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体折射着作家独特的精神结构、体验方式、思维方式和其他社会历史、文化精神因素。创作主体的气质对其作品的文体会产生直接的影响;作家反映生活,实际上是表达对人生的看法,而作家笔下的文体也总是其人生观的一种折射;创作主体的审美体验、审美趣味、审美理想与文体也总是发生着密切的联系。文体是由主体主观的独特的思想个性造成的,有什么样的精神世界,通常就会表现出什么样的文体特征。因而,从根本上说,文体不单是语言技巧的运用问题和表达方式的特色问题,而是主体思想、性格、气质、心理、精神个性等因素的显现或标志。  相似文献   

2.
文章从文化、社会层面出发,对毛姆的写作技巧、其作品的主题与蕴含的西方文化元素进行深入探究,发掘毛姆作品对中国近现代作家创作风格的影响。文章采用例证的研究方式,通过具体分析中国近现代作家张爱玲、马原、钱钟书的作品文本,探究在跨文化交流时代背景下,毛姆惯用的写作技巧、作品中包含的个人思想及西方文化话语体系对中国近现代作家创作风格产生影响的原因和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3.
文体不是孤立的语言现象,在其话语体式的背后,有一个话语主体的心理—精神结构所指向的社会文化背景。作家创造的话语符号结构,与其精神、心理结构具有同构对应性。文体作为文学话语的结构模型,既受到文化的制约,也同样表征着文化。特定文化中主体的行为方式与精神结构,包括体验世界的心理图式,是文学文体话语体式演化的内在规律。南北朝时期,北朝文化往往以胡、汉文化,也即游牧文化与中原文化的冲突为表征。文化的整合形成北朝士人的特殊文化心态,如文化隔漠心态,畏祸心态与羁臣心态等。这是造成北朝诗赋凝重古奥的文体特点的内在原因。  相似文献   

4.
在小说中插入诗词是郁达夫感伤型文本的一种经常性的构成方式,散体白话文引入诗歌体语言,这在最宽泛的意义上是一种他性文本的引入,也就是文本的互文现象。在新文学文体的开创期,这种文本的互文见义又具有深刻的文化象征意义。郁达夫小说中的这种互文体形式,实际上表征着郁达夫作为一个新文学作家在新的文体写作中所要处理的一些问题,如中西文化的调和,传统和现代对接等等。  相似文献   

5.
水文从文化形态学角度探讨了诗歌文体形式演变的基本规律,即诗歌文体的生成气变异过程是新诗歌形式对原有诗歌形式的创造性转化过程。其直接推动力是诗人的审美要求和读者的审美期待。内在实质是民族历史文化传统在新时期的继承和创新。影响诗歌形式流变的内在因素是诗歌语言内部结构规范间的历时替代与转化,外在因素是社会历史文化环境的变更,中介环节是诗人的个性心理结构特征。本文还总结出了诗歌文体流变的五条基本规律。  相似文献   

6.
从20世纪90年代女性散文写作的独特视角与叙述方式为基点考察,揭示出女性作家选择散文文体的心理倾向。结合具体文本,分析作品与作家性别经验的关系,进而指出90年代女性散文的文化含义表现为对女性独立意识的追求和展示女性丰富的生理、精神感受与渴求。  相似文献   

7.
<正>一、概念界定:何谓主体视角新历史主义的文化诗学不再简单强调作家的创作心理、创作手法和风格及作家对作品不断修改所形成的文本档案史,而是注重文本所暴露的作家被压抑的无意识,及其对社会、权力压抑的反抗颠覆和创造出的具有解构意义的新叙事。新历史主义的文化诗学虽极具现代性,但从中可看到其非常重视对言说主体的主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现代文学诸文体中,尤以中国新诗命运坎坷,争议不断。除了现代中国社会本身环境因素(包括政治文化因素)之外,从诗歌文体本身加以考察,我们就不得不特别注意“传统文化”的特殊效应。对于诗歌艺术的创造而言,漫长的古典诗歌的辉煌史恰恰成为新一代诗人创作的负担和阻碍;在抒情文体的语言资源方面,传统诗歌的“雅言”可资利用的部分也相当不足。凡此种种,都为中国新诗的发展造成了诸多不便。中国新诗的创造需要对这些负面的“传统”自觉加以克服与超越。  相似文献   

9.
兰斯顿·休斯(Langston Hughes,1902-1967)是位才华横溢的黑人作家,精通多种文体的创作。在四十多年的文学创作生涯中,休斯诗歌的主旋律与诗歌思想的灵魂表现在对黑人民族的自豪感、对黑人文化的关注和对种族歧视的谴责。在这一主旋律下,他诗歌中的文化意识是一个不断向上的过程,体现出了从探索美国黑人身份、发起民族斗争到突出“多元文化观”的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10.
《色戒》是张爱玲小说中比较特殊的一篇,这不仅体现在其创作耗时长久、题材别异和意味隽永上,而且它还有着较为深厚的文化内涵。笔者从权力的角度切人,通过对文本中内含的权力与欲望的分析,结合其创作风格和创作环境,揭示出作家在该篇小说中所体现出来的创作文化心理。  相似文献   

11.
张玉新教授在多年的“原生态”语文教学实践中,探索出了立体化多层次的文本解读方式:在文体层面,从文体特征入手解读文本,使文体知识为文本解读服务;在言语层面,通过生活化的文本细读引导学生融情入境,品味文本丰富的情感蕴藉;在意蕴层面,通过自身的学识还原作品的原初语境,引导学生结合作品的创作目的与历史背景理解文本的深层内涵;在审美层面,注重挖掘文本独特的写作风格,体现了对文本形式的高度关注.这四个层次的文本解读,从文本共性到文本个性,由内部解读到外部解读,由语言积累与运用到思维发展与提升,为学生带来了立体化层进式的阅读体验,并在体验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形成解读文本的正确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12.
小说的叙事方式体现了作家对生命世界、人生意义的认识理解,是小说意蕴指向的符号信码。正如沃伦·贝克在评论福克纳的创作所说,“福克纳对生活的看法怎样,他的文体也是怎样。”确实,一个人怎样看待生活,实质其中暗含了他的思维模式、情感内容、人格精神。作家如果要将自己的主体精神恰如其分地表现出来,必然地要选择合适的文体形式。因此,通过对小说叙事方式、结构形式等小说艺术情感符号外构的分析与译解,可以更好地把握一个作家的创作风格。沈从文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颇富个性的作家之一,被称为“文体作家”、“多产作家”。透过他卷帙浩繁的小说文本,我们可以感受到一位诚挚的叙事人跨跃于时间与空间的河流之上,从文化人类学的高度,如数家珍地向读者展示他所经营的生命世界,让读者随他  相似文献   

13.
阅读教学是文体思维教学,文体包含文本体裁和文本类型。一篇文本从不同角度或以不同标准划分,文体多元,可采用符合文本体式特征、参考作者创作定位、比较切近文本内核、便于达成教学目标的策略妥当选择文本文体,精准实施阅读教学。  相似文献   

14.
祁敏 《文教资料》2008,(27):13-15
作为一位先锋作家,余华在现代叙述上的严格训练与实践使他建立起了高度自觉的文体意识和语言觉悟.余华认为能够贯穿作家一生写作的只能是语言的方式和叙述风格.他将小说创作的现代叙述弥漫到了散文创作之中,对散文文体进行了大胆的革新,在叙述中生成文体,用感受的方式去表现细部的丰满,在词语的前进过程中开始获得独立的力量.这种高度自觉的文体意识和语言觉悟让余华散文拥有了自己独特的散文文体和散文语言.  相似文献   

15.
傅军 《文教资料》2011,(34):17-18
海派作家施蛰存在现代都市小说创作中一直擅长抒写女性心理体验和妇女命运。他的小说文本明显蕴含和突出时代都市女性的主体意识和形象.关注和表现理想女性与现实女性、传统道德与都市文化的碰撞、消解和平衡。本文通过对他前后期代表小说文本和人物的解析,从作家创作态度、视点。手法比较分析其女性主体意识的独特内涵和表现。并从作家创作素养和背景局限分析这种意识成因与特质。  相似文献   

16.
汪曾祺是著名的作家,也是画家。作为作家,他擅长小说、散文和剧本的创作,也写诗歌。因为多才多艺,兼擅众体,所以他在创作绘画或文学作品时,会相互借用这两类艺术的手法;在创作文学作品时会融合多种文体的写法,所以他的文学作品会呈现出文体互涉的形态,其散文名篇《昆明的雨》即深受这两种视角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新批评理论核心之一是文本细读法,在文学界产生过很大的影响,对诗歌分析也具有很重要的指导作用。文章通过利用新批评的文本细读分析方法,以约翰·潘安的诗歌为文本,从语言张力、情感张力、意象悖论、情感悖论四个方面对其诗歌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其诗歌语言韵律优美,情感丰富,意象对立,极大彰显了其语言及视觉的冲击力,再次佐证了新批评这一理论对诗歌学习和创作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8.
<正>当下语文教学呼唤文体意识,即依照不同文体的编码程序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进行科学有序的解码。苏教版教材中选用了篇幅较多的现代诗歌,这种体裁的文本具有自身创作的规律,其语言风格和情感意蕴都具有鲜明独到的特点。这些诗歌非常适合儿童学习,教学中如果掌握现代诗歌的基本特征就能采用针对性的教学策略解构文本,从而提升现代诗的课堂教学效益。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一课《春光染绿我们双脚》就是典型的现代诗,笔者尝试通过这篇文  相似文献   

19.
邱悦 《文教资料》2014,(36):75-79
沈从文先生素有"文体作家"之名,其在文本创作方面始终表现出强烈的文体意识。这种意识产生的文体由饱受诟病到褒贬合一再而到如今的赞赏性解读,文本内容与文体结构的和谐适应不可否认。而沈从文先生也并非偶然产生这样的文体意识,而是在所处时代背景、自身文化背景、个人心理因素(创作需要等)的共同作用下形成对文体使用与创新的自我要求,这同样对其文本的阐述、思想的表达产生一定影响,使其虽有人物塑造经典较少而结构松散之"失"却并无伤大雅,就《边城》而言,反而成就其语言美、意境美、个性美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20.
文化心理是指一种或几种文化制约下活动着的个体的心理面貌和秉性,这里指文学作品中直接或间接地显示出的创作者的思想向度和情感偏执①。文化心理是作家审美和艺术表达的原动力,作家的文化心理影响着他们的创作,也影响着读者的阅读。从作家的文化心理入手可以对作家的文学文本寻得有意义的解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