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冯媛媛 《都江学刊》2001,13(3):48-50
阿Q是一个“失去自我”的存在,这种“非我”性既表现在阿Q的“无名”状态下,也表现在他的“失语”状态中,“无名”与“失语”体现了阿Q的悲剧性存在和鲁迅先生独特的观照视角。阿Q性格中的“精神胜利法”,本质上是阿Q怨恨心态的外在表征。他通过虑幻的胜利来平衡内心,反抗欺压,其中潜藏着一种对自尊、平等的追求与维护。  相似文献   

2.
阿Q革命问题是阿Q典型中的一个关键问题。阿Q是一个革命与反革命的矛盾体,他具有强烈的朴素的革命的愿望,但是他同时又走向了革命的反面,阿Q的悲剧是一个社会悲剧、思想悲剧、性格悲剧。  相似文献   

3.
在文论坛中,关于鲁迅小说中的阿Q是否具有革命性这一观点,历来争论很大。笔者从三个方面对阿Q的人物形象再做分析:阿Q的典型性格特征和他的糊涂思想,阿Q性格形成的社会根源,鲁迅写此文的社会意义。从中可以看出,阿Q虽有自发的革命要求,但他性格中的主要内容却是精神胜利法,正是精神胜利法的支配,阿Q无法在屈辱中奋起,在失败中求生,又起着阻碍觉醒、麻痹斗志的作用,加之他的糊涂思想,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对农民阶级的孤立,可以肯定的说,阿Q不可能具有  相似文献   

4.
阿Q这一形象之所以能够耐得住研究家的无穷解读,而且始终“难解其中味”,就在于他是鲁迅这样的伟大作家,从社会学的角度,以人类根本性的生存境遇和精神状况对阿Q进行全方位、深层次的观照和反思,从而创造出阿Q这一不朽的形象。本文试从社会学的角度,对阿Q社会性的边缘化这一问题提出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5.
自《阿Q正传》问世至今,对阿Q这一形象众说纷纭,正如发表之初,鲁迅本人看了诸多评论后,在1926年给友人的信中说“颇感无聊和隔膜”,可见很多见地并未直击其要害。当代著名学者王学泰指出,阿Q就是一个典型的游民,这才是准确把握阿Q形象的一把钥匙。一、阿Q典型的游民身份何为游民?王学泰是这样描述的:脱离了当时的社会秩序(主要是宗法秩序)的人们,其最重要的特点在于“游”。  相似文献   

6.
阿Q新传     
阿Q是农民出身,总说自己“以前阔”,这回他是真阔了,这几年,阿Q到城里打工,每天部是起早摸黑地干,手里的钞票也越积越多了。他终于当上了万元户,盖起洋房,出人头地了。  相似文献   

7.
鲁迅眼中的阿Q应该是晚清时代的中国人的代表,鸦片战争与宋明理学对产生阿Q精神有很大影响。《阿Q正传》的前后断裂隐含了鲁迅的精神矛盾,鲁迅大体是在理智方面选择西方价值,而在情感方面丢不开中国旧传统。  相似文献   

8.
教《阿Q正传》时,教师往往用“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八个字概括鲁迅对阿Q的态度。不少人的章,如《阿Q的“Q”与精神胜利法》(《中学语教学参考》1999年第7期)、《谈谈祝福》(《中学语教学》1999年第3期),也都认为鲁迅先生是怀着“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之心塑造阿Q形象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似乎成为鲁迅先生对阿Q及不觉悟的劳苦群众的态度。在《阿Q正传》中,作对阿Q“哀其不幸”之心.浸透在字罩行间.而“怒其不争”之说,笔却难以苟同。  相似文献   

9.
本从“阿Q精神”中的“精神抚慰”出发,与《庄子》集中的“精神抚慰”相对照,提出二的共通性。通过对比。指出阿Q是庄子的通俗版,庄子是阿Q的理论版。  相似文献   

10.
阿Q该怎么办     
阿Q是个家喻户晓的人物形象,历来受到平多于赞扬。但无论从作者的创作态度,还是就小说客观的倾向来说,都是值得同情的。阿Q的堕落是残酷的社会使然,罪不在阿Q。精神胜利法是人类为了维持生存而在精神上超越苦难的一种方法,是全人类的,只是由于中国文化的特别,在弱者阿Q身上表现的特别突出罢了,阿Q死抱着精神胜利法不放也是无奈的选择。  相似文献   

11.
张桂香 《都江学刊》2001,13(4):17-20
“阿Q”作为一类人物形象或精神的代表,随其母体《阿Q正传》的问世,已在长达近世纪的历史长河里,强烈震撼着千千万万读心灵,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本从虚实两方面讨论了“阿Q”生命力长盛不衰的成因。  相似文献   

12.
杨前 《时代教育》2007,(8Z):74-74
在《阿Q正传》中,鲁迅是从胜利和失败两方面来描写阿Q的精神胜利的。所以,阿Q精神胜利法的属性,也必须从这两方面看,才能得到完整的理解。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咱们的阿Q》和《阿Q正传》的历史背景、人物性格、内心世界及艺术成就等方面进行比较研究,探讨在鲁迅的影响之下胡马尔别克独特的创新一面。  相似文献   

14.
《阿Q正传》改编门外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1年,为了纪念鲁迅诞辰一百周年,由上海电影制片厂根据鲁迅同名小说改编的彩色故事片<阿Q正传>成功上映.由此,再次引发关于鲁迅及鲁迅名著<阿Q正传>改编问题的探讨.本文举例分述了鲁迅本人几次对<阿Q正传>改编的态度,重点就81版<阿Q正传>的改编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探讨.  相似文献   

15.
阿Q野史     
徐小艳 《现代语文》2001,(10):11-11
阿Q,阿Quei,全名赵阿Quei,鉴于目前学校里阿猫阿狗堂而呼之,甚至于“屎豆”这类不登大雅之堂的称谓也滥用起来,愚以为:呼之一声“阿Q”实不为过。就化水准而言,当代“阿Q”比鲁夫子笔下之“阿Q”有过之而无不及:虽则那原版“阿Q”懂得“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可他进过学堂吗?没有罢!这便值得如今六岁半便进学堂的“阿Q”得意不已了。  相似文献   

16.
偶尔见到一篇中学生作文,其中有一段话:“求幸福,有时就要有阿Q的精神。鲁迅笔下的阿Q,是一个极具讽刺意义的人。然而,今天的我们,在困境中不妨把阿Q作为一个榜样。原来,阿Q也是幸福的。”以此作为“幸福在于心”的论据。  相似文献   

17.
阿Q是鲁迅创造出来的一个非常成功的人物形象,远离了那个时代,他还如此鲜活,本从中国传统化和人性的普遍弱点的角度来追问阿Q的旺盛的生命力,同时也想说明鲁迅不会“远去”。  相似文献   

18.
自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发表以来,由于其对“精神胜利法”这一现象的精湛概括,所以长期以来人们一直以为阿Q性格的核心便是“精神胜利法”。但从性格特征的稳定性、主动性来衡量,从阿Q本人的言行来分析,我们不难得出下面的结论:阿Q的性格核心是投机心理。  相似文献   

19.
朱永芳 《教书育人》2004,(12):60-60
《阿Q正传》是鲁迅先生最名的作品,被誉为“现代中国小说中唯一享有国际盛誉的作品”(美国学夏志清语)。关于阿Q的诞生,说来还挺有趣的呢。  相似文献   

20.
空间是人物形象生成及表现的具体场所,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并决定着人的行为、思想,从而呈现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在《阿Q正传》中,鲁迅将阿Q放置在等级森严的传统乡村空间未庄,被世俗浸染的神性空间祠与庵以及充满现代意味的城市,彰显了阿Q与环境的密切联系。不同的空间呈现出阿Q不同的性格特质,为人物何以为此提供了空间维度的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