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浩然的农业合作化小说《艳阳天》在政治文化视野的观照下,将特定时代乡村民间世界的乡村人物设置为正、反、中三种人物类型,隶属不同谱系。在塑造正面人物时存在后来"文革文学"创作中"三突出"的创作倾向;在塑造反面人物时则有丑化、漫画化的趋势;在塑造属于中间派别的落后人物时因创作者的乡村民间生活经验而使其显出鲜活真实、丰富复杂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2.
在十九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几部以女性为主人公的长篇小说中,女性形象的塑造,因作家性别视角的不同而呈现出差异性.男作家笔下的女主人公爱玛、安娜、苔丝等都体现了男权视角下对女性美的理解.而女作家笔下的女主人公简·爱则体现了一种全新的女性主义视角下的女性美.  相似文献   

3.
电影《心迷宫》是我国内地导演忻钰坤的处女作,上映之后荣获多项大奖,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国产佳片。作为一部乡村题材的影片,《心迷宫》中的女性角色包含了少女、主妇和母亲等多重身份,为观众绘制了一幅乡村女性的众生相。影片通过塑造恋爱时期的少女、步入婚姻的主妇和传统“贤妻良母”式的母亲等三类女性形象,展现了乡村社会中女性生存空间的扭曲与狭小。如何改善农村女性的生存空间和社会氛围,促使两性之间权力与地位的平等,这是电影折射出的问题,对促进当前新农村建设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申玲 《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1,26(2):24+26-24,26
《蝴蝶梦》自出版以来以其独特的叙事手法,哥特式写作风格和引人入胜的情节经久不衰,吸引了大批读者。小说中两位性格迥异的女主人公——叛逆的丽蓓卡和温顺的"我"更是受到了批评家们的广泛关注。通常人们总是谴责前者,同情后者。因为人们觉着丽蓓卡这一形象是不道德的、轻浮的。但是,从女性主义的视角来看,她们都是父权社会的受害者。  相似文献   

5.
《考试周刊》2017,(37):185-186
小说《马丁·伊登》中有六位女性,其数量远远多于作者同时期的其他作品。本文对她们的生活和思想进行了全面分析,发现这四位女性都缺少鲜明的个性,性格软弱,逆来顺受。这一现象和20世纪初美国进步运动的政治气候很不一致。然而,这一现象的原因与杰克·伦敦对女性的态度和其个人生活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6.
7.
《心经》是收录在张爱玲《传奇》中的一篇短篇小说,通过描写许峰仪与三位女性的感情纠葛,着重叙述了一段畸形的父女之恋。小说具有典型的弗洛伊德理论的色彩,同时又成功刻画了三个相似又不同的女性形象。通过运用精神分析学理论对作品进行分析,同时突出三位女性不同的特点与形象,探究在男权主义下女性地位与主体意识的空间与成长。  相似文献   

8.
随着女权运动的蓬勃发展和对女性主义的深入研究,从女性主义视角解读了经典童话故事《白雪公主》中的女性形象,分析了不同的女性形象,反映出通话故事具有浓厚的意识形态色彩,反映出男权文化对女性的束缚.  相似文献   

9.
《哈姆莱特》是莎士比亚最为著名的作品之一。其中的乔特鲁德和奥菲利娅这两个女性形象不容忽视。王子哈姆莱特的复仇虽然可歌可泣,可是,通过他对这两位女性的态度以及对这两个女性形象本身的分析,可见其对女性的偏见与不公,进而揭示哈姆莱特自身的软弱性。  相似文献   

10.
《荷花淀》是一部描写战争的另类小说,一般认为它没有描写战争的残酷和严峻,而把视角放在一群温柔、贤淑、羞怯、质朴的农村妇女身上,通过她们在战争中的成长经历,来表现她们爱祖国、爱丈夫的思想感情。  相似文献   

11.
《围城》中几个女性的婚恋、家庭观念,尽管外在的表现形式不尽相同,但其最终归宿却惊人的一致,即对于男权社会的自觉依附。文章从《围城》中苏文纨、鲍小姐、唐晓芙以及孙柔嘉等几位女性的社会地位及所处的社会时代背景着眼,对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女性的生存状态进行了探析。  相似文献   

12.
通过了解美国作家索尔.贝娄的婚姻生活,再透过主人公赫索格男性这第三人称的有限视角来分析《赫索格》作品里的女性人物形象,充分展示了贝娄从本人的婚姻生活中汲取了丰富的写作素材,创造了真实可靠、生动形象的三类女性人物,也体现了作家的性别观。  相似文献   

13.
美国作家菲茨杰拉德的长篇小说《夜色温柔》采取了多种叙述视角,尤其是女性人物视角的灵活运用,折射出这部小说中人物之间的性别政治关系,即女性人物从对传统的父权制权力关系的认同,发展为对传统父权制社会权力关系的挑战和颠覆。  相似文献   

14.
长篇小说《檀香刑》被看作是莫言在创作上的"民间性小说实践",在这部小说里莫言有意地把地方戏曲因素引入到小说中,通过戏曲中"独白"的方式安排人物的出场,并且根据不同的角色扮演,人物的独白语言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小说中的两位女性人物媚娘和钱夫人是民间和殿堂两种文化身份的代表,表现在语言上,话语的对立交织,使得人物形象更见鲜明。  相似文献   

15.
在古雅淳朴的侗族文学中,侗族民间爱情故事不愧为一株独放异彩的奇葩.这些“不识字的小说家的作品”(鲁迅语)源远流长、枝繁叶茂、浩如烟海,是世代侗族青年爱情婚姻道德的“教科书”,不仅具有文学艺术本身的珍贵价值,而且对于研究侗族社会的其它方面(婚姻习俗、风土人情、历史文化等),都有其特殊的价值.  相似文献   

16.
"没有女性便没有文学",女性永远是文学中不可或缺的角色,正因为她们的存在,文学才如此多姿多彩,《左传》中就出现大量形象鲜明生动的女性形象,从总体上来说,《左传》秉承"书美以彰善,记恶以惩戒"的宗旨,将女性形象分为正面人物和反面人物两大类,那些具有敏锐政治洞察力和卓越才识的女性是作者褒扬的"善"的典范,而那些荒淫糜乱、心地恶毒的女性则是作者贬斥的"恶"的典范。  相似文献   

17.
美狄亚与《诗经·氓》中的女主人公虽处于不同的历史年代和文化地域却都有着这样一个共同身份,但她们各自却通过对自身悲剧身份的反思与抗争实现了标新立异式的超越,完成了另一种美的升华.  相似文献   

18.
"甜美可人的天使"与"阴森妖艳的魔鬼"是达芙妮·杜穆里埃在经典小说《蝴蝶梦》中所塑造的两位女主人公形象。通过她们人生经历中性格和行为上的改变,不仅可以看到男权定义下传统女性形象的消解,还可以感受女性形象由"他人附属品"向"完整个体"的转变。除了对传统的继承与反叛,《蝴蝶梦》中的人物形象刻画还结合了达芙妮·杜穆里埃写作的时代背景与她独特的成长经历。由此挖掘出女性作家及其群体在创作时遭受的来自父权制社会隐形规则的制约和与由此产生的矛盾心理及影响。  相似文献   

19.
弗洛伊德认为每个人都是本我、自我、超我的集合体。当这三方面不平衡时,人格就会扭曲,就会感到痛苦。德莱塞的《美国悲剧》中描写的女性也不例外。女性这一身份与人格结构的三方面相互交织,在资本主义上升阶段的美国,展现了女性"美国梦"的破灭。  相似文献   

20.
伊莱娜·内米洛夫斯基的童年生活影响了她的创作:出身于俄国贵族并且贪图富贵享乐的母亲成了她创作的首要素材"恶母";母亲身上所缺失的"温柔"、"贤淑"的美德在她的笔下得到了升华,并且以碎片的方式在不同作品的"母亲"身上塑造。这种两面性的性格特点集中体现在不同的"母亲"身上,并不断拓展,蔓延到作品中所有女性身上。不论"悲"还是"善",追溯其原因,无一不逃出"男性酿造了女性的悲剧"这一定律,但是从存在主义角度出发,这些女性无一不是在苦苦追寻面对现实存在的自由意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