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马烽是在全国有影响的一位作家。他的作品朴实无华、平易亲切,特别是在那字里行间跳跃着的充满农民情趣和乐观向上精神的幽默,使他的作品具有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可以说,幽默是马烽小说艺术风格的重要内容。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善于运用极度夸张  相似文献   

2.
张炜是一个大地的歌者,他的小说创作有着鲜明的民间立场,蕴含着多样化的民间审美形态,呈现出别具特色的民间文化品格。然而,张炜的民间立场并不彻底,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写作者,他无法摆脱知识分子情结,其明显的知识分子叙事视角与真正的民间立场存在不可跨越的鸿沟。由于社会形势的变化,作者在企图重建道德理想主义的乌托邦和进行精神启蒙的时候,难免流于空喊,亦唤不起人们的同情和响应,劳而无功。  相似文献   

3.
鲁迅的小说有许多可探讨的角度,本文研究的角度是其小说的"民间书写"特质。鲁迅小说会贯穿大量民间文化的书写,源于其童年切实的民间经验和成年后对民间文化的关注;而这种"民间书写"会成为鲁迅小说的"特质"又与其后来的漂泊经历、作为五四时期知识分子的身份有关。本文分别从其小说浓厚的地域文化特色、知识分子陌生化的叙述视角、对民间文化中鬼文化的突出以及对民间文化的双重态度四个维度,去剖析鲁迅小说中对于底层人物精神与物质世界的描写及鲁迅对民间文化的态度,从而发现其与众不同的"民间书写"特质。  相似文献   

4.
迟子建小说中的神话、梦及苦难叙事,展示给读者以纯净、明朗、哀而不伤的艺术世界。作为当代女性作家中“本色派”的代表,她的小说以女性本真的生命体验为基础,向人们展示了不同于通常意义上的乡土小说和女性小说的内涵。  相似文献   

5.
近几年甘肃的"凉州小说"表现出比较明显的地域特征,而在叙事中大量地运用俗语去记述百姓的原生态生活,则成为这种地域特征的具体指标.这些至今仍活跃在百姓口头上的语言以一种非常民间化的方式体现着作家们的文化选择.我们可以发现,作家们用自己的精英意识发掘出了这些俗语中的人文精神,即,一、理性的民族意识:二、健康的人性视角;三、和谐的社会理想.这样的写作方式透露了一个信息,即当代凉州本土作家鲜明的寻根意识.同时,它也昭示出了凉州小说的一个生长点.  相似文献   

6.
这里谈的“本色”,是对元杂剧评判时的用语,是从审美角度、戏剧批评的角度而言的。王国维在《宋元戏剧考》里说:“关汉卿一空依傍,自铸伟词而其言曲尽人情,字字本色,故当为元人第一。”王先生所说的“本色”.是指元杂剧奠基人、元曲四大家之一关汉卿杂剧的创作特征,这特征即是完美地表现了“这一个”剧中人的情态,突出了他的戏剧语言有独创性(自待伟词),个性化。关于戏曲“本色”的说法早就有了。明王骥德《曲律》:“当行本色之说,非始于元,亦非始于曲,盖本末严沧浪之说诗。”其实,“本色”的渊源更早,在刘概《文心雕龙·…  相似文献   

7.
教育的传承与发展,教育的本色与特色,这两大问题在今天的中国已经成为人们共同关注的焦点.素质教育怎样稳步实施,学校教育怎样稳健发展……这一系列的问题将教育置于一个"再出发"的境地.这个时候,我们惟有追溯至教育的原点,重新认识教育、思考教育,才能理解教育的使命.在进行了一番深刻的思考之后,我校坚定地提出:教育应遵从其自身的规律,以人为本,以素质为重,以"本色"的教育培养"出色"的学生.  相似文献   

8.
进入市场经济以后,“面子”问题更加凸现出来。商品要广告,文化要包装,工程要形象……,做人更是处处讲“面子”。 人的“面子”说到底是一种人格面具。其作用就好像演员所戴的面具一样,使一个人能够扮演各种不同角色。戴人格面具的目的是把自己有利的形象展示给公众,以便社会悦纳他。因此,为了生存,人格面具必不可少。 人格面具是社会生活和团体生活的基础。为了取得社会认可,人必须找到别人期待他所扮演的角色,在不同的境遇中,以不同的方式演示自身。上面例子中,那个民营企业总裁就是一个人格面具戴得很好的人。在人民大会堂发言,他戴着一副成功者的面具;回家的路上,他又换上一副奋斗者的面具。他之所以让人肃然起敬,除  相似文献   

9.
"集体"与"个人"之间的关系,是社会主义农村小说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症结。由于前合作化时代并无"集体",两者的关系除了在利益层面的起源变化,更重要的,是它们在知识层面上的缘起。这预示着后来社会主义农村小说对于集体和个人话题的某种叙述范式。新中国教育部1953-1954年的教育整顿,造成了在个人认知的层面"集体"和"个人"的相遇,并引发了两者之间关系的难题。由此,"个人"的故事如何被讲述,将不仅仅与历史有关,同时也关乎文学自身。1954年马烽先生的小说《韩梅梅》,正是讲述了一个"个人主义"的故事,但是在历史化的视野上,它却呈现了多重隐晦与纠结的意味。  相似文献   

10.
从民间叙事视域的角度来看"十七年"小说,我们发现,虽然小说创作带有鲜明的意识形态立场,但由于作家亲身经受了大众自在状态情感和理想的熏陶,深刻体验了民众中原有的、分散的、感性的个人道德标准和感情体验,从而对以往小说叙事视域进行了弥补与突破。在此之上,又以其创作实践中对民间精神风貌的整体关注和对民间和谐醇美审美本真的由衷倾向,实现了民间叙事视域的建构,表现出鲜明的民间叙事特征。  相似文献   

11.
多年来,我一直积极倡导“本色语文”,构建植根本土文化、凸现母语教育特色、遵循语言习得规律的教学体系。在这个过程中,我精心设计每一堂课,全心投入每一堂课,静心反思每一堂课。课堂教学设计上,我追求着因课制宜、独出心裁的上乘之境;课堂教学艺术上,我追求着圆融流畅、浑然天成的自然之趣;课堂教学风格上,我追求着稳健中和、守正醇厚的朴实之美;课堂教学组织上,我以个性化解读带动学生多元化理解,以话题交流、活动展示组织教学过程,以启发引导、归纳升华提升课堂品质。  相似文献   

12.
糜山 《成才之路》2013,(17):92-92
语文教学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而如今,孩子读得太少,背诵得太少,积累得太少,开口不能言,举手不能书,学生怎么可能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呢?因此当前的语文教学要从语文教学的形式,回归到语文的本色。我认为,本色语文是原汁、原味的本真语文。教出语文味,是本色语文教学的自然之道。  相似文献   

13.
徐培 《文教资料》2012,(16):7-8
汪曾祺小说中构筑的"民间"世界是一个独特的生态"场所",是一个没有权利浸染的桃花源式的理想所在,人们"诗意地栖居于大地"之上。对于生态美学兴起的当今社会,其小说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4.
窦旭苑  吉勤芳 《教师》2012,(12):87-87
自从课程改革实施以来,语文课堂变得有滋有味,教师教得得心应手,学生学得兴趣盎然,沉闷的语文课变得有了生机与活力。但是,就在我们重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时候,教师的指导作用正在被淡化,语文课的"语文味"正在减少,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在减弱。"闹、乱、虚"的现状充斥课堂。我们不禁要问:语文课的"本色"究竟何在?如何才能恢复语文课的"本色"?  相似文献   

15.
祝一勇 《安康学院学报》2011,23(5):67-69,76
“花”是汪曾祺小说中经常出现的一种重要的意象。他笔下的“花”有两类:一类是自然之花;一类人工之花。在小说中,但凡人物出场,大多有“花”相伴。“花”体现了汪曾祺对普通百姓特有的审美关照,与人物往往有着同构关系,在提供背景、渲染气氛、展示心理、推动情节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优秀的文学作品,当是“较大的思想深度和意识到的历史内容,同莎士比亚剧作的情节的生动性和丰富性的完美的融合”,应该做到“革命的政治内容和尽可能完美的艺术形式的统一.”以此而论,马烽的小说名篇《我的第一个上级》可算是白璧微瑕.  相似文献   

17.
18.
"乡土民间"是一个独特的审美文化空间,在现代小说中有不同的表现形态。究其实质是知识分子参与建构的立场各异,文章以时间为线索,拟从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9.
20.
实践已证明,新课改给课堂教学注入了新鲜“血液”,给过去沉闷且单一的课堂教学带来了活力,使课堂教学这棵“果树”根深叶茂。硕果有目共睹,呈现了前所未有的新局面。然而,根深叶茂的“果树”未必是硕果累累之树。因为这棵“果树”有许多不果之枝,各种形式主义花枝招展粉墨登场,致使课堂浮华热闹,失去“本色”。因此,回归课堂教学“本色”返璞归真,提高实效性,就成为广大师生的一种新需求。对课堂教学这棵“果树”进行剪枝修补,势在必行,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