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28年,1岁7月8日(农历五月二十一日),高晓声出生在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郑陆桥镇董墅村一个农民家庭。董墅是个很大的村庄,高晓声在散文《我最熟悉的地方》里写道:"我出生的村庄,叫董墅。进草塘浜两里路,有一条阔而短的叉浜向西伸,叫芳泉浜。一共不过半里长,船划到芳泉浜的沟梢,上岸就是我的家门口。"  相似文献   

2.
小说之写农民,以我之见除赵树理外,就要数高晓声了。他的《李顺大造屋》和写陈奂生的系列,是描摹当代农民的好手笔。我与高晓声相识是在1981年秋,他和我参与一个代表团访美,我们相处了一个多月时间。我刚见到他时,他的形象与举止,不知为什么使我不期然地联想起陈奂生这个人物来。高晓声生长在农村,  相似文献   

3.
对高晓声短篇小说的研究与他的创作几乎同步展开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为文学史对高晓声及其小说人物形象的定位提供了条件。近年来对高晓声短篇小说的研究逐步深入,文章从人物形象及思想、艺术特色、比较研究三个方面对研究成果进行梳理,试论其得失,并在作者创作经历、人物形象、比较研究三个范畴内提出高晓声短篇小说研究发展的诸多可能性。  相似文献   

4.
赵树理和高晓声是我国著名的反映农民生活的现实主义作家。他们辛勤耕耘,塑造了许多典型生动的艺术形象。这不仅丰富了我国艺术宝库而且也丰富了世界艺术宝库。研究赵树理和高晓声的小说创作,对于认识我国当代文学的现实主义水平或许会有所帮助。 一 赵树理和高晓声都是农民作家。他们置根于农村,关心农民命运,追随时代命脉,反映农民的生活、思想和要求。他们的作品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相似文献   

5.
(续前--本刊2014年第2期) 1972年,44岁 该年,高晓声被借调到公社细菌肥料厂当技术员,成了一名科学实验的能手。大概他对艺术的那点爱好,使他无论做什么都要精益求精。此时,高晓声不仅自己是农民,而且还组成了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化家庭,和所有的农民家庭一样参加生产队劳动,他研究沼气,培植银耳,试验菌肥、农药,在农村普及科学知识,娴熟地掌握了各种农活。在长期的劳动改造中,高晓声感慨是农民给了他体察社会的机会,让他深思人生,也丰富了他的农村生活经验,这些都为他新时期的文学创作打下了很实在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最近,在一篇谈及当代文学创作、呼唤更多的“第一流”作家出现的文艺短论中,高晓声作为一位优秀的作家,以放置在王蒙之后的显著地位被文章所提到(见《文学评论》一九八五年第一期),这决不是偶然的。高晓声作为一位以农村题材为主要描写对象的作家,他的小说在准确地揭示农民的精神世界,深刻地描写农民的历史命运,正确地总结建国以来我国农村前进的历史经验方面,均达到到了许多作家不易达到的历史高  相似文献   

7.
“乡音未改,鬓毛已衰,土得让人没法形容,农民什么样子,他就是什么样子,而且是70年代的农民形象。”这是作家叶兆言眼中的高晓声。为农民写作的作家高晓声曾说:“我同农民的感受都是共同的。我是农民这根弦上的一个分子,每一次颤动都会响起同一音调。”高晓声擅长描写农村生活,善于在普通农民的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揭示具有重大意义的社会问题,探索我国农民坎坷曲折的命运与心路历程的变化;他的文笔简炼幽默,格调寓庄于谐,在新时期文苑独树一帜。今天让我们走近高晓声。  相似文献   

8.
新时期以来高晓声小说研究主要是在政治意识形态主导下对以陈奂生为主的人物形象的解读。随着经济开放与文化领域的拓展,高晓声小说研究在文本与文化结合的基础上不断向文化领域延伸。其间一些研究者则从小说本体的角度对高晓声小说艺术与语言风格进行了探讨。在此基础上,应该探求作家本体与政治文化、乡村文化、民间理论等新的研究角度的可能,从而深化当前对底层的关注和“三农”文学命题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阅读高晓声许觉民小说之写农民,以我之见除赵树理外,就要数高晓声了。他的《李顺大造屋》和写陈奂生的系列,是描摹当代农民的好手笔。我与高晓声相识是在1981年秋,他和我参与一个代表团访美,我们相处了一个多月时间。我刚见到他时,他的形象与举止,不知为什么使我不期然地联想起陈奂生  相似文献   

10.
高晓声始终把农村生活作为自己小说的题材,坚持把普通人、普通农民作为自己描绘的形象,努力把中外有益的表现手法作为自己探求的对象,以严谨的现实主义精神创作出了高质量的苏南乡土小说。  相似文献   

11.
田英杰 《教师》2013,(4):126-126
农民问题是近代中国的首要问题,农村题材的创作形成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独特的文学现象。出于对农民问题的关心,处于不同时代的赵树理与高晓声都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的农民形象,向人们展示了历史转型时期的农村农民风貌,表达了他们对农民问题的关心。但是由于地域文化、时代风貌与个人经历的区别,在创作心理上便形成明显的差异。本文选择在农村题材创作中有重要意义的作家赵树理、高晓声进行纵向比较,探索与把握他们在对待农民问题上的不同。  相似文献   

12.
高晓声,江苏武进县人,生于一九二八年。建国初即开始文学创作,“文革”后重返文坛,出版有《陈奂生》、《高晓声小说选》等小说集。其中《李顺大造屋》、《陈奂生上城》曾先后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高晓声在“文革”后发表的作品中,所塑造的主要是农民形象。这些人物形象,约可分为两类。一是体现作者对历史的反思的农民形象,如  相似文献   

13.
本文认为鲁迅和高晓声的农村题材小说,具有某些共同之处,因而具有可比性,然而,他们的小说又存在着明显的差别。文章从两位作家对现实生活的感受,对感受素材的理性提炼以及艺术表现三个不同侧面入手,论述他们小说创作存在的差异,并由这些现象得出一些艺术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学习《摆渡》以后,认识了作家高晓声,我就开始读他的作品,一年中我几乎读遍了他的所有小说。他的作品多数是描写农村生活的,他用含泪的幽默、冷静的分析和炽热的同情,谱写了中国农民的人性人情之美。比如他的《李顺大造屋》,写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现当代文坛,赵树理、高晓声都是描绘农民生活的杰出作家,他俩都传承民间艺术,代言农民利益,为时代立传,致使其笔下的农村题材小说在获得鲜明个性的同时又呈现出高度的相似性,堪称同气相求,异曲同工。  相似文献   

16.
张香萍 《文教资料》2014,(21):12-13
当代作家往往都是从民间文学中吸取丰富的营养,发展和丰富自己的创作。诸如《聊斋》这种民间文学形式,主要表现的是狐妖蛇仙、神异鬼怪等虚幻的艺术形象,以神话传说为原型,对人间现实进行深刻的表现和诠释。高晓声从小就对《聊斋志异》情有独钟。可以说,《聊斋》对他小说的影响是多方面的,特别是对他语言风格的影响。他对《聊斋》的创作方法和思想进行了继承,并加以发展。要对高晓声的艺术渊源和创作风格进行探索,就必须研究民间文学对高晓生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高晓声对鲁迅的继承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景宏 《丹东师专学报》2001,23(1):17-18,22
本文论述了高晓声在示国民性弱点问题上对鲁迅先生的继承和发展,并从人物塑造及国民性弱点产生的原因和对待这种国民性弱点的态度上分别加以阐述。  相似文献   

18.
论王蒙、高晓声创作风格之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蒙、高晓声是同一时期的作家,但他们的创作风格却不大相同。王蒙运用了“意识流”小说的写法,选用“放射性”的心态结构,以人物的意识流动来体现各种社会心态,从而使主题具有多义性。高晓声继承了中国传统小说的写作技法,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来刻画人物形象,注重小说的情节结构,主题突出。两人的风格特征反映着传统派与创新派在创作风格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19.
高晓声谈创作,是在给我的信里谈,不是在大庭广众前的讲台上谈,属于私房话。我把它们公之于众,以利于作家研究,文学研究。这些宝贵资料,我怕我辫子一翘,统统散佚,太可惜了。所以,我必须抢时间,除了隐去涉及个人恩怨的内容,余皆依从原貌。既为高谈,我便尽量少插话、不插话,相信读者看得懂,听得懂。先录1993年8月10日收到的信。冯士彦先生:信收到,我刚从太原、石家庄回宁。  相似文献   

20.
运用编织故事的方法揭示写作的道理,给人以深刻的启迪,是散文的表现手法之一,高晓声的散文短章《摆渡》,就是一篇典范之作。这篇散文在艺术上有以下几个突出特点: 一、精心编织故事,寓哲理于故事之中。高晓声是当代著名作家,他深谙文学创作的真谛,深知要写出生动感人的作品,必须要以真情实感启迪读者,真情实感是艺术的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