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06年4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在北京调研时强调,要按照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要求,积极倡导文明办网、文明上网,净化网络环境,抵制不文明行为,形成健康向上的网络文明新风。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云山就大力开展“大兴网络文明之风”活动提出明确要求。互联网业界和广大网民迅速响应,积极开展以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为主要内容的文明办网、文明上网活动,在全国形成了广泛影响。  相似文献   

2.
李兴亮 《新闻界》2004,(5):40-41,39
网络作为一种全新的媒介登上历史舞台,不仅延伸了人们的传播空间,而且改写了人们许多的传播观念。但网络传播带来的问题也不容忽视。信息流通的真实性、传播活动的严肃性、网络传播的理性行为等在一定程度上的缺失无疑是媒介研究者必须关注的问题。本文以近期网上的热点话题“甘德怀北大考博事件”为例,就网络讨论非理性行为的表现作简要的评析。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文献综述、电影内容分析和网络传播、网络行为分析等方法,具体分析了新主流电影对网络爱国群体的影响,探究了影响的成因、结果,提出了新主流电影正确引导网络爱国群体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的途径。  相似文献   

4.
《中国广播》2006,(5):79-80
中国互联网协会4月12日号召全国2600多家会员单位以及其他互联网从业者行动起来,抵制不文明网络行为,大兴网络文明之风。同时号召广大网民自觉抵制网络有害信息和低俗之风,增强网络道德意识。中国互联网协会认为,互联网从业者应以社会主义荣辱观指导互联网信息服务业的发展,从点滴做起,一致行动。从维护国家和全行业整体利益的高度,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道德准则,推动互联网职业道德建设,  相似文献   

5.
八月热帖     
殷秦 《网络传播》2010,(9):78-79
今天,我们在这里举行“文明上网共建和谐”网上征文和知识竞赛活动启动仪式,这是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推进网络文明建设,营造健康有序、文明和谐网络环境的具体举措,也是进一步深化“文明办网、文明上网”活动的具体行动。我们要以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指导,以强烈的责任感和高度的文化自觉,建设网络文明、共建网络和谐,大力推动我国网络文化的繁荣发展。  相似文献   

6.
<正>加强网络文明建设,是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高社会文明程度的必然要求。将宣传、服务、教育等功能结合起来,进一步推动网上网下有机融合,构筑网络文明建设的良性生态,是主流媒体的责任担当。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也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加强网络文明建设的意见》,从加强网络空间思想引领、加强网络空间文化培育、加强网络空间道德建设等方面对网络文明建设提出要求、明确指导方向。随着智能信息技术在社会生产、生活领域的全面渗透,网络文明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它主要指的是伴随着网络信息技术发展、推广、应用而产生的一种新的文明进步形态,包括网络技术文明、网络行为文明、网络信息文明、网络精神文明等。加强网络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7.
2006年10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在第五部分《建设和谐文化,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的第三节中指出:“加强对互联网等的应用和管理,理顺管理体制,倡导文明办网,文明上网,使各类新兴媒体成为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阵地。”正式提出以和谐社会造就和谐网络,用和谐网络推进和谐社会,以求塑造文明的传播环境的新主张。2006年,中央重点新闻网站的作用得到突显,最有代表性的事例是政府网与党网的开通:由新华网承建的中央政府门户网站于1月1日正式开通,7月1日,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栏目新版推出,在规模上实际已成为相对独立的“党网”。而在5月公布的《全国报业出版业“十一五”发展纲要》中,中央亦明确提出了“数字报业”的发展战略。本文主要从传播主力、传播态势两个方面进行阐述,力图为您展现一幅2006年中国网络传播和网络媒体状况图景。  相似文献   

8.
邬江 《网络传播》2007,(7):30-32
“网络监管最有效的方式是法治,法治作为文明社会最公正最有效的治国方式,当然也是建设网络文化,发展网络文明的有效途径。”[编者按]  相似文献   

9.
金妍 《新闻实践》2011,(8):51-51
提升公民文明素质、推进社会文明是媒体的应尽之责,对不文明现象进行曝光是发挥媒体监督作用、强化文明行为他律的有效方式。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也存在着“不文明曝光”现象,如横跨栏杆者的照片被刊上报端,蛮横撒泼者的形象在屏幕上活灵活现,等等。  相似文献   

10.
作为政府网站就必须认真领会胡锦涛总书记关于网络建设和管理的“四个有利于”讲话精神,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指导,始终以时代主旋律占领这一重要阵地,使其更好地为传播先进文化服务,努力争当传播网络文明的表率。  相似文献   

11.
网络文化安全与支撑技术对策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日益普及,构筑网络文化安全成为一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何谓网络文化安全,概况起来是意识形态安全、民族文化安全、文化价值观安全、文化行为方式安全以及网络信息机密安全。网络文化安全即在“互联网海量数据”、“传播程序和规则自由化”、“网络成员身份数字化”为特征的环境下,“保护文化和资源的安全,维护信息时代的社会秩序”。而实现这一目标的前提是知晓网络舆情——网络社会的民众合议,  相似文献   

12.
论网络文化对青少年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一种新的传播媒介,网络也是一把“双刃剑”。网络作为信息的载体,网络文化就像一条大河,裹挟着珍珠和泥沙翻腾而下,它虽会给人类的社会生产力带来巨大的飞跃,但在传播文明的同时也有精神糟粕垃圾;它既会开启民智又不免会制造蒙昧盲目。就其与青少年成长之间的关系而言,它必将对青少年的影响越来越大。  相似文献   

13.
范慧敏  秦鹏鹏 《新闻知识》2013,(1):97-98,110
微博的出现给快节奏生活下的大众带来了很多便利,符合人们对快餐文化的需求。但同时在微博平台上也出现了越来越多社会名人之间的相互谩骂、侮辱等不文明行为,同时还有很多粉丝参与其中。近期一些知识分子在微博上因为学术争论而相互言语掐架,最终升级为"微博约架"。理性的学术争论最后要通过拳头来解决,让我们看到网络文明的渐行渐远,网络戾气的愈演愈烈。我们应该多考虑一下"微博约架"带来的负面效应,共同采取措施来营造文明网络环境。  相似文献   

14.
网络实名自提出就引来颇多争议,它是指网民采用真实姓名注册认证,再用笔名或真实姓名在网上发表言论、参与网络活动。从2002年李希光的“中国人大应该禁止任何人网上匿名”,到2005年“中国是否需要实名制”大讨论。从网络管理者和文明网络构建的角度看,实名制能有效限制网络虚假有害信息的肆意传播,最大限度提升网络道德水平,减少利用互联网进行违法犯罪行为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5.
要闻     
《网络传播》2005,(10):6-9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蔡武视察荆楚网,《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出台,五部委彻查网络非法下载,网络十大不文明行为评选,《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明年出台。  相似文献   

16.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主任尼葛洛庞帝曾指出:“在网络上,每个人都可以是一个没有执照的电视台。”与大众媒体相比,网络传播使用户更容易成为网上信息发布,人们自发地确定自己要做什么,怎么做,是否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等。网络行为的各责任主体,如站点、论坛主持人、网络社团、政府网络管理机构等的行为自由度与其所应当担负的社会责任不协调,而电子公告版、个人和团体主页、电子函件等多功能的网络应用已经使网络新闻工作的职业道德面临着更严峻的考验。  相似文献   

17.
十几年来,互联网技术突飞猛进,规范管理却发展缓慢.虽然全球都意识到对于网络传播应该促进发展与进行管理并重,但对网络的监管并非易事.互联网的自由、开放、互动和低成本为网上“噪音”传播打开了技术上的“方便之门”,网络传播可以突破地域、时间、信息量等界限的特点无疑为网络传播的控制增加了难度,虚拟等特性更是加大了控制的时间和成本.国家可以通过制定法律、法规和政策,有效控制传统媒体为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和广大人民的利益服务,但这种有形的控制手段对网络而言很难奏效.因为网络信息每时每刻都处于大规模的更新流动,每天又会有大量的新网站出现,国家根本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面监控.同时,由于网络自身的特点,国家要实施审批登记或经济控制的方法也不具有现实性.  相似文献   

18.
“赛博文化”与人类的孤独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网络文化是“器用”与“道统”的结合,传播手段一定会“内置”为文化要素;网络文化所建立起来的虚拟世界使人类距离“物本”越来越远,因此产生了两种“主体间性”感性孤独将带来感受能力的蜕化,破坏主体的完整存在,影响人的自然质量;网络也会影响人的社会质量,信息崇拜破坏有意义的相对封闭状态,使人类文化失去理性孤独,“速度”将高于“深度”,成为社会智慧主流,包装的文化快餐将更进一步地排挤精致的文化大餐。“文化轴心时代”的学术大师与艺术大师在未来社会很难产生。  相似文献   

19.
彭兰 《军事记者》2011,(5):61-61
彭兰在2011年第2期《网络传播》刊文认为,要认识网络文化,需要将它放在不同层面加以考察。这包括网络文化行为,网民在网络中的行为方式与活动,大多具有文化的意味,它们就是网络文化的基本层面.是网络文化的其他层面形成的基础。  相似文献   

20.
甄言 《新闻世界》2008,(10):108-108
西方文化和其他文化一样,是世界上众多文化资源当中的一种。西方文化对普世性文化的贡献只是构成普世性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不能替代普世性文化的全部。某些西方学者坚持“西方中心论”,把西方文明完全等同于普世价值.把非西方文明看作是特殊价值,如亨廷顿所说的“普世文明的概念是西方文明的独特产物”,“西方消费模式和大众文化在全世界的传播正在创造一个普世文明”。这就过分夸大了西方文明中的普世价值,把其中的特殊价值也普世化了。在现实中的突出表现就是,一些国家自认为是人权、自由、民主等普世价值的发明者、垄断者和输出者。他们成了普世价值的唯一认定者。这种西方文明中心论、西方价值绝对普世化的理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