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列斐伏尔的“日常生活”具有生动的态度,包含无穷的希望与可能。国内对列斐伏尔重视转淡的背景下,对社会“日常生活”的批判,具有非日常的意义。以上海为例,通过实地调查以及相关报道收集整理的方法,展示其作为公共空间转换的结果。菜场是微观层次的“混乱”场所,不断进行着各种社会力量的对抗与关系的调整,在某种程度上,可映射到社会层面,以小见大。进而阐明日常生活批判作为一个视角所反映出的社会变革发展微观层面的动力机制。  相似文献   

2.
田莺歌 《海外英语》2012,(7):154-155
随着世界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进一步实施,对外宣传的力度进一步加大,政治文献的翻译变得越发重要。为了达到忠实和通顺,在政治文献的翻译中经常需要用到转换。该文结合中央编译局所翻译的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中选取的例子,来对政治文献翻译中的转换从微观层面(层次转换和范畴转换)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3.
古德莱德区分了课程的五个层次:理想课程、正式课程、领悟课程、运作课程、体验课程。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正式的课程经历了多次转换,各层次之间产生了差异。从传播学和教育传播学的视角来看,其原因在于:担当正式课程“把关人”角色的教师对课程的过滤与加工、教育环境和教育媒体中的干扰、学生对课程的选择和加工。  相似文献   

4.
古德莱德区分了课程的五个层次:理想课程、正式课程、领悟课程、运作课程、体验课程。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正式的课程经历了多次转换,各层次之间产生了差异。从传播学和教育传播学的视角来看,其原因在于:担当正式课程“把关人”角色的教师对课程的过滤与加工、教育环境和教育媒体中的干扰、学生对课程的选择和加工。  相似文献   

5.
6.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推行十多年后,亟需对之进行深刻回顾与检讨,而日常生活批判理论对反思该门课程具有极大的启发意义。笔者认为必须经由教育来造就具有批判性、创新性的个性化个体,以期实现根植于日常生活世界、同时又能超越日常生活世界的目标。从日常生活批判理论的视角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存在着学生主体性孱弱、与学生日常生活疏离、创新性不足、功利主义作秀、竞争性的评价取向等弊端,与此对应,培育学生的主体性、千方百计促使课程扎根于日常生活世界、强化课程的创新元素、祛除功利主义的不良倾向、提倡基于过程和价值的评价是提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效果的可行策略。  相似文献   

7.
8.
9.
体验是理解后现代道德的生活图式.发掘个人体验和生活经历的道德旨趣,考察微观视角下的人性与伦理问题,并不亚于对世界意义的探索.由"意义"向"旨趣"的转变,充分表明"后"现代道德研究视角的根本转向.道德在本性上包含某些非道德的因素,而这一点恰恰需要借助体验才能确证.历经生活流变并受到生活侵蚀的道德和伦理才是真实的,与生活共同沉浮正是道德的命运.生活变迁可能会导致伦理规则的改变,但无法剥夺人性内部最恒久的因素,失去主体性的丰富内涵,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道德哲学和伦理生活.  相似文献   

10.
科西克“具体辩证法”的批判对象,是由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造成的人的异化、片面的存在状况,即“伪具体世界”。“伪具体世界”直接表现为人们的日常生活,它是一种调节人类生活的节律,本质上是人的造物脱离了人自身,成为某种自主性的、与人相对立的异己力量。在深入理解海德格尔与马克思哲学的基础上,科西克说明了日常生活的涵义与特征,揭示了其社会历史根源,同时提出,要超越日常生活,就必须诉诸“真理的实现和个体发生过程中人类实在的形成”。  相似文献   

11.
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论题是当今学术界的热点。本文试图从马尔库塞的单向度理论出发,分别从主体单向度,形式单向度以及思想单向度三个方面对日常生活审美化问题进行一些批判性的探讨。  相似文献   

12.
大学的批判属性已为学界普遍接受,知其然更应知其所以然,仅就教育论教育是纠缠不清的,因此需将教育问题置于哲学的场域之中,即通过"教育是什么"的言说来追问大学批判"何以可能"的答案。教育是关涉价值的"事",肩负价值引导的责任,其意向在于人的整全存在,有价值的领域就有批判的必要,这就是大学批判"何以可能"的内在逻辑。  相似文献   

13.
大卫.哈维从城市的居住分异、空间剥夺和空间异化三个方面展开了对西方社会城市空间的伦理学批判,揭示了资本主义城市空间不平等、不正义与土地资本及金融资本的内在关联性。大卫.哈维的城市空间伦理学批判理论给我们的启发是: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应该用源自集体理性的公共选择规范资本运营,用健全的保障制度抑制空间分配不公,用价值理性引导城市空间消费。  相似文献   

14.
日常生活与马克思主义--列斐伏尔的"日常生活批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人道主义马克思主义思潮中的重要一员,列斐伏尔既有同该思潮的其他代表人物共通的理论立场,又有其自己独到的理论视野。他一生都与“日常生活”打交道,给后人留下了三卷本的《日常生活批判》及一系列相关的著作和文章。他赋予“日常生活”以重要理论意义,通过对现代世界日常生活的批判,揭露资本主义社会深刻的异化本质,并提出带有浪漫主义色彩的“文化革命”来结束异化,回归真正的日常生活。  相似文献   

15.
正批判性思维的研究和教育,自上个世纪80年代在西方兴起以来,其价值越来越受到认可和重视。不过,它自身又存在着多流派、多层次、多领域和多方向的复杂、松散的现象,对理解和把握它的本质和发展构成了困难,也影响了人们的研究和教学的开展。所以,理解批判性思维的共同根本原则和基础具有重要意义。理解批判性思维中  相似文献   

16.
布丹丹 《文教资料》2010,(24):211-213
日常生活批判理论为大学生道德教育提供了新的思路。日常生活批判视野中的大学生日常道德和道德教育的局限及其批判反思,要求大学生道德教育从自在自发的日常生活走向主体自觉的文化生活,引导大学生树立人类意识和全球意识,这是大学生道德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7.
旅游作为现实社会的一种文化现象,表现出了人类摆脱生存困境、追求自由、回归本真的愿望。日常生活单调乏味、狭隘封闭的时空阈限,束缚了人类崇尚身心自由的本性,同时,孕育了旅游动机的萌芽,引发了旅游的热潮。旅游所蕴含的文化启蒙价值对人的生存方式和身心自由产生着重大的影响,旅游主体通过对自由、休闲、审美、愉悦等文化的身心体验,重新找回自己的价值世界和意义世界,精神的压力和内心的焦虑也就得到一种缓解。  相似文献   

18.
制度变革是当代中国改革的关键线索,是制度批判和制度建设的统一,制度批判是前提,制度建设是目的。制度批判既有理论依据,也有人性发展依据。制度建设要形成建设范式的哲学思维,要实现由革命性思维方式向建设性思维方式的转变。制度建设要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贯彻以人为本、追求公平正义、尊重传统文化和价值观等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9.
改革开放以来,市场化进程的加速和发展型地方政府理念的驱动,促使我国城市空间的解构,表现为居住空间分异、职住空间分离、商业空间高端化、交通空间通达性差和公共空间私有化,由此诱发了城市治理的困境和风险.城市治理困境的消解,需要回归以人为中心的城市治理理念,推动城市空间价值转换和空间重构.  相似文献   

20.
关于近年来的科技伦理之争,学界的观点大体可以分为三类:(1)主张将科学与技术分界,是技术而非科学才应受到伦理的规范。这种观点把实践理解为改造世界的物质活动,从而将科学性质的认识活动排除于实践的有机图景之外,它无视科学与技术的有机联系,必然导致“客观自然主义”或“自然功利主义”;(2)认为科学和技术都应该关注伦理问题。这种观点混淆了科技工作者个体主体与社会主体甚至类主体之间的区别,把只能由社会主体甚至类主体所承担的社会伦理责任强加在科技工作者个体主体身上,实质是变相的“科技决定论”或“科技万能论”;(3)科学技术都不应关注伦理问题。这种观点把科学和技术当作与实践无关的纯粹的认识活动,忽视了“主体际性”或“交往”对于科技主体的引导和制约作用,实质是割裂了“人-自然”(科学技术)与“人-社会”(主体际关系)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