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黄河是一条多泥沙河流,泥沙淤积是黄河下游洪水危害的根本原因。黄河的大量泥沙淤积,一方面构造了广阔的黄淮海大平原,成为历史上中华民族繁衍生息的中心地带,另一方面在流经平原地区淤积形成的悬河状态,历史上曾给两岸人民带来了严重的洪水灾害。由于泥砂问题,黄河成为世界上最复杂最难治理的河流,泥沙处理一直是黄河治理的重中之重。近几年来,对黄河泥砂治理进行理论研究的课题已有许多,但结合黄河泥砂的经济利用  相似文献   

2.
中牟辖区黄河河段位于黄河下游上首,上自惠金河务局杨桥险工上界入境,下至狼城岗与开封市河务局相接,北岸与原阳县隔河相望。河道长39.282km(大堤公里桩号30 968-70 250),落差7~8m;河道受邙岭束缚突然展宽、水流变缓、泥沙大量淤积的影响,河段游荡性特征异常明显,  相似文献   

3.
黄河小北干流放淤是新时期黄委在解决黄河泥沙问题上的一个战略构想,是“维持黄河健康生命”理论框架内又一伟大实践。其对于减少小浪底入库泥沙,降低潼关高程,减缓下游河道淤积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1概述 长期以来,由于黄河中上游来水不断减少,黄河下游两岸引黄水量不断增多,黄河下游河道淤积加重,平滩流量明显减少,河口河段主槽淤积萎缩严重,中常洪水漫滩后防洪压力越来越大,黄河下游河道主槽成为悬河中的悬河。为有效改变黄河下游防洪不利局面,1997年后国家分别采取“拦、排、放、调、挖”等措施对黄河下游进行治理,其中挖沙固堤作为治理措施之一发挥较大作用。  相似文献   

5.
黄河下游滩区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河下游的广大滩区,是由于黄河数次的泛滥以及过水,逐渐淤积造就的.很多年以来,滩区一直重复着被淹一退水一再淹没的过程,致使滩区经济发展受到很大制约.根据黄河中下游洪水水位变化规律和特征、黄河下游来水来沙特点,以及滩区的开发利用现状,分析了黄河下游滩区的社会经济发展、生态保护和安全保障方面的问题,并提出了在新世纪、新的形势下,下游滩区发展的一些策略.  相似文献   

6.
郑东新区即郑州东部新城区,是伴随郑州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步伐而诞生的新城区。正确认识郑东新区自然环境条件特点,对其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一、现状(一)地质地貌条件郑东新区的大地构造属于华北地区的南缘,第四纪沉积物以河湖相松散物质为主。地处黄河冲积扇平原顶端的南翼,地形平坦。地势总体上表现为西南高、东北低,平均海拔约90m。由于黄河多次决口泛滥,泥沙淤积厚度达45m左右,部分地区残留有黄河泛滥沉积的沙地。  相似文献   

7.
自东汉王景治河至唐,黄河出现了近800年相对安流的局面,但自唐末五代以后河患开始增多。正史、地理专志等文献中对于黄河决溢多有记载,唐末五代时期黄河下游决溢次数明显增加,其原因有:降水量多,泥沙淤积;各自为政,缺少规划;战争频繁,人为决河。黄河下游的频繁决溢造成了财产损失、人口迁移,农业破坏、经济迟滞,最终导致黄河下游地域经济的衰弱,也为宋朝黄河改道埋下隐患。  相似文献   

8.
黄河以其水少、沙多、水沙不平衡为主要特点,是历史上难以治理的河流之一。泥沙的不断淤积,使黄河下游河床逐年抬高,平摊流量相应减小。实行水量统一调度以来,黄河基本上保持了维持其健康生命的需水量,经过多次调水调沙及生产运行,平摊流量有所增加,黄河的生命力得以恢复。但黄河作为多泥沙河流的基本特性没有改变,水少、沙多、水沙不平衡仍是黄河治理中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9.
黄河下游放淤固堤技术科学地利用了水力机械原理和泥沙特性直接在河道中取沙,既减少了河道淤积,又避免了挖地取土,是黄河治理实践中的一项伟大创举。多年来,从自流式、扬水站式放淤固堤发展为简易吸泥船放淤固堤,机械设备得到数次的更新换代。随着近几年来国家大幅度的增加治黄投资及标准化堤防建设的全面铺开,放淤固堤进程也相应加快,黄河下游放淤固堤工程面临着战线长、  相似文献   

10.
黄大线黄河特大桥位于山东省东北部,黄河下游鲁北平原区,距离黄河入海口约100~120km,地势向东北微倾斜,总体较平缓。线路在山东省东营市西北的利津县附近跨越黄河。主桥全长1183.34m,跨河主桥一联(120+4×180+120)m连续钢桁梁施工,以及跨越黄河大堤引桥两孔108m钢桁梁施工。主桥有4个主墩在主河道内,其它分别位于黄河左岸和右岸的漫滩中。本文重点分析水中桩基和承台施工方法。  相似文献   

11.
1前言 黄河是多沙河流、泥沙淤积在河口区,从而导致了很多问题。因此,要提高河口的治理水平,仅重视修防洪堤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把合理调度、利用河口区的水沙放到相当重要的位置上。目前,黄河河口段防洪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都已达到一定的水平,即大堤防洪标准及通讯管理与艾山以下河道一致,但是河口的防洪形势依然比较严峻,其主要问题是,处理河口淤积及其影响的有效措施甚少。黄河口治理与泥沙利用尚未很好地结合。  相似文献   

12.
2001年9月3~24日,当黄河龙门站流量仅为368~1130m^3/s,多为800m^3/s以下时,黄河主流在合阳榆林护村工程与榆林下延工程之间形成斜河,不断坐湾冲刷,使其间长500m(回淤口)的滩岸接连溃退270多m,榆林下延工程上坝路坍塌长达160余m,宽1~3m,出险原因一是流量较小,  相似文献   

13.
黄河流域自古以来以水土流失严重著称于世,也是困扰该地区经济发展的原因.治黄的关键是泥沙问题,因此,根治黄河应以疏浚整治流域干支河道、水库、塘坝的泥沙淤积为主.据此,笔者提出利用黄河巨大输沙能力,人工改道山东段河口和下游,进行莱州湾和黄海辐射状沙洲群填海造陆两项设想工程,作为黄河流域治理开发全局的首要工程布局的设想.  相似文献   

14.
黄河山东河段位处黄河下游,是黄河防洪的重要地区之一。周定王五年(前602)宿胥口河徙后,流经鲁西北,黄河穿行山东千余年。现行河道是清咸丰五年(1855)铜瓦厢决口改道后形成的,具有堤距上宽下窄、纵比降上陡下缓、输沙能力上大下小、泥沙淤积严重、地上悬河突出等特点,造成防凌及河口治理任务繁重。  相似文献   

15.
《治黄科技信息》2007,(5):13-13
2007年黄河调水调沙于7月上旬正式结束,本次调水调沙实现了黄河下游主河槽的继续冲刷,进一步扩大了下游主河槽的排洪输沙能力。自2002年以来的连续6次调水调沙,共有4.2亿t泥沙被冲人大海,大大减轻黄河下游河道的淤积。  相似文献   

16.
《治黄科技信息》2006,(3):13-13
黄河网报道记者从5月10日黄委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经国家防总、水利部批准,黄河防总3月下旬首次通过调度万家寨等水利枢纽利用并优化桃汛洪水过程冲刷降低潼关高程试验取得圆满成功。经测验评估,试验过程中潼关高程由327.99m降至327.79m,下降了0.20m。这次试验还改善了万家寨、三门峡水库泥沙淤积形态,进一步深化了对黄河水沙运动规律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美哉,废黄河     
在普通的中国地图上,有一条淡蓝色的带子飘逸在黄淮大地,那就是几近被人们忘却的“废黄河”。“废黄河”,顾名思义,即废弃了的黄河。看来,它在历史上也曾有过叱咤风云、雷霆万钧的声势。关于它的来历,众说纷纭。有人说,是当年蒋介石为阻挡日军的进攻,掘开黄河花园口,形成的水流冲决而成的;也有人说,它的历史要追溯到宋代,甚至以前,它是黄河水挟带的泥沙大量淤积形成的“地上河”夺淮而形成的。我没有翻看历史,对它的来历不甚了了,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这条河曾经和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血脉相连,息息相通。我无法想象当年黄河决堤时…  相似文献   

18.
黄河濮阳段位于黄河河南段最下游,从濮阳县渠村乡入境,流经濮阳、范县、台前三县的21个乡(镇),于台前县吴坝乡张庄流入山东省,河道长度167.5km。由于近年来黄河下游长时间小流量过水,因此加重了下游河道淤积,河槽排洪、输沙等基本功能急剧降低,漫滩流量减小,东坝头~陶城埠断面河段长约200km已形成“二级悬河”。  相似文献   

19.
汉代黄河屡屡决口泛滥,造成严重水灾。其原因,一是无计划地围垦而使河道紊乱;二是黄河的多沙特征及其对河床的淤积。汉朝政府曾多次组织人力对黄河进行大规模治理,尤其是东汉王景治河,系统地修筑了黄河大堤,使黄河七百余年相对安流。但王景治河只是治标之法,要根治黄河,还须有计划、有步骤地植树造林,保持中游水土流失。  相似文献   

20.
清嘉道年间,河南黄河淤积非常严重,决溢漫流频繁发生.究其原因,既有自然条件的影响,又与当时的社会环境密不可分,而后者对河南黄河水患的频发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主导性作用.考察这一时期河南黄河水惠的社会成因,为我们拓展黄河史及嘉道社会研究提供了一个有益视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