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虚实相生与意境的形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意境的形成是诸种艺术因素虚实相生的结果,它是特定的艺术形象(实)和它所表现的艺术情趣,艺术气氛以及由实触发的丰富的艺术联想及幻想形象(虚)的总和。它在老庄、魏晋玄学的基础上不断充实和完善,终成为中国古典艺术美学所遵循的重要准则之一。  相似文献   

2.
意境是我国古典文论独创的一个概念,它是华夏抒情文学审美理想的集中体现。意境是指抒情型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像空间。  相似文献   

3.
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在我国的诗歌中运用广泛。虚与实的关系有眼前之景为实,想象虚构之景为虚、景物为实,情感为虚、形象为实,抽象为虚、有限为实,无限为虚和侧面为实,正面为虚等五种。中学语教师应有效地引导学生真正融入到诗人的心灵世界中去。  相似文献   

4.
本文在系统梳理了中国传统文艺美学中虚实范畴的多重表义的基础上,运用现代文艺学逻辑理路将其系统化分类综合,结合艺术意境的审美特征,从六大方面全面阐述了“艺术意境的虚实相生之美”的具体表现。力求给艺术意境的虚实相生之美这一丰富复杂的审美特征以明确的解析。  相似文献   

5.
6.
【技法阐释】 虚与实是一切文学艺术广为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虚,多指空灵超脱或引人生发联想的笔墨;实,则指真实具体的描绘文字。它们是一对矛盾的辩证统一体,虚并非虚无缥缈,而总是依托于一定的实;实,也不等同于生活中的实,而是艺术再造的实,导向一定的虚。  相似文献   

7.
虚实相生是中国古代美学的一条重要原则。它的产生有着深厚的哲学渊源,道家与《易》的哲学思想不仅影响了学创作取向。更重要的也为阅读审美提供了依据和启迪。对由虚实相生而形成的意境的审美阅读,是在以“神游”为核心统合“澄怀”“目想”“心虑”“妙悟”多种审美心理态势的过程中展开的。这一过程实是由象到道。由有(实)到无(虚)的审美过程。而从哲学角度来看,是由日常生活的当下自在走向审美的终极关切的过程。而生命的自我关切正是阅读活动的本质。  相似文献   

8.
高中语文第四册课文《林黛玉进贾府》选自我国伟大的古典小说《红楼梦》,其行文的虚实相生、相辅相成的艺术匠心,大概可以窥《红楼梦》"全豹"之"一斑"。  相似文献   

9.
中国文艺家从古人哲学中“有”和“无”的辩证统一观得到启发,创造了“虚实相生”法,目的在于突破艺术的物质手段对于丰富复杂的生活的表现的局限。有形;空间,蕴含无限的追求。共产生的机制在于作者和受众对文本的参与意识。  相似文献   

10.
所谓虚实相生,原本是我国传统的绘画技法。中国绘画史上有不少运用这一手法的成功范例。如“竹锁桥边卖酒家”,据说那高明的画家并不是将酒家、人物、酒坛、小溪、竹林等等什么都画出来,而是只画了小桥流水、一丛青翠的竹林、竹梢上斜挂的一幅酒帘。再如“深山藏古寺”,也只有高手画的是一个和尚在山脚的溪边汲水。不难看出,绘画中“虚实相生”实际上是一种含蓄技法、空白艺术。作力求通过有限的“斑”让读去窥视完整的“豹”,从而达到以最小的篇幅表达最丰富的内容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虚实相生是中国占代美学的一个重要法则,也是抒情文学意境美的重要标识。在中国的传统文化艺苑中,古典诗词可以说是最具有虚实相生的意境美的艺术。诗词作家们通过自己巧妙构思、精心创作往往能使自己的作品呈现出“墨气所射,四表无穷,无字处皆其意也”(王夫之《姜斋诗话》)、“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司空网《诗品》)的艺术意境:作家如何才能创造虚实相生的艺术意境呢?对此,清代画家邹一挂论绘画的一段话可谓深得要理:“人言绘雪者:不能绘其清;绘月者,不能绘其明;绘花者,不能绘其馨;绘人者,不能绘其情;此数者虚,不可以形求也.不知实者逼肖,虚者自出,故画北风图则生凉,画云汉图则生热,画水于壁则夜闻水声。谓不能者,固不知蜮也。”(《小山画谱》)在描写变境上表达出虚境,做到寓无于有、以有托无、以形写神、以景传神,同时又以虚境来统摄实境,藏虚于实,这样就能达到神境自现。诗画相通,在.占代众多的诗词作家中.巾帼词人李清照的词是颇富虚实相生的艺术意趣的。其后期名作《声声慢》称得上是这方面的代表:  相似文献   

12.
中国画艺术处理中离不开虚实关系。虚实相生,互变.构成中国画艺术处理的重要手段。中西虚实观在中国画创作中沟通、运用。  相似文献   

13.
虚实相生的艺术辩证法是中国传统写作理论的精华。传统写作理论功底深厚的白先勇在其小说创作中,成功地运用虚实相生的艺术辩证法来处理情景关系,塑造人物,营构情节,创造风格,揭示主题。  相似文献   

14.
中国传统艺术中的虚实相生关系,可以拓开十分广阔的创造空间——从物理空间到审美心理空间,并能提高艺术表现力与丰富艺术审美内涵。究其美学上的本质意向,可归纳为三点:其一,在艺术构思与表现形式上的“以少总多”,此为表层的;其二,在艺术境界的追求上,取向于以有限而蕴无限,此为深层的;其三,在造境上留有虚灵之域,以供接受者参与、体悟,此为外延性的。虚实相生从宇宙观到生命意识,再到传统文化精神,都有着血脉相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掌握虚实结合的辩证法,把虚与实辩证地巧妙地结合起来,从而充分调动欣赏者的想像力,由实入虚、由虚悟实,从而形成一个具有意中之境,"飞动之趣"的艺术空间。  相似文献   

16.
“虚实”说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中国古典诗歌十分讲求“虚”与“实”的妙用 ,追求一种“虚实相生”的审美模式。虚实分写 ,情景互见 ;实象涵虚 ,融情入景 ;虚中有实 ,景藏情中 ,是“虚实相生”的三种常见形式。  相似文献   

17.
“文章憎命达”,用在苏轼身上再恰当不过。公元1082年“乌台诗案”后,被贬到黄州做团练副使的苏轼,泛舟赤壁,于一贬者一悲客一扁舟一荒隅的狭小境地,俯仰古今,浮想联翩,嫁接时空,串缀经纬,写出了旷世美文《赤壁赋》。鉴赏此文,我觉得较之于磅礴的文笔和深邃的哲理,文中虚实结合产生的空间张力美,更令人回味无穷。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典美学偏重于感性形态.但在感性形态中又充满着古典的理想主义。这首先表现在它闪耀着艺术辩证法的光辉。其中大量成双成对的范畴。体现了对立统一的辩证法则,如神与形,虚与实,情与景,情与理,动与静等等。每一件艺术品。每一个艺术形象,都是这一组组矛盾关系的对立统一体。清画家石涛说:“山川万物之具体,有反有正。有侧有偏。有聚有散,有远有近,有内有外,有虚有实,有断有连。有层次,有剥落,有丰致,有缥缈此生活之大端也。”(《苦瓜和尚画语录》)。  相似文献   

19.
吴春来 《阅读与鉴赏》2006,(11):24-25,13
“虚实相生”是中国画的传统技法,也是诗歌重要的表现技巧。 诗歌中的“虚”,指眼前看不见、摸不着而又从字里行间体味出的虚象、虚物、虚景、虚境:诗歌中的“实”,指客观世界中实实在在存在的实象、实物、实景、实境。  相似文献   

20.
"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同样适用于课堂教学.处理好课堂教学中的虚实关系,从根本上讲是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创新能力的必然要求.本文还说明了虚实相生艺术的运用环节,同时指出了应注意的几点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