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迁都重庆,东部地区的高校、科研机构、社会团体等随之西迁重庆。大量知识分子和社会精英来到以重庆为中心的大后方,他们在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研究成果,并举办各种学术活动,出版了大量研究性论著,涌现了一批如郭沫若、吕振羽、翦伯赞、侯外庐等学术研究领域骨干,推动了抗战大后方社会科学的近代化进程,使大后方的社会科学事业空前繁荣,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2.
从1921年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建立,到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南京成为中华民国国都。伴随着抗战的需要,1937年国民政府移驻重庆,1940年将重庆定为陪都。迁都重庆对抗战时期重庆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交通等方面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1938年,国民政府迁都重庆,中国的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为了鼓舞全国人民的抗战热情,解决战争所需的巨额军费,同时平抑当时伴随战争而来并日益恶化的物价问题,促进后方的经济建设,国民政府亲自发动并竭力督导了一场真正全民性的影响深远的节约建国储蓄运动(后文简称节储运动)。本文拟就节储运动发起的社会背景和国民政府的节储措施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4.
中国抗日战争爆发后,随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和国民政府迁都重庆,重庆更名为陪都,作为全第22卷第2期李蕾:抗战文学中的重庆主题□国大后方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并一跃成为与伦敦、莫斯科齐名的国际大都市。而华北地区的大片领土沦陷,北京、上海等地的文人作家们纷纷南下  相似文献   

5.
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夺取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它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能对三个法西斯轴心国中的二号强敌日本,坚持抗战八年并夺取最后胜利,这不仅是爱国官兵在前线的军事决战,而且亦是爱国人民在后方的经济决赛。如果没有后方源源不断地供应前方粮食军械,坚持抗战胜利是不可能的。抗战爆发后,我国沿海沿江工矿业发达地区,相继沦陷,国民政府被迫迁都重庆,大西南和大西北的十省一市便成了抗战的后方。国民政府为坚持抗战并夺取胜利,领导后方人民,对后方工矿业进行全面开发和建设,基本上保证了战时供给,为战争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6.
战时兵工内迁保护了中国兵工事业的基础和精华力量,形成了重庆中国抗战大后方最大的兵工生产基地,构建了以重庆为中心的中国战时兵工生产体系。同时,重庆兵工厂为中国抗日战争提供了近八成的武器弹药和军事装备,使重庆成为了抗战期间中国最大的军火生产基地和战略物资供应地,支撑了国民政府正面抗日战场的武器装备供应。  相似文献   

7.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重庆成为中国的战时首都.蒋介石“蜀粤并重”的思想使他始终关注重庆的战略地位.1935年,蒋介石首次入川,初步确定以四川为民族复兴根据地,并开始着手统一川政,经营四川,为后来迁都重庆打下重要基础.“七七”事变后,处在谋划和犹豫中的国民政府最终决策移驻重庆.1937年11月20日,国民政府主席林森首迁重庆.国民政府各部、国民党中央党部以及各国使节随之先后迁渝,重庆战时首都地位初步形成.1938年12月8日,蒋介石率最高国防军事委员会进驻重庆.重庆成为战时中国的政治、军事、外交中心,重庆战时首都地位基本形成.1940年9月6日,国民政府定重庆为陪都,重庆战时首都地位完全形成.  相似文献   

8.
民国时期重庆市的保甲编查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国时期,国民政府通过在重庆市进行大规模的三次保甲编查,建立了控制严密的基层行政制度——保甲制度。通过保甲编查,国民党势力渗透到重庆基层社会,为支持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在重庆的统治以及保证重庆市民生活的正常运转发挥了积极作用,然而国民党的腐败统治在重庆保甲制度上也有诸多反映。  相似文献   

9.
全面抗战爆发后,大批知识分子随国民政府迁都而移居重庆、昆明、桂林等地,一时间西南大后方群英荟萃,成为文化中心.素来"以天下为己任"的知识分子,以手中的笔做武器,通过文学创作揭露日军暴行,鼓舞抗战和胜利信心,形成了独具时代特点的抗战文学.西南地区的抗战诗歌是抗战文学园地的一朵奇葩.目前,学术界多从文学角度研究抗战时期诗歌,少有从抗日战争与民族解放的视角分析这一时期诗歌的兴起与作用的.本文以西南大后方诗歌为考察对象,对其形成、内容、特点进行剖析,从新的角度解读抗战的全民性、进步性和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10.
抗战时期大后方的交通建设是在中国特殊历史阶段中出现的一种特殊的经济现象。抗战爆发后,随着日军军事力量的推进,南京、武汉相继沦陷,国民政府被迫迁都重庆,我国的政治、经济、军事重心也随着由东部移向西部,大西南和大西北成了中国抗战的大后方。但是,中国东西部自然条件的差异,尤其是近代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造就了中国东西方交通发展极不平衡,东部沿海交通发达,西部内地交通闭塞。作为战略的大本营和总后方,大后方的交能设施根本无法适应战时的军运和补给,因此,开发和建设大后方的交通运输业,成为国民政府的燃眉之急。一、大后方…  相似文献   

11.
试析武汉市民的文化品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文学和文化范畴使用“市民”的概念,常常是指一种生存状态和文化形态。“市民”的概念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演进的。“市民”的历史的、动态的发展及其内涵与外延的复杂性,决定了“市民文化”的复杂性。武汉市民文化品格的生成及生存,既有中国市民文化生存与发展的大环境的影响,又有武汉独特的地理环境、丰厚的历史文化的影响。在大、小环境下生存的武汉市民具有开放多元、重义守信、精明强干、勇武泼辣、世俗功利、涣散守中等主要文化品格。  相似文献   

12.
台湾未开发前,原土著少数民族饮食极为落后。明清时期尤其在清代,大批闽粤汉人迁入台湾,促进了台湾经济的发展,也带来了汉族先进的饮食文化,改变了土著居民原始简单的饮食结构,使台湾饮食文化发生了重大变化。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住宅空间质量和居住环境质量两个方面阐述了当前居住者对居住生活环境质量的需求,强调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关注人的生活,关注环境,并对住宅建设的可持续发展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
香港诗人对香港街道近距离的书写,使我们听到香港市民的呼吸与足音,看到住民的生活需求与旅客的观光视野纠结而成的街道文化,他们强烈的地志书写意识与潜意识,将纷乱的街道组织成一幅相当完整的香港街道图,使香港街道文化在亚洲中文都市诗里异军突起,成就了与众不同的风貌。  相似文献   

15.
上海居民教育消费增长因素与效应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上海居民教育消费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快速增长,目前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其影响因素除经济发展和居民收入水平提高以外,还有高校扩招、民办学校的发展、教育收费制度的改革以及居民教育消费的价值取向等等。教育消费的迅速增长在宏观上具有显著的积极意义,但也会对居民的其他消费产生挤出效应,而且过度教育消费可能导致结构性过度教育、影响教育机会公平等社会问题,应该注重教育消费资源的管理,规范教育市场,引导居民进行理性教育消费,使教育消费尽快进入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16.
南宋两浙地区城镇有了较大的发展,无论是城镇数量、规模,还是城镇商业经济,已大大超过此前的水平。城镇居民中从业人员增多,结构日趋复杂,并形成了相当数量的市民阶层。这不仅影响了城镇居民的生活方式,而且对传统的“重义轻利”观念形成了很大的冲击。城镇经商之风盛行,并逐渐成为一种社会时尚,从而形成了具有时代特征的社会风气,较大程度上反映了在商品经济发展的前提下,城镇居民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  相似文献   

17.
Chongqing is the largest municipality under the Chinese Central Government (MCG) in terms of administrative area and population and is now the most important economic and cultural center of the upper Yangtze River and Three Gorges area. The Three Gorges Dam project, one of the largest world infrastructure projects, causes a great deal of immigration to Chongqing and results in the rapid urbanization of the city, and it has brought in a great deal of environmental impact, which is a global concerned issue.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city profile of Chongqing municipality and its urbanization impact on energy and environment. The demand and the trend of energy consumption in built environment (building and transport) have been analysed. The living environment of Chongqing residents and the local energy efficient policy have been introduced. Finally the authors discuss the key issues of the sustainable urban development of Chongqing.  相似文献   

18.
近代徽州社会,由于外国资本主义入侵,人们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产生重大变化,商人们经商艰难,黄、赌、毒等不良生活方式流行,但同时,澈州人也在改变一些传统的迂腐短见,如歧视妇女、压迫佃仆等;另一方面,徽州人在近代对读书中举仍然表现出极大的热情。  相似文献   

19.
该文分析了南京近年来几个典型的居住区人居环境的变化与不足之处 ,并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善的意见。  相似文献   

20.
生存环境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甘南牧区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是生活在这一区域的各民族特别是藏族发展进程中的重大事项,它对藏族千百年沿袭下来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将产生十分重大的影响.随着生态移民工程的实施,甘南牧区生态移民在生产生活方式、思想观念等方面发生着巨大变化,文章试图运用社会融合、社会距离等理论就生态移民各方面发生的变化和由此带来的问题予以解析,以便为生态移民更好地融入迁入地新的生活环境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