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谈《药》的花环湖南/徐永龙在《药》的第四部分,写了夏瑜坟上“分明有一圈红白的坟顶。”对于这个花环,一般教学参考书及其他分析材料,都大致理解为如下两点:第一,夏瑜的死并非全无意义,还有人在纪念他;第二,给人以“热度”和“亮点”,以免太消极了。按照这种理...  相似文献   

2.
心理描写是塑造人物形象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方法。鲁迅先生在心理描写方面自成一格,别具特色。这里,只说《药》的收束。作者“不恤用了曲笔,在《药》的瑜儿的坟上平空添上了一个花环”,以“删削些黑暗,装点欢容”,但作品的主题并不在此。所以,围绕这花环所描写的,乃是华夏两家母亲的心理——看到花环,华大妈“便觉  相似文献   

3.
刘昕同学问:《药》结尾处写到夏瑜的坟顶上围着“一圈红白的花”,写“花环”这细节究竟有些什么作用?为什么鲁迅在《<呐喊>自序》中说这花环是“平空添上”的? “花环”细节的作用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首先,《药》这一悲剧的最深刻处在于它准确揭示了辛亥革命时期群众的愚昧和革命者的悲哀。围绕这个主题,作者在“上坟”情节中除了着力描写华、夏两母亲坟场邂逅的神态动作外,还设计了“乌鸦”和“花环”两细节,以突出她们的愚昧。夏四奶奶对儿子的革命工作丝毫不理解,对儿子的英勇献身不以为荣,反感到“羞愧”,所以看到坟上的“花环”,就以为是儿子的阴魂来“显灵”了,并希望由乌鸦飞上坟顶来证实。设计“花环”细节有力地反衬  相似文献   

4.
关于鲁迅小说《药》的结尾的含意,历来争论不休:有的人注意到了“花环”与《药》的“结尾”的内在联系,却不能接受“一个是光明的象征、一个是宣染坟场上的阴冷气氛”的看法。持这种看法的人,企图将这二者之间的“不调合”“统一”起来,于是作出长篇引证,试图证明乌鸦是革命者的象征,这未免有点穿凿。也有人认为这正是鲁迅内  相似文献   

5.
《药》里瑜儿坟上的花环,鲁迅在《呐喊·自序》里说是“平空”添上去的,这样说是实事求是,并非故作谦逊。  相似文献   

6.
鲁迅先生在《〈呐喊〉自序》中说:“但既然是呐喊,则当然须听将令的了,所以我往往不恤用了曲笔,在《药》的瑜儿的坟上平空添上一个花环……因为那时的主将是不主张消极的。”分析研究《药》的一些文章,也多注意到这点。  相似文献   

7.
《〈呐喊〉自序》一文中,有这样一句:“但既然是呐喊,则当然须听将令的了,所以我往往不恤用了曲笔,在《药》的瑜儿的坟上平空添上一个花环,在《明天》里也不叙单四嫂子竟没有做到看见儿子的梦,因为那时的主将是不主张消极的。”对“曲笔”,课本注为“不拘泥于事  相似文献   

8.
迷失季节     
《千字文》有“寒来暑往,秋收冬藏”一句,意思是随着日月星辰的运行,气候的寒暑交替,秋天人们采集食物,并储藏过冬。《千字文》到这年头,也可以说它过时落伍了,本以为幸存了诸如“寒”这样脍炙人口的句子,却不幸被扼杀。嗟乎!于是有人不禁要问:“以数学的角度来看,这是一个真命题,凭什么  相似文献   

9.
前几年,当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泛滥之际,有人认为马克思主义已经不能解决当今社会的实际问题,从而宣扬马克思主义“过时论”;也有人在“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借口下,提出了所谓的“马克思主义主题转换”的观点,从而也变相地宣传马克思主义“过时论”。时  相似文献   

10.
十年前,为纪念《讲话》发表40周年,我写了一篇文章,题为《毛泽东文艺思想的奠基石——<讲话>》。适逢那时,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开始兴风作浪,我的文章被人斥之为“过时”。其实,我理解其中之意,指责我的研究课题“过时”,还在其次,最主要的是指责毛泽东同志的《讲话》“过时”,已没有理论价值。这种论调,也正是合当时资产阶级自由化  相似文献   

11.
前几年,当顽固坚持资产阶级自由化立场的人蓄意掀起马克思主义“过时论”的恶浪之际,有人也以“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名义加入“过时论”的行列。《光明日报》1988年1月25日刊出的题为《怀疑·平权·多元》的“关于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考”(以下简称“思考”)一文,就是其中一个典型。这篇文章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重要结论,对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的哲学名著,极尽嘲弄辱骂之能事。它要求人们对马克思主义哲学采取绝对怀  相似文献   

12.
评语     
“目标”是一个充满魅力、挂满花环的词语。人的一生中,无不时时被目标激励着、吸引着。为之披荆斩棘,征战沙场:为之皓首穷经,遨游学海。然几经打拼,有人的目标得以实现;有人却折戟沉沙,悻悻而归。为何?读罢李家健同学的文章《把目标分解》,不由得眼前一亮,小作者对于怎样实现目标的独到见识,让人读到了这个少年的不凡。  相似文献   

13.
久违了,豪言壮语!今日新时期在《高山下的花环》中重逢,怎不令人感到亲切、欣喜和鼓舞! 笑话,《花环》中写了豪言壮语?热衷于搜罗豪言壮语的团政治处高干事,在靳开来那里征集到的是嘲讽和逗趣:“我的豪言壮语就装在这,写了一本子,句句闪金光!”  相似文献   

14.
部队作家李存葆,曾以中篇小说《高山下的花环》轰动全国,获得了普遍的赞誉。他的另一部中篇小说《山中,那十九座坟茔》(发表在《昆仑》1984年第二期,以下简称《坟茔》),以它那“反映生活的广阔性,思想的深刻性和尖锐性,艺术结构的完整性”,被誉为是继《花环》之后,“又一部突破性的力作!” 来文试就《坟茔》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做一点粗浅的分析和探讨,以期达到抛砖引玉之目的。  相似文献   

15.
编者的话     
蒋南翔同志逝世一年多了。他是我国教育界的老领导,我们至今仍然怀念他。本刊这一期发表他在1985年7月30日写的一篇文章,曾在《中国教育报》上发表过,当时并不为有些人重视,甚至有人认为是“过时的僵化老调”。经过这几年的实践,特别是不久前发生的从学潮到动乱到反革命暴乱,对这场惊心动魄的斗争  相似文献   

16.
陈刚 《文学教育(上)》2008,(14):102-102
新一轮的高中语文第四册课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6月第二版)中,第一课便选了鲁迅的小说《药》。小说以清末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家秋瑾为原型,塑造了革命者夏瑜的形象。作者特意在夏瑜的坟上“平空添上一个花环”,“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勇士”(《呐喊》自序)。  相似文献   

17.
“嘛”是一个表示陈述或感叹语气的助词,它只出现在陈述句或感叹句中而不出现在疑问句中;一般说来,在陈述句中,它出现在句子的中间,后面用一个逗号隔开,在感叹句中,它出现在句末。如: (1) 不要紧嘛,我们现在有了自己的、最好的医院了。(徐迟《地质之光》) (2) 军人么,服从命令是天职。(李存葆《高山下的花环》) (3) 正因为柳岚文化差,才更应该让她上大学深造嘛!(李存葆《高山下的花环》) 以上三句,(1)(2)是陈述句,“嘛  相似文献   

18.
中同文学的繁荣和发展要不要坚持民族化传统?如何坚持?这是中国新文学生上长期争论的问题。经过了一九三八年至一九四一年关于“民族形式”问题的大规模论争后,一九四二年,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淡会上的讲话》作出了明确肯定的结论。但近年来,有的同志似乎忘了当年的结论,也有人认为它过时了。于是文学民族化的问题又尖锐地摆在人们的面前。  相似文献   

19.
在有的报刊上常出现“昨日黄花”这个词组。其实,中国成语、典故中没有“昨日黄花”之说,只有“明日黄花”之语。宋朝苏东坡词《南乡子·重九涵辉楼呈徐君猷》:“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明日黄花蝶也愁。”《辞源》对“明日黄花”的解释是:“明日,指重阳节后;黄花,菊花。古人多于重阳节赏菊,明日黄花兼寓迟暮不遇之意。后人因用来比喻已过时的事物。”《辞海》亦谓“后常借以比喻过时的事物”。显然“昨日黄花”乃是“明日黄花”之误。把“明日黄花”写成“昨日黄花”,可能有个“心理状态”在作怪。那就是:既然是“过时的事物”,一定是“昨日…  相似文献   

20.
对于《药》的结尾处“花环”的分析,历来有不同的意见。现行课本《教参》基本上沿袭旧说,认为:“十月革命的炮声使他(指鲁迅)在寂寞悲哀中看到了新世纪的曙光,所以他在小说中夏瑜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