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经常有这样的感受:低中年级的课堂上学生总有说不完的“闲话”,身体也是在不停地动。教师稍一放纵,教室里就可能“炸了锅”而失去控制。这个时候,教师只有拿出“师道尊严”,甚至加上大声训斥或惩罚,课堂才会逐渐平息下来。而高年级的课堂却往往变得沉默,除少数学生还能专心上课外,多数学生不是机械地做着教师布置的练习,就是面无表情,态度漠然,  相似文献   

2.
病状教师:“这是什么?”课堂情绪稳定之后,教师很有信心地双手托起了教具,第一句话便提出了问题。学生:“这是铅笔盒。”教师:一楞,“是吗?再看一看!”教师又举高了教具,示意还没有看清楚的学生。对这个结论性回答,教师显然是不满意的。课堂上学生情绪有所骚动,执教者也显得有几分紧张。  相似文献   

3.
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应该把“读书”这个语文教学最基本的活动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学习语言的积累和运用。我们在课堂教学调研中发现,一些教师在“导读”方面还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要保证学生读的时间。有些课文篇幅较长,而一些教师在让学生初读时只给一两分钟的时间,在学生还读得津津有味的时候,教师发话了:同学们,读完了吗?其实,就是班里的一些尖子生也还未读完,但在教师发话后,课堂上很自然地静了下来。因为学生习惯了,他们知道:这是老师向我们发出信号,让我们停下来。这样一来“,初读”这一环节…  相似文献   

4.
在实施新课程以来,课堂上这样的情景屡见不鲜:教师听完某个同学并不精彩的发言后,便问其他同学:“他回答得好不好?”其余学生知道这个时候老师要他们说“好”,于是便投其所好,大声说“好”!接着老师说:“让我们为这个同学鼓掌”,于是教室里响起了一片掌声。笔留心观察了一下,不少学生的鼓掌显得很不情愿,只是象征性地动了动手,课堂上的掌声也不那么热烈。  相似文献   

5.
聚焦新课改下的课堂,课堂中的师生关系正在发生一些可喜的变化:教师——从高高在上的“管理者”转变为“引导者”、“合作者”、信息的“重组者”;学生——也不再是听凭教师训诫的“羔羊”,作为一个个有思想、有见地、活生生的人,在课堂上逐渐站立起来了。他们可以在课堂上自由自在地对话,敞开心扉地交流,甚至可以无拘无束地插嘴,学生成了教学资源的重要“构成者”和“生成者”。  相似文献   

6.
许丽 《师道》2008,(12):28-28
曾在网上看到一个让我怦然心动的课堂场景:年轻的校长在听一位有经验的教师上几何课,他的思想完全被那教师的讲解迷住了,以至当教师向学生问道“谁能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校长竞举起手说“我”!这是多么有趣而美妙的时刻啊。其实,这个故事蕴涵着深刻的教育意义。试想,如果课堂乱哄哄地闹成一团,听课的成年人也不会把自己混同于一般的学生。恰恰是在深度思考的寂静中,那位校长才迷失了自我。这样的课堂,我心向往之:针埘语文学科的特点,安静或许更能带来实效。  相似文献   

7.
随着课堂教学中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方式的广泛运用,教师走下讲台在学生中巡视,与学生进“行零”距离交流的机会增多了。实践证明,有效的巡视,对课堂教学的进程大有裨益。然而我们也发现,在很多的课堂中,教师的巡视还流于形式、走过场,或者是仅仅象征性“地做”给听课老师看,并没能起到实质性的效果。那么,在课堂上,如何进行有效的巡视呢?一、巡视——让情感温馨交融课堂上,在老师、学生、教材形成“的金三角”中,有了情感这个添加剂,就会使语文教学充满生机与智慧。巡视,一改教师传统“的掌柜式”角色,使教师与学生更加亲近,使每一个学生都…  相似文献   

8.
在一节认识分数的课堂上,当教师反复强调“分母不能为零,否则无意义”时,有学生不服气了,问“为什么分母不可以为零?为什么无意义?”,这位教师当时也不知道如何回答,因为这个问题就是这么规定的,从上小学时候就已经知道了.后来这位同学陈述了自己的观点:“一个饼平均分成了八份,  相似文献   

9.
人与人之间存在着差异,学生之间的学习也同样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差异,这是任何一个人都无法改变的客观事实。教学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将学生的差异拉平,而是尽可能地让每一层次的学生都有所发展。案例中“逗号”老师的困惑正是我们广大一线教师的困惑,也是班级授课制与生俱来的问题。课堂上让一部分孩子吃“饱”了,就必定有另一部分孩子会挨“饿”,特别是数学学科,学生的“贫”“富”悬殊很大,到了毕业总复习阶段,有些“穷”孩子可谓是一贫如洗,他们会把所有知识内容混为一谈。这个时候,我们教师就应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分层教学,使我们既关注“…  相似文献   

10.
我们许多教师在课堂上有这样的感叹:上课时有个别学生的思路总是较出格,总打断教师有条不紊的教学,说他还有其它解法,而导致心情不好以至于无心恋战,只想早早的结束一节课.如果学生经常有这样的情况发生,不免影响了教学计划,而另一方面作为教师可能没有这样的准备而心虚,担心无法控制局面,成为一副难以收拾的残局,由于种种原因而不喜欢学生在课堂上的“出头”.尽管有些时候自己也有这样的想法,可是反过来想,发生这样的情况也并非偶然,学生自有他的道理.1背景2005年3月份,我们上了高二立体几何(B版本)中的“夹角和距离”内容.在上新课时,学…  相似文献   

11.
读中师的时候,老师说起教学中的机智,她说:“在上课的时候,有个学生突然提问,这个问题是你所不知道的,这时候你怎么办”我们这些“准老师”无言以对,都觉得这实在是有伤师者尊严的难题。于是老师说起两个经典的教例:一位老师这么说:“这个问题我们课内暂不讨论,下课后我们单独对这个问题探讨一番。”下课后,教师去查阅资料,然后回答学生。一位老师这么说:“这个问题我先不回答,先请其他同学来说说看”回答对象一换,于是在学生众说纷纭中,教师整理出一个得体的回答,想必也不是难事。在最初教书的几年里,我在课堂上也经常遇…  相似文献   

12.
宋卫群  郑艳 《江苏教育》2000,(11):20-21
素质教育要以尊重学生的个性为前提。在课堂上,这一理念已经被越来越多的老师接受,让学生为主体,教师积极鼓励学生,充分发展个性,课堂正逐渐形成“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的可喜局面。然而,当学生提笔做作业的时候,“红杏出墙”的个性色彩便逐渐淡化,统一的作业内容,  相似文献   

13.
从教多年,课堂上我总想方设法把教学内容滔滔不绝、毫无保留地讲给学生,课后也很满意自己在课堂上的洋洋洒洒,同时伴随着一名“称职”的人民教师的那种良好的自我感觉也会油然而生。直到有一次,自己在课堂上故意出错、犯傻,让学生帮助解决,我才深刻体会到,课堂上教师偶尔装傻,“懒”于讲解,  相似文献   

14.
当前,语文课堂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课堂上逐渐少了“正襟危坐”的严肃气氛,学生“不苟言笑”的胆怯心理也随之淡去,那充满智慧、充满诗意、充满精彩的课堂成了我们追求的理想境界。但是,不少老师听课后,总发出这样的感慨:“这种‘中看不中用的课’我们回去在自己的课堂上怎么用啊?”事实上,一线的语文教师需要平平常常的课堂,需要实实在在的精彩!  相似文献   

15.
走出小学音乐课实践创新活动的误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小学音乐课堂上,很多教师重视学生的实践创新,取得一定的成效。特别是新课程提出“学科综合”这个基本理念之后,实践创新活动确实丰富了课堂教学,但有时候音乐性也在逐渐地被削弱。有时候音乐教师在上课的时候过分注重创新活动,会出现喧宾夺主现象。笔者在几年的教学实践中耳闻目睹不少音乐课堂,发现存在不少问题。  相似文献   

16.
聚焦新课改下的音乐课堂,师生关系正在发生一些可喜的变化:教师,从高高在上的“管理者”转变为“引导者”、“合作者”、信息的“重组者”;学生,也不再是听凭教师训诫的“迷途羔羊”,学生作为一个个有思想、有见地、活生生的人,在课堂上逐渐站立起来了。他们可以在音乐课上自由自在地对话,敞开心扉地交流,甚至可以无拘无束地插嘴,  相似文献   

17.
教学呼唤真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听说过这样一件事:一位教师让学生在课堂上做贺卡并写上诚挚的祝愿,送给自己敬爱的人。一位学生把贺卡送给老师,老师满脸笑容地说:“你的贺卡做得太好了。我一定珍藏这份礼物。”可是几天以后,这位学生在垃圾堆里发现了他送给老师的贺卡。这位学生气愤地说:“我再也不相信这个老师了。”这位教师丢弃的不仅仅是一张贺卡,同时还丢弃了作为教师的一份真诚。当教师丢弃了真诚,也就丢弃了学生的崇敬和热爱;当学生开始怀疑自己的老师,也就开始怀疑这个世界的美好和诚信。这仅是个例,没有普遍性。但课堂上老师跟学生来假的并不少见:有的老师在课堂…  相似文献   

18.
有人说“名医一把刀,名角一台戏,名师一堂课”,教师的功底在课堂上得以凸显,教师的价值在课堂上得以实现。教师之于课堂,犹如演员之于舞台,苍鹰之于蓝天,将军之于沙场。那么,怎样的课算是“好课”,虽说一堂好课难以设定绝对的标准,但总还有些基本的特征。好课实惠教育对象的“发展”是教育的价值所在。“发展”说到底就是“变化”,但应该是积极的变化。因而,“上你的课之前与上你的课之后学生是不是有了变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也就成了衡量你的课是否称得上“好课”的重要尺度。好课就应是让学生得到实惠的课,是能够促进学生发展的“有效教…  相似文献   

19.
课堂上教师有时叫到学习差的学生板演,这些学生往往站在黑板前磨磨蹭蹭,写不出来,教师见此情景,便会发急,不时催促,见催促也无效,于是干脆:“好了,回座,以后再也不叫你上来演板了”。从此,这个学生逐渐变得消沉,连各项活动也很少参加了。  相似文献   

20.
目前,语文课堂教学产生了不少的“流行语”,笔者在听课过程中,就经常“遭遇”一些“流行语”。例如教学《捞铁牛》、《司马光》、《曹冲称象》等课文时,不少教师在课堂结束之前,总喜欢问上一句:“还有没有其他办法?”课堂顿时又变得紧张而活跃起来,下课铃响了,同学们还在七嘴八舌,争相发言。但是,在评课中,这个“流行语”却往往因其“流行”而招致不少非议。有些认为讨论这个问题不是语文课的分内事,有些认为学生发言的热闹是虚假的热闹,有些认为应该让学生在课外讨论等等,总的说来,课堂上讨论这个问题似无必要。本文就以此为例,就究竟应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