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漫画·笑话     
《出版参考》2009,(11):28-29
大麻烦 丈夫:你为什么总是把我的照片放在手提包里啊? 妻子:我遇到麻烦的时候,一看见你的照片麻烦就消失了。 丈夫:太好了,我能给你无穷的力量。 妻子:是啊,我一看见你的照片就会对自已说:“还有什么麻烦比这个更大?”  相似文献   

2.
婚后的一天,突然接到母亲的电话,她说:“华子,你知不知道明天是什么日子?”我想了想,没觉得有什么特别。“说你没心没肺吧,你还不承认。”母亲在电话那边笑着数落我,“明天是亲家母的生日,你这做儿媳妇的,连这个都不知道,太不应该了。”那一刻,我诧异极了。  相似文献   

3.
就在万人工厂的女浴室门口.他与母亲对峙。母亲一手还端着盆,臂上搭了好几条手巾,另一手摸索拖鞋以吓唬:“你跟我进来,啊?你进不进来?”不明所以然的羞耻笼罩他,他嚷,“我是男生,不能进女浴室……”被一把薅进去,白雾蒸腾,抬头一片白花花的肉体,忽然有了新鲜的含义。  相似文献   

4.
我9岁那年的夏天,父母的感情出了问题。暑假结束的那个晚上,我终于鼓足了勇气问父亲:“是您不爱妈妈了,还是妈妈不再爱您了?”父亲惊讶地看了我很久,低着头说:“孩子,都是我的错,我,我爱上了别的女人。”他的回答让我很愤怒,母亲既漂亮又能干,难道还有谁会比母亲更出色?  相似文献   

5.
送大娘回家、补袜子的照片,是根据雷锋《懈放后我有了家,我的母亲就是党》报告中的情节补拍的;打开手电筒,夜间读《毛选》,是根据雷锋《忆苦思甜》报告补拍的;雷锋目视远方,胸前端着一把钢枪,背后是一棵茁壮的松树,这棵松树,是后来添上去的……张峻共为雷锋拍下223张照片,也是最了解雷锋照片“秘密”的人  相似文献   

6.
我出生在共和国诞生那一年。姊妹之中我年龄最长,因为少些机灵劲,长辈们便送了我个“大老冤”的绰号。1954年,也就是国务院决定成立国家档案局的那一年,偶然与母亲、舅母一起照了张相,照片上的我显得英气勃勃。长辈们便都有了些惊叹:老大冤相照得还怪不孬的来!第一次听这赞美声,便叫我特别看重这幅照片的价值。遗憾的是,它没被作为家庭档案长久保管下来,损失掉了。“档案”一词最早进入我的脑门,是在1967年春。那时我是威县师范的学生。正摘“文革”,不知从哪来的消息,说学校档案室里藏了“黑材料”,学生  相似文献   

7.
贺仁平 《军事记者》2002,(12):61-61
在基层搞新闻报道,时常听到不少报道员埋怨:“现在在军报上登一篇稿子真难啊!没有关系你就甭想,即使投的稿件再多也是白搭。”因此,不少报道员对在军报上稿信心不足。军报上稿果真这么难吗?非得有关系才成吗?我的经历对这一问题作了彻底的否定回答。今年“五一”前夕一天,我们部队政治部陈主任不经意地对我说:“小贺,今天报纸上有你一张照片。”于是,像往常一样,我立即找来当天的《人民军队》报,翻了个底朝天,竟看不到半点照片的影子。心想:难道是主任看错了?不会是《解放军报》?我随手打开《解放军报》,二版中间熟悉的训…  相似文献   

8.
在石家庄市档案馆里,有一张“子弟兵的母亲”戎冠秀头像素描的照片,仔细辨认,落款处写有“一九五0年十月五日上午七时子弟兵母亲戎冠秀悲鸿”字样。这张素描写实、传神,风格很像徐悲鸿的作品。但由于不清楚这张照片的来历,而且多年以来谁也没见过素描的原件,照片上的字迹已被他人描写过,所以真伪难辨,以至这张珍贵照片尘封多年。  相似文献   

9.
身患白血病的13岁女孩周越离开人世后,报社派我和另一名记者前往她家中采访。刚接到采访任务,我有些茫然:人已经死了,如何用镜头表现这一新闻事件?来到周越家中,听周越父亲介绍完情况,我发现卧室有一小床,床上放着一些衣物和一个布娃娃,我问这是不是周越的床,他母亲说,这就是小周越生前睡的床,那个布娃娃是他最喜欢的玩具,于是我让他母亲简单整理了一下小床,按动快门,拍卜了“小周越带着对人生的眷恋走了”这张照片,随后我又给周越父亲要找了一张周越生前的照片。  相似文献   

10.
我的照片档案中,珍藏着一本我和我的异国“兄弟”在一起的照片,每每看到这些照片,都不禁让我心情激动,浮想联翩……。 1992年5月16日,是我终身难忘的日子。刚刚退休才一个多月的我,正拿着一把榔头在修整我的小木屋,弄得满身泥土,满脸灰尘。忽然间,听得门外有人用不纯正的中国话打听:“这里,住着一个叫黄德福的没有?”  相似文献   

11.
曹辉  王华 《新闻天地》2010,(3):44-48
“我是典型的小市民” 新闻天地:能不能讲讲您家人的大概情况?尤其是您的父母,他们对您的成长都有哪些启示?还有您的母亲,和傅雷、郭沫若、许广平都曾打过交道,有什么故事吗?  相似文献   

12.
一位书评家一边翻阅我案头的“老城市”系列丛书,一边问我:“这套书你们为什么这么编?为什么不出成一套正儿八经的老城市画册?或者直接请几位作家写本叙旧的书,弄几张照片做做插图算了?为什么非得这样编?”我这样回答他:“这样编,好读。而书,首先是要好读。”这...  相似文献   

13.
“异性的吧?” 9月30日,也就是“十一”长假的前一天晚上,戴晓蕊跟几个朋友在咖啡馆坐到11点半,12点,敲开家里的门。母亲来开门的速度很快,且没有像往常一样嘟囔她为什么不带钥匙。“张骥呢?张骥回来了吗?”戴晓蕊一边脱鞋一边问。母亲马上凑上来,神秘兮兮地说:“他呀,他去找小姐按摩去啦!刚走。”“什么找小姐呀,妈你别乱说。”“大半夜闹个女的摸来摸去,有什么好啊!你太相信他啦,傻闺女,我看张骥早晚要学坏!”对母亲的危言,戴晓蕊置之一笑。她打发母亲睡去,然后坐下来边看电视边等张骥回来。  相似文献   

14.
曾有外国记者提出这样的疑问:雷锋做好事是自发的,还是被迫的?为什么雷锋做好事还有照片,这是不是经过“导演”的?也有不少国人心存这样的疑惑:雷锋生活的那个年代,所谓“三年自然灾害”的阴影还没有散尽,人们生活温饱尚属勉强,照相无疑更是奢侈消费,作为一个普通军人,他怎么会在各种场合拍下那么多的照片…… 那么,雷锋生前到底拍了多少张照片?究竟都有那些人为雷锋拍过照片?雷锋哪些照片是补拍的,为什么要补拍?雷锋给别人拍的照片是什么样子?有什么人肯花5万美元买雷锋生前的一幅照片的版权?本期《档案揭密》刊载的《揭开雷锋生前照片之谜》一文,将为读者逐一打开问号。[编者按]  相似文献   

15.
在编纂传记丛书《新闻人》过程中,使我陷入敬重、感激心绪而深切怀念的,莫过于我的新闻启蒙老师邵红叶。在1948年末平津战役中,我被调到天津日报后,是邵红叶分配我当记者的。在房东的东屋里,他操着上海口音问我想做什么工作?我说:“服从组织分配。”他说:“好,你做文字记者怎样?”我说:“那可不行。我不会。”他问我会做什么?我说:“我会摄影,冲卷、洗印放大照片都会点儿。”他说:“摄影,以后再说,你先搞一段文字记者试试,好不好?”我说“不行”,他却说:“就这样定了!”从那时起,我和从华北局城工部调来的十几个…  相似文献   

16.
吴若权 《出版参考》2010,(11):34-35
常有人问我:“你的愿望是什么?” 我的愿望是活得久一点.不是为了其他.而是为了奉养母亲安享晚年。  相似文献   

17.
徐斌 《新闻实践》2014,(1):F0003-F0003
看到这张照片,第一反应是忍俊不禁,第二想起的是一句古话:老虎头上拍苍蝇。谁胆大包天,敢拍这只胆大包天的苍蝇?这张照片被列为路透社2013年度最佳照片,我对它有三层意思要说。第一是反差。反差导致的戏剧性,是一切艺术引人入胜效果的法宝。这张照片的反差首先来自两个主体“身份”的悬殊:一个是世上最有权势的人,是森林里的“大老虎”,一个是最卑微最猥琐、人人可举手消灭的小苍蝇。  相似文献   

18.
《档案春秋》编辑部:我翻开2008年第11期杂志,一篇署名周斌的文章赫然在目,写的是“周总理家的一次午餐会”,这就是我找寻已久的那个周斌吗?看看照片,没错,更妙的是,文后有“相关链接”,介绍作者退休后定居上海,近在咫尺!  相似文献   

19.
刊中报     
写稿三得一得:母亲笑母亲是个地道的农家妇女。虽只上过三天学,却特能侃。妈小时闹日本鬼子,家穷,就整天挎着烧饼篮子沿街叫卖。因常与读报人交往,于是总认为报纸上的东西是神圣的。如今,我当新闻干事,经常把发表的一些与家乡有关的文章寄回家。这时妈就更有了侃资,动不动“我的三儿子如何如何”。可我每次探家,妈却说我的文章“一般化”,并说“若我上学,准能写出好文章。”一次,她悄悄问我:‘咱B不能写妈一篇?”我点点头。后来,我写的《开朗的母亲》发表了,读给她听。没想到妈却板着脸道:“一激化,不深不细,不像我儿子…  相似文献   

20.
难忘母亲     
“您可是又在村口把我张望?您可是又在窗前把我默想?……”每当听到彭丽媛这首《白发亲娘》的歌曲时,我心中便油然而升起对母亲的思念和对母爱的回味。1976年3月6日的黄昏,在我参军即将迈出家门的那一刻,一向性格坚强的母亲哭泣着,用她那双饱经风霜的手,不时地冲掉我的衣角,正正我的军帽,然后,默默地用满含嘱托的目光送儿上路了。参军之后,也许归途无期,也许路途更远,虽不曾许下什么诺言,但我知道我的音讯将夜夜走进母亲的梦乡,我的运行,将会踩疼母亲的思念。我参军后的第二年,患儿心切的母亲第一次来部队看我。一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