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2 毫秒
1.
刘静  何江根 《内江科技》2013,(9):99-100
通过对菲律宾红土型镍矿成矿地质背景的分析,编制了菲律宾国家红土型镍矿风化壳理想剖面,认为菲律宾红土型镍矿多产于蛇绿岩带上,主要与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构造复杂程度、超基性岩和岩石破碎程度等有关。采用土壤地球化学测量在红土型镍矿找矿评价中非常有效,是一种勘查发现能力较强的找矿方法,Cr、Ni元素综合异常强的地区是寻找红土型镍矿的有利地段,采用浅井工程验证是在土壤地球化学测量的基础上快速评价红土型镍矿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2.
<正>point本文详细介绍了回转窑—矿热炉(RKEF)冶炼红土镍矿工艺的各重要工序,对各环节主要技术特征进行了阐述。目前,RKEF工艺技术是采用红土镍矿火法冶炼生产高镍镍铁合金的主流工艺。其工艺主流程为:红土镍矿→干燥窑干燥→配料→回转窑还原预焙烧→电炉冶炼→精炼→成品。  相似文献   

3.
红土镍矿处理工艺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对红土镍矿性质进行较详细的分析后,概述了目前常用的红土镍矿火法处理方法、湿法处理方法以及火湿法结合处理方法及其优缺点,重点阐述了加压酸浸工艺的应用情况及注意事项,为企业选择红土镍矿工艺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4.
红土型镍矿作为东南亚国家的优势矿种,近些年来成为我国地质找矿、研究的一个新领域。本文在搜集前人对此矿种研究分析的基础上,以印度尼西亚苏拉威西岛一典型红土镍矿矿床勘查为实例,野外工作以踏勘选区-预查-普查的勘查步骤,利用浅井、螺旋钻及取芯钻探为工作手段,并分析了在每一阶段运用每种勘查手段的利弊。根据取芯钻探施工结果和化学样品分析数据对镍品位及含镍红土层厚度进行统计分析,并估算普查区推断的资源量,为该区下一步工作选区奠定了基础,为红土型镍矿野外勘查方法的选择提供了可以借鉴的实例。  相似文献   

5.
在搜集前人对红土镍矿床研究资料的基础上,分析了该类型矿床的成矿背景、成矿原理、成矿条件,以苏拉威西岛一典型红土镍矿床勘查为实例,实践了该类型矿床的找矿标志、垂向分带性,并对野外手持X-荧光光谱仪数据与化学分析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得到其之间的线性换算方程式;对样品化学分析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圈定不同品位含镍红土的出露范围。  相似文献   

6.
文章分析了 RKEF工艺用红土镍矿生产含镍铁水的现状及其局限性,并在实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革新RKEF镍铁生产工艺的两种方案供读者讨论:(1)红土镍矿内配碳压块预还原—矿热炉熔分工艺;(2)红土镍矿内配碳压块预还原—选择性氧化—矿热炉熔分工艺(RKOEF法).前者虽不能提高铁水的含镍量,但可以降低能耗和含镍铁水生产成本;后者可以大幅度提高铁水镍含量,降低矿热炉电耗,提高矿热炉生产效率.  相似文献   

7.
本文介绍了煤基直接还原技术在钒钛铁精矿、钛精矿、红土镍矿、铬铁矿、海滨砂矿、冶金固废产物等矿产资源综合回收方面的研究和应用现状,并展望了该技术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8.
我国镍冶炼工艺技术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镍冶金工业是我国的新兴工业,1959年以前没有独立完整的镍冶金工业,只是在铜冶炼过程中回收镍,生产少量的电镍和硫酸镍产品。1959年,沈阳冶炼厂首次用国产硫化镍矿作原料,生产电镍。建设现代化镍企业是从60年代金川镍矿、会理镍矿的开发建设开始的,经过不过30年的迅速发展,我国已成为世界镍生产大国之一。目前拥有镍冶金生产能力约5万吨/年,除不锈钢外,基本可满足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镍冶金工艺技术的进步也十分突出。生产高冰镍工艺由1959年建成投产的四川会理镍矿的鼓风炉,到1969年投产的金川有色金属公司电炉工艺,标志着我国规模化、大型化镍工业的形成。发展到1993年5月1日,以闪速熔炼工艺为  相似文献   

9.
<正>以印尼红土镍矿高炉冶炼镍铁为背景,采用熔体物性综合测定仪在较大成分范围内测定了镍铁高炉渣在1450℃、1500℃和1540℃时的黏度。研究表明镍铁高炉渣黏度随Si O2含量的增加而显著增大,控制Si O2含量小于50%可以得到流动性较好的炉渣。镍铁高炉渣中Fe O和Mg O含量的增加都能显著降低熔渣黏度;熔渣中Fe O和Mg O作用基本相同,Fe O/Mg O对黏度的影响很小。利用本研究给出的多元回归黏度模型可以准确的计算所研究成分范围内的熔渣黏度。  相似文献   

10.
《科技风》2015,(23)
印尼马鲁古群岛某红土型镍矿勘探程度较高,数据较为齐全,具备储量计算的条件,作者以常规的平面投影储量计算方法,及当地普遍采用的地质统计计算方法分别对该矿床,进行了储量计算,并依据数据对比分析两种计算方法的优劣。  相似文献   

11.
新疆铜资源开发利用前景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建新 《预测》1993,12(6):32-36
出现了全面的资源贫化和枯竭,迫切需要加速铜资源勘探开发和建立新的铜矿产接替基地。“七五”以来,新疆接连发现了几个新的大中型铜镍矿,有的已进入了初步开发阶段,为了使铜资源优势得到发挥,新疆已开始建立了铜的冶炼加工业,将开始生产出部分深加工铜镍矿产品。但是新疆能否成为二十世纪我国铜工业的接替基地之一?新疆铜资源开发的市场前景如何?发挥新疆的铜资源优势应采取何种策略?新疆铜矿原料生产与冶炼加工业的经济规模应如何确定?这些都是值得我们认真研究的问题。为了预测新疆铜资源的开发利用前景、制定新疆铜业正确的发展策略,首先对铜的生产和消费以及影响铜市场的一些相关因素进行分析预测。由于铜矿产是可耗竭的资源性工业原  相似文献   

12.
菲律宾是位于亚洲东南部的岛国,与我国隔海相望。菲律宾曾先后被西班牙、美国和日本殖民统治,受美国文化影响较深。1982年菲律宾被世界银行列为"中等收入国家"。其主要工业有制造业、采矿业和燃料动力工业等。菲律宾1995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1980年加入世界知识产权组织,1965年加入《巴黎公约》,2001年加入《专利合作条约》。  相似文献   

13.
关键矿产资源作为国家产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其全球贸易网络频繁受到突发风险的冲击,对进口依赖型国家的资源供给安全造成威胁。本文从关键矿产资源全球贸易网络和产业链投入产出角度出发,基于多层复杂网络理论构建关键矿产资源全球贸易模型,并提出风险传导机制对贸易网络突发风险进行仿真分析,最后运用多风险场景仿真结果对网络节点的风险韧性进行评价。以镍矿资源产业链中6种产品为例,运用2018年全球贸易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①中国镍矿资源进口结构极不均衡,对供给安全造成了极大的隐患。相对下游产品,中国对镍矿石、镍锍等产业链上游产品需求更为刚性,价格敏感度小。②风险所造成的价格波动对中国进口损失影响并不显著,而对风险韧性影响最大的因素是资源竞争能力,这与进口结构、占风险源出口份额、以及国家产业对于额外成本的转嫁能力有直接的关系。③同一国家在面对不同风险源时表现出不同的风险韧性。当风险源分别为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时,其风险规模每上升1%,中国因此而承受的镍矿资源进口损失规模将分别上升1.74%和1.77%,中国在面对来自菲律宾的突发风险时韧性较低。评价节点国家在关键矿产资源供应链网络中的的风险韧性,对把控资源供给宏观形势,提高资源政策针对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文章对纳雍钼镍矿的矿物性质和成分进行了详细的理论分析和具体计算,阐明了矿物中各元素在熔池熔炼过程中的行为。分析了实现火法冶炼分离钼镍的有利条件和成熟的冶炼炉型。指出只要采取可靠的收尘措施和强化浸出熔炼渣的方法,获得钼镍的高收率、高品质的产品以及提供无砷的二氧化硫烟气制硫酸是可能的。  相似文献   

15.
铅冶炼是我国有色金属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在本文中将对我国铅冶炼生产的安全现状进行分析,客观评价铅冶炼生产中存在的风险,并提出铅冶炼生产企业在安全管理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云南科技管理》2008,21(6):39-39
<正>云南临沧鑫圆锗业股份有限公司位于云南省临沧市,公司前身"云南临沧冶炼厂"早在1971年便开始生产二氧化锗,至今已有30多年的历史。公司拥有储量丰富的高品位锗矿山,是国内拥有超大型锗矿山的集采矿、冶炼、深加工、销售、高科技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在预应力混凝土梁桥与斜拉桥之间出现了一种新的桥梁结构形式一部分斜拉桥,也称矮塔斜拉桥,在日本、菲律宾、瑞士、韩国及我国得以应用,尤其是日本大量的建造部分斜拉桥,使这种桥型得以发展起来。首先回顾部分斜拉桥的发展历程,然后简要介绍这种桥型的受力特点及构造,并与梁桥、斜拉桥构造进行对比,总结了结构参数的取值范围,直观的反映了这种桥型设计时要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科技快递     
日本名古屋大学和菲律宾国际水稻研究所联合组成的研究小组发现了一种水稻高产的基因。破译这一基因的碱基对排序,有助于开发出农作物高  相似文献   

19.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钢铁制造领域和行业相关企业发展也十分迅速,于此同时,我国钢铁市场的需求量也是与日俱增。另外,我国的钢铁冶炼相关技术水平在不断提升,但是在实际钢铁冶炼过程中,诸多的钢铁冶炼企业对于经济效益问题较为关注,但对生产制造过程中的能源节约问题比较轻视,进而产生大量的资源浪费。结合生产实际经验,对钢铁冶金流程节能实现及相关技术进行相关探讨。  相似文献   

20.
汤中立院士,矿床学家、地质矿产勘查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汤院士长期从事矿产勘查和地质矿产研究工作,是中国镍矿工业和甘肃省金矿工业的开拓者之一,其中对金川镍矿二矿区深部隐伏矿体的勘探和突破,使该镍矿一跃成为世界第三大镍矿。他通过数十年深入系统研究和实践,提出了“深部熔离--一期或多次贯入成矿”模式,并建立了典型小岩体铜镍矿床为代表的“深部熔离--贯入的组合成矿模式”。该理论成果在国内外被广泛引用,使我国在岩浆硫化物矿床研究领域的科学研究水平跻身于世界前列。先后获甘肃省、国家地矿系统联合授予“祖国镍都开拓者”荣誉称号,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项),李四光地质科学家荣誉奖,甘肃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和金川集团公司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土资源科技进步一等奖和陕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在国内外地球科学刊物上发表论文八十余篇,主编9部中文专著、1部译著和2部英文专著,培养了30余名博士、硕士研究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