策性环境。在培养目标方面,从近期和远期予以划分;在整个培养过程中,遵循"强化思想道德修养、强调学科交叉融合、注重社会实践导向、坚持国际视野眼光"四项原则;在实施路径方面,重点强化专业通识能力、专业基础能力以及专业特色能力的培养和塑造。  相似文献   

14.
创新法学教育模式,着力培养高水平国际化复合型特色法治人才是促进国内产业融合发展、统筹国内法制和涉外法治、参与全球治理的题中之义。现阶段特色法治人才供给不足,存在教育资源失衡,培养模式普遍单一,师资调动壁垒高筑,课程体系设置不当,教学方式较为传统,专属质量评估体系缺位等问题。以落实高水平培养理念为前提,丰富人才培养模式,选拔优质师资生源、科学设置课程体系、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以及依托特色法治人才专属质量评估体系的设计和运行,由此推动具备科学性与实效性的人才培养新模式的建设和实施。  相似文献   

15.
赵山星 《大学教育》2015,(8):179-180
卓越法律人才培养计划目标实现需要卓越法律人才培养的模式创新。较可行的模式创新方法有更新传统法学实践教学理念;鼓励高校法学专业教师积极参与法律实务;集中力量出版高水平的通用法学案例教材和参考书;充分拓展建设法学实践教学基地;充分借鉴使用文明各国法学院的实践教学经验和方法等。  相似文献   

16.
实施"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依据是从法律人才的质量反观法学教育的质量的认识结果。这项计划是为弥补不足而为的补救。从法律人才队伍现状发现的法学教育的不足主要有三,即:①教育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不足;②教育培养涉外法律人才不足;③教育培养西部基层需要的法律人才不足。教育培养涉外法律人才不足、教育培养西部基层需要的法律人才不足和教育培养复合型法律人才不足,可以归结为"供求关系"上的不足,而影响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不足是我国法学教育普遍存在的不足,是我国法学教学质量上的欠缺。弥补实践教学的不足是所有法学教学单位共同面临的任务。  相似文献   

17.
新形势下,高校加强涉外法治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既是服务于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长远所需,也是当务之急。在人才培养的“供给侧”,关键是要下大力抓好人才的培养质量,提升国际竞争力;在人才使用的“需求侧”,关键是要着力打造有利于涉外法治人才成长的需求环境。  相似文献   

18.
近年,我校针对卓越法治人才法学专业课程体系积极探索,虽然取得一定成绩,但是仍然存在不少问题。新文科背景下卓越法治人才法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任重而道远,可以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改进:课程体系改革应该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引;课程体系改革应该坚持应用型目标;课程体系改革应该充分利用我校优势专业资源;课程体系改革应该重视学业导师制,指导学生课程和学业规划;课程体系改革应该优化法学实务课程和法学实践课程结构等。  相似文献   

19.
何蓉 《西藏教育》2020,(5):58-61
新时代推进卓越法治人才培养不仅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重要保障,也是推进西藏经济社会长足发展的坚实基础。新时代下,西藏高校卓越法治人才培养取得显著成绩,但也反映出课程体系设置创新不足、实践教学与法律职业衔接不够、民族特色、服务西藏功能发挥不突出、藏汉"双语型"法律人才培养缺失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以西藏民族大学为例,分析其造成原因,提出创新西藏高校卓越法治人才培养的相应对策,提高新时代西藏法治人才培养质量,进一步增强人才储备,推动依法治藏,促进富民兴藏。  相似文献   

20.
在我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和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复合型卓越法治人才的培养是新时代法学教育的重要使命。复合型卓越法治人才的交叉和跨界的知识优势、能力优势和思维优势是新文科建设和卓越法治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针对我国复合型卓越法治人才培养存在专业间学科壁垒难以打破、专业复合程度不深、双学位存在考研与就业政策障碍和学制、实践教学不足等问题,提出了理工类高校要发挥法学与特色学科深度交叉优势、推广"双学位双证"培养模式、推动法学双学位与二学位招生与培养并轨、鼓励在国家急需的领域设置复合型卓越法治人才培养博士点、借鉴"四跨"培养模式、探索复合型卓越法治人才培养新机制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