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健康新知     
《中国新闻周刊》2004,(31):65-65
好消息照镜子的好处维生素无奈心脏病新知蓝眼珠的不幸科学家最近研究发现,蓝色眼睛的人比褐色眼睛的人更加容易面临失明的危险。英国专门从事视觉方面研究的巴简·蒂龙教授及其同事发现,与褐色眼睛相比,蓝色眼睛和绿色眼睛较少含有一种名叫“斑色素”的物质。“斑”是视网膜的  相似文献   

2.
2011年8月14日.位于北京光华路17号的美国大使官邸.这次迎来的新主人看起来跟以前不太一样。他黄皮肤,黑色的眼睛和头发。这典型的东方面孔截然不同于以往的蓝眼睛和大胡子。  相似文献   

3.
一个年仅11岁的黑人少女佩克拉·布里德洛夫,因为相貌平平,不被家人、同学和邻居喜欢,生活压抑,于是便梦想着能有一双像白人姑娘那样美丽的蓝眼睛,因为当时黑人女孩子普遍相信"蓝眼睛的黑人是最美的"。然而美好的梦想与丑陋的现实有着太大的反差。她不仅没有实现自己的愿望,反而被父亲强奸,怀上了身孕,堕入更加痛苦的深渊。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冲突使佩克拉精神错乱,心智疯狂,她出现了幻觉,相信自己真的拥有了一双十分美丽的最蓝的眼睛。  相似文献   

4.
有一位到北欧某国做访问学者的人曾经历过这样一件事: 周末,她到当地的一位教授家中做客. 一进门,她就看到了教授5岁的小女儿.小女孩满头金发,漂亮的蓝眼睛让人觉得特别清新.她不禁在心里称赞小女孩长得漂亮.  相似文献   

5.
一个年仅11岁的黑人少女佩克拉·布里德洛夫,因为相貌平平,不被家人、同学和邻居喜欢,生活压抑,于是便梦想着能有一双像白人姑娘那样美丽的蓝眼睛,因为当时黑人女孩子普遍相信"蓝眼睛的黑人是最美的".然而美好的梦想与丑陋的现实有着太大的反差.她不仅没有实现自己的愿望,反而被父亲强奸,怀上了身孕,堕入更加痛苦的深渊.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冲突使佩克拉精神错乱,心智疯狂,她出现了幻觉,相信自己真的拥有了一双十分美丽的最蓝的眼睛.  相似文献   

6.
新世纪以来的长篇小说中,关于西方传教士来华传教的书写,最好的当推刘震云长篇小说《一句顶一万句》(2009年),其中对意大利人詹牧师的描刻,至为传神、令人难忘:"老詹来延津时二十六岁,高鼻梁,蓝眼睛,不会说中国话,转眼四十多年过去,老詹七十岁了,会说中国话,会说延津话,鼻子低了,眼睛也浑浊变黄了,背着手在街上走,从  相似文献   

7.
“在无数的蓝色的眼睛、红色的眼睛之中, 我有一双宝石般的黑色的眼睛。……我是中国人! 我的和黄河一样粗犷的声音——不光响彻在联合国的大厦里, 大声发表着中国的议论也响彻在奥林匹克的赛场上, 大声呼喊着‘中国得分’  相似文献   

8.
19世纪中叶,美国西部涌起一股“淘金热”。可 是美国人大多不愿到这荒山僻壤做苦力,于 是罪恶的黑手便伸向了苦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在上海美国租界的酒店老板西蒙成为始作俑者,靠贩送华工发了横财,其他美国老板也纷纷效仿。上海一时绑架成风,行人在路上也常常突然被人蒙住眼睛绑走。在这些美国人贩子眼里,上海是绑架最理想的地方。因此,英语中的Shanghai一词不但指中国的最大城市“上海”,而且还特指“绑架”中国人当水手、做苦力——文字忠实地烙上了西方强盗卑鄙野蛮的印记。  相似文献   

9.
河南省上蔡县东岸镇,蓝眼睛的美国姑娘康瑞幸福地徜徉在乡间小路上;在当地出生长大的刘健悉心陪伴着她,热诚地向她介绍这片生他养他的土地.他们已携手走过热恋的历程,这次是回故乡成婚.当初,刘健做梦也没想到,这位才华横溢的美联社记者会爱上自己,最终还花好月圆! “我爱你” 2005年8月9日夜晚,刘健像往日一样来到杭州的一家音乐酒吧演出.忽然,一名皮肤白皙、深蓝眼睛的美国姑娘在好友的陪同下走进了酒吧.路过刘健身边时,酒吧主管向刘健介绍说:“这个女孩儿叫康瑞,美国的大学毕业生,现在杭州一家杂志社任编辑.”刘健伸出右手,和康瑞友好地握手;康瑞面如桃花、笑逐颜开.“笑起来真美丽啊!”刘健在心底赞叹.  相似文献   

10.
美国新闻摄影界喜欢用目击者报道来概括新闻照片的特点。他们认为,一张新闻照片本身即表明三个基本问题:记者到了那里;他看到了事件的发生;事件就像照片所描绘的那样。它告诉读者这是第一手的报道,他最接近于事实的真实情况。摄影记者把这一事件的信息传播给读者时,除了照片之外,还要加上必要的文字说明。 照片和文字的融合 美国著名的新闻摄影编辑和理论家威尔逊·希克斯着重从生理学的角度来阐述这一问题。他认为,人在认识周围事物时,首先是依靠视觉,其次是听觉。读者看报纸上的文章时,基本上是他的听觉起作用。因为人的眼睛看文字时,实际上是把文字符号默读给耳朵。当声音的符号传达给大脑后,人会获得对事件的概念。从这点看来,眼睛在表述文字时是受到了一  相似文献   

11.
蠢人的天堂     
某一时,某一处,有一个叫卡狄施的富人.他有一独子名阿特塞.卡狄施家中还有一位远亲孤女,名阿克萨.阿特塞是个身材高大的男孩,黑头发黑眼睛.阿克萨是蓝眼睛金黄头发.两人年纪大约一样.小时候,在一起吃,一起读书,一起玩.长大了之后两人要结婚那是当然的事.  相似文献   

12.
深夜的太阳     
已经是秋末冬初了,远山时常披上白色的风衣. 我从东北的沿海城市大连办完事,搭乘夕发朝至的特快列车回北京.上了卧铺车厢,对面是一位穿一身蓝色羽绒服的男青年,他的眼圈发黑,一脸的疲惫,但身体结实,眼睛很亮.我们攀谈起来.他是一位大学生,在天津大学学计算机专业,明年就要毕业了,这次到大连是参加出国留学的最后面试.  相似文献   

13.
报纸不仅是用眼睛看的。一个人用眼睛看用嘴读,另外一些人不用眼睛看只用耳朵听,也就知道报纸上的新闻、通讯、社论、特写说的是什么。一个人的读代替了好些人的看,这是个协作互助的好办法。读报是咱们生活里的经常事儿。还没完全脱盲的人,自己看报不怎么顺当,人家给他读一读,花费时间就少些,理解也透彻些。在劳动工地上,在机关团体的办公室里,休息时间到了,大家急于知道当天报纸上的重要消息和发表的重要文章,可是报纸只有一份,归谁先看好呢?一个人挑重要的读一读,大家静  相似文献   

14.
标题是新闻的眼睛,新闻靠"眼睛"传神。古诗云:"巧笑倩兮,美目盼兮",一个人有了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就会精灵许多。一个亮眼的标题,能在最短时间内吸引读者,抢得先机。成语说"画龙点睛",鲁迅说过:记人,最好记他的眼睛,讲的都是这个道理。  相似文献   

15.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一个人要有一双好眼睛,除了要“楚楚动人”,还要没有“眼患”,不能“近视”,不能似是而非。一篇文章特别是一篇新闻作品要有一个好的标题,除了要新颖别致,还要准确精当。然而,翻阅报章杂志,经常可以看到一些虽然“动人”但却题文不符的标题。  《南京电视台演播厅倒塌五人死亡》,乍一看某报10月26日的这则消息标题,着实让人吃了一惊:怎么回事?是不是“豆腐渣”工程建到了电视台?如果演播厅正在演播,死亡的会是什么人?读者的思维不容分说,一下子被吸引到这些敏感问题上来。再一看正文,才知是正在施工中的…  相似文献   

16.
用眼睛看东西,要讲常识,讲规则。无条件地“看”,明明看不到的却硬说看到,那则是眼睛的滥用。在日常生活中,眼睛滥用的例证比比皆是。在新闻的报道中,我们同样能发现不少眼睛滥用的例证。仅举两例:一、乡间采风,“笔者抬首四望,看到3万多亩花生绿波荡漾”;二、采访一家企业,“笔者刚到工厂大门前,但见一辆载有3000件摩托车架的货车从厂内开出,驶往东南亚销售。”这都是让人“看”得惊诧的文字表述。在这里,眼睛功能被人为提升、夸大;在这里,看的规律被扭曲,眼的功能被神化。从常理判断,上述对“看”的运用是显而易见的错误,属于语文改错的对…  相似文献   

17.
鸦片战争的间歇,大着胆子溜出来看热闹的中国人发现,在黄头发蓝眼睛的英国军队里,夹杂着大量肤色很杂的人。这些人身上穿的跟白人差不多,但头上却襄着一个大头巾,显得头特大。中国人管他们叫“大头兵”,或者“大头鬼”。当时的国人不知道,这些人其实是英军中的印度锡克士兵。  相似文献   

18.
一位哲人说:“感性是人的眼睛,理性是人的双腿。缺乏感性的人是瞎子,缺乏理性的人是拐子。”  相似文献   

19.
今年第五十七届世界新闻摄影比赛(荷赛)的年度大奖授予了美国摄影师John Stanmeyer拍摄的《信号》(图1)。这幅新闻照片给人的第一印象是画面拍得非常美:在幻梦般的蓝色海滩上,几个男人向上举着臂膀,发光的手机屏幕像点点星星与空中悬挂着的一轮的明月交相辉映。当它映入眼帘的霎那间,我还以为自己进错了网页,看到的是一张艺术摄影照片!  相似文献   

20.
《科技档案》2009,(3):4-4
美国科学家的一项研究发现,让某些水果和蔬菜呈现丰富的红色、紫色和蓝色的天然色素能起到强效的抗癌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