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美国小说家卡勒德·胡塞尼的小说《追风筝的人》自2003年问世以来,感动亿万读者。在小说中,风筝作为特定的意象贯穿整个小说的始终。作者通过对风筝的描述,反映了哈桑与阿米尔两个人所代表的阶层和地位的差异性以及阿富汗的社会状况。通过对风筝意象的解读,探讨阿米尔的成长与救赎之路,以及他的救赎行为对我们当代青年人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美国小说家卡勒德·胡塞尼的小说《追风筝的人》自2003年问世以来,感动亿万读者。在小说中,风筝作为特定的意象贯穿整个小说的始终。作者通过对风筝的描述,反映了哈桑与阿米尔两个人所代表的阶层和地位的差异性以及阿富汗的社会状况。通过对风筝意象的解读,探讨阿米尔的成长与救赎之路,以及他的救赎行为对我们当代青年人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文章以"风筝"意象为中心,考察风筝的产生、发展和在文学作品中的运用,从意象叙事的角度出发,通过探索李渔在剧中对"风筝"意象超越前人的创建,来揭示"风筝"这一意象在剧中的独特的叙事功能和美学意蕴。  相似文献   

4.
《追风筝的人》是由阿富汗流散文学作家卡勒德·胡赛尼创作的一篇长篇小说,故事是关于男孩阿米尔儿时背叛伙伴,而后对自己的行为感到愧疚和自责,之后在成长的过程中不断地醒悟与自我救赎。风筝这一意象在文章中前后呼应,对小说结构起到了收束的功能;这一象征手法的运用对人物形象的塑造,空间叙事维度,作者从边缘作家融入了美国主流社会而得到身份认同的成绩,在阿富汗和美国的双重语境下得到认可,适应了当代小说家在全球化语境下写作的客观要求都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5.
《追风筝的人》是由阿富汗流散文学作家卡勒德·胡赛尼创作的一篇长篇小说,故事是关于男孩阿米尔儿时背叛伙伴,而后对自己的行为感到愧疚和自责,之后在成长的过程中不断地醒悟与自我救赎。风筝这一意象在文章中前后呼应,对小说结构起到了收束的功能;这一象征手法的运用对人物形象的塑造,空间叙事维度,作者从边缘作家融入了美国主流社会而得到身份认同的成绩,在阿富汗和美国的双重语境下得到认可,适应了当代小说家在全球化语境下写作的客观要求都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6.
"风筝"的象征含义 陈曦 阅读鲁迅先生的《风筝》一文时,我突然产生了这样的疑问:作者以"风筝"为题,仅仅因为它是贯穿全文的线索,还是另有原因?在我看来,"风筝"不仅是线索,而且在文中反复呈现,表达一种或多种情感,说它是一个富有象征意味的意象,或许并不牵强.  相似文献   

7.
张光云  王志林 《海外英语》2014,(14):230-231
卡勒德.胡赛尼的处女作《追风筝的人》一发表,便受到读者的好评。斗风筝在阿富汗是一项主要的体育活动,喀布尔的天空一年四季都飘着形态各异的风筝。"风筝"这一意象具有文化隐喻性,是一个承载多元隐喻的载体。该文从阿米尔和风筝、阿桑和风筝、阿富汗和风筝三个方面来解读风筝的意象。  相似文献   

8.
<正>文学作品中的意象寄托着个体独特的生命体验和情感意志,它包含着作者对这个世界的理解和感悟。语文教材与校本阅读课程中的文学意象大致包括自然物象、人造物象、人物形象。阅读教学中抓住这些文学意象深入研究,挖掘出意象所蕴含的独特魅力,不但能使阅读教学摇曳生姿,而且能帮助学生从中品味出阅读的真髓,使之在心灵深处扎根。1.探寻意象深层背景。文学意象总是置身于特定的背  相似文献   

9.
意象是指诗词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是作者内在的思想情感与外在的客观物象的统一。景与物本身并没有情绪,一旦染上了作者的感情,就成了意象。把握住了意象,就能更好地理解作品,不断提升文学修养。在古代送别诗词中,常见的意象如:长  相似文献   

10.
弗罗斯特是美国 20 世纪著名的诗人,他的诗歌继承了美国 19 世纪诗歌的浪漫主义传统,深受超验主义的影响.在弗罗斯特的诗歌中,通过新批评的文本细读,可以感受文学力量的强烈释放,一是作者诗歌结构中形成了密集的文学意象 ; 二是作者诗歌的意象具有非常深刻的文学隐喻.  相似文献   

11.
小说《追风筝的人》的叙事源于风筝,又结束于风筝。本文通过解读风筝在小说叙事中的隐喻与意象,剖析了主人公自我救赎与自我身份构建之路,进而揭示了忠贞与背叛,悔罪与救赎等复杂的人性纠结。  相似文献   

12.
诗歌创作离不开意象,意象是诗歌意义的灵魂。意象是诗歌艺术的精灵,是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在生态意识日益高涨的今天,我们把文学放归大自然,借助文学呼唤自然生态意识的觉醒。本文选取美国19世纪女诗人艾米莉·狄金森的诗歌,主要论述其自然意象,通过她的自然意象我们可以更进一步地了解其内心世界。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分析了传统的文学阅读教学模式坚持作者中心论、文本中心论的种种弊端,并与接受美学的读者中心论观点进行比较,进而以其视野嬗变理论结合教学实例构建一个新的文学阅读模式:再造文本意象世界(欣赏性阅读)——创造自己意象世界(批判性阅读)——联系历史意象世界(研究性阅读)。  相似文献   

14.
汤亭亭的《女勇士》是美国华裔文学的经典之作,其中"白虎山"一章中多次出现"鸟"的意象。"鸟"意象的运用,与作者所面对的令人沮丧的海外生活现实有关。"鸟"意象既有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神奇色彩,又蕴含了西方基督教的文化内涵,表征了某种对立意义。"鸟"意象虽然是对中国文化的反映,但从某种程度上说,却是对中国文化的误读,反映了作者对中国文化的矛盾心态。  相似文献   

15.
色彩意象的使用是莫言小说中最突出的特征和表现手段之一,在寄托情感、塑造形象和烘托氛围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作者的童年生活和传统民俗民风对他的影响等。目前莫言作品中的色彩意象主要包括红色意象、绿色意象、黄色意象及色彩意象等,这些意象勾勒出了丰富的文学形象,营造了美妙的意境,能带给读者不一样的阅读体验,深化他们的阅读认识。  相似文献   

16.
就文学而言,原型就是文学作品中典型的或反复出现的意象,是文学中可交际的单位。托玛斯·哈代在其小说《苔丝》中使用了大量的原型意象,其中一些原型意象如"太阳"、"太阳光"和"黑暗"等贯穿小说始末,且具有增强小说神秘感和悲剧氛围、凸现小说主题、揭示作者悲剧性世界观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代文论表现说语境中的意象是定位于文学与作者的关系中来讨论文学形象构成的表现意义的 ,因而表现与意象有十分紧密的联系。构成中国意象理论的基本命题有 :意象的神似理论、意与象的构成理论、意象与意境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意象是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者在意象中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对人生的思考。林白小说中火的意象具有独特的意义。火的意象在林白作品中既象征着故事人物的仇恨,罪恶,死亡,也象征着人物对爱情的追求。另一方面,火的意象在其作品中还象征着对尘世的救赎与净化。  相似文献   

19.
“意象”一词在中国文艺理论中出现很早,人们对“意象”进行过许多探讨,但对意象及其独特的审美内涵仍存在诸多不同的看法。本文试图从文学意象的朦胧美入手,探索作家创作、读者接受、文学话语与文学意象朦胧美的内在联系,以及文学意象特有的审美风貌。  相似文献   

20.
陆赟佳 《文教资料》2012,(19):28-29
少数民族文学的文学性与汉族文学呈现别样风姿,有自己民族的特色。本文从形象意象和形而上两个层面,对蒙古族著名作家满都麦的小说作品进行文学性分析。首先,在形象意象层面,作者主要是立足民族的文化本位,传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其次,在形而上层面,作者则是超越民族、立足当下整个社会,反思文现代文明进程中的弊端,在文本故事的背后流露出对历史与存在的忧思和终极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