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琴 《文教资料》2011,(29):17-18
随着生态危机的日益加剧,作为研究文学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的学问——生态批评为我们解读《老人与海》提供了新的视角。本文以生态批评理论为指导.分析了《老人与海》中所体现的生态意识,认为它探讨了人与自然的关系.鞭挞了人类征服自然的理念,批判了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呼吁了人类回归自然。  相似文献   

2.
艾特玛托夫的悲剧意识具有一个完整的系统,不但注意到了人与人之间的悲剧,更具有先见性的观察到了人与自然生态之间的悲剧。艾特玛托夫将他的悲剧意识完美地融入到了他的作品之中,深刻地反映了社会存在的问题,并引发人们的思考与反思。  相似文献   

3.
弗罗斯特被认为是20世纪美国最伟大、最有名望、最受人爱戴的诗人。他的诗给人的感觉是浅显易懂,易于理解,但其中却饱含了诗人对人类命运的深沉思考,并融入了诗人对人类困境的深切关怀。他的诗《修墙》正是这一真切关注、深切关怀的代表作。研读分析《修墙》,我们能深刻理解诗人是如何寓深刻于朴素的语言之间,把自然作为一种隐喻来阐释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由此引发对人生的哲理性思考的。  相似文献   

4.
柯勒律治是英国的湖畔派诗人之一,人们普遍认为他的诗歌具有浓厚而深刻的道德主题。但是如果从生态批评的角度解读他的《老水手行》可以发现诗歌中体现了他对人类与自然关系的思考。《老水手行》中所表现的人与自然关系的变化可以代表其生态观。  相似文献   

5.
英国著名小说家福斯特的《印度之行》蕴含着深刻的生态思想,反映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人与自我之间的征服与统治的生态危机。小说强烈批判了危机背后所产生的强权意识,倡导回归自然、融入自然、感悟自然,以期构建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和谐统一的生态整体主义的理想渴望。在《印度之行》中体现的生态观表达了福斯特对人类生存的忧思与关怀,对诗意栖居和寻觅更为持久的人类之家的理想追求。  相似文献   

6.
《珍珠》在讲述印第安人生存斗争的故事中,再现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印第安文化,传播印第安人尊重大地的深层道德,为今天工业化社会缓和文明与自然的紧张关系提供了借鉴,促使人们深刻思考人在自然界的位置,建立人类与自然界的新型生态关系。  相似文献   

7.
张炜是个大自然的歌者,长期思考人生与自然,是一位最具生态意识的小说家。特别是《刺猬歌》,渗透着浓郁的生态思想。他通过描绘自然的灵秀以及与人的和谐关系,讴歌自然;通过工业技术批判和欲望批判,探索生态危机的根源;通过回归自然,建构诗意的人生。  相似文献   

8.
从人性视角解读艾特玛托夫《断头台》,探究艾特玛托夫小说的创作内涵。艾特玛托夫的作品深蕴着吉尔吉斯民族文化色彩;创作有明显的回归意向.就是向原始柔性的回归。《断头台》传递了一个人类需要保护自然、保护野生动物的重要信息;艾特玛托夫运用精致浓缩的艺术结构.多主题、多素材、多手法、多风格地表现了人与人、人与神、人与自然的冲突。呼唤人性向善。  相似文献   

9.
《毛猿》是美国著名剧作家尤金·奥尼尔早期的代表作之一。剧中体现了奥尼尔希望回归自然,重建人类与自然和谐关系的思考,表现了他超前的生态意识。其中,自然生态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毛猿》中人类在自然中的生态体验,自然是人类的精神家园,是人类的最终出路。  相似文献   

10.
善是事物最高价值的体现,艺术之善即艺术最高价值所在。《洛丽塔》体现了纳博科夫关于艺术之善的思考,传达了纳博科夫的艺术观与文学价值理念。本文从艺术之善、道德之善、以及艺术自主性三者之间关联的角度,探讨了《洛丽塔》中纳博科夫关于艺术之善的思考与表达,论证了《洛丽塔》是审美品质与道德内涵的结晶产物,揭示了纳博科夫对自然、社会与艺术之间和谐关联的独到领悟与阐释。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生态批评角度对《老人与海》进行了系统分析。首先详细地阐述了其文化根源,其次分别就生态批评主义对人类精神生态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影响进行了分析与探究,从中揭示了深刻的生态批评主义思想、揭示了人征服自然的严重后果。因此呼吁人类回归到大自然当中,与大自然和谐共处。  相似文献   

12.
《老人与海》标志着海明威悲剧艺术的巅峰。小说既融合了悲剧的精神理念,又蕴含了喜剧性的生态智慧,集中体现了作者对待自然矛盾复杂的态度。在彰显了人类精神力量之伟大的同时,小说也反映了作者的生态整体意识和对悲剧个人主义的反思。小说反高潮的结局颠覆了西方悲剧思维模式,将征服自然的英雄神话转化为警示现代生态危机的寓言。  相似文献   

13.
文章通过分析莱辛《裂缝》文本中女性与自然在象征方面的联系,探究莱辛在这部作品中对男性与女性之间和自然与人类之间关系的思考及生态女性主义意识。  相似文献   

14.
人是文化的动物,其存在形式在某种意义上表现为一种文化的样态,并因此而构成了由自己作为因素的文化生态环境。文化生态与生命个体的关系状态,制约、支配、主宰着人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和价值取向,甚至会演绎成生命悲剧的深层根源。《哺乳期的女人》和《雨天的棉花糖》通过对生命个体人性扭曲和异化的悲剧成因进行文化生态上的分析与透视,寄寓了对人类生命存在终极关怀在文化学意义上的理性思考。  相似文献   

15.
《流浪地球》是刘慈欣的佳作,该小说以地球末日灾难为背景,讲述了人类为了生存而“流浪地球”的故事。虽说是一部科幻小说,但该作品中人与人、人与生态之间的矛盾问题引人深思。本文从生态批评的视角对小说《流浪地球》进行分析,进而剖析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以及建立人类社会精神与自然和谐关系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6.
在其代表作<恋爱中的女人>中,劳伦斯批判了以人与自然,男性与女性的突出对立为基础的父权制世界观.他揭露了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掠夺式开发和破坏,谴责了两性关系中征服与被征服的上下等级模式,尤其是男性对女性的奴役和支配.同时劳伦斯也积极倡导人与自然的亲密接触与沟通,并主张建立两性之间平等和谐的关系.生态女性主义者关注的也是男性对女性的统治和人类对自然的剥削之间的内在联系.在人与自然以及两性之间的关系方面,劳伦斯与生态女性主义者的观点不谋而合.  相似文献   

17.
艾特玛托夫是20世纪最具代表性的生态作家之一。他对当今人与自然日趋恶劣的关系及其所带来的一系列生态危机深感忧虑,带着强烈的责任感,描绘出了一幅幅生态战争的悲剧,并理性地分析了这一切悲剧发生的根源,对人类中心主义、盲目的工业、科技发展进行了质疑和批判,指出人道的生态伦理观的构建才是阻止生态危机,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最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18.
生态批评在人类面临环境恶化和生态危机的背景下应运而生。它是以生态整体观、系统观、动态平衡观作为主导思想,以文学作品为媒介的文化批评,旨在对人、自然与文学批评三者之间关系进行思考,并进行一种建设性的批评,最终指向对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及自然对人的内在和谐的作用的探求。作为一部具有生态意识的文本,《额尔古纳河右岸》蕴含了迟子建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探索,对人类精神生态失衡的忧虑以及深厚的历史意识,流露着一种深层生态思想。  相似文献   

19.
生态批评理论是20世纪后期欧美文学界兴起的一种新的文学批评浪潮。从生态批评的角度重新解读杰克·伦敦的著名小说《荒野的呼唤》,揭示出对人类企图征服、统治自然和欲望膨胀的批判以及回归自然,重返与自然的和谐的美好愿望。  相似文献   

20.
生态批评理论是20世纪后期欧美文学界兴起的一种新的文学批评浪潮。从生态批评的角度重新解读杰克·伦敦的著名小说《荒野的呼唤》,揭示出对人类企图征服、统治自然和欲望膨胀的批判以及回归自然,重返与自然的和谐的美好愿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