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问题在儿童社会化过程中,随着生活范围的逐渐扩大,人际交往日益频繁,与同辈群体交往也越来越多,到小学高年级,同龄人的影响更加明显。同辈群体往往可以满足儿童个人的社会需要,它常常是儿童的主要参照群体,是儿童社会化的一个重要因素,直接影响着儿童的自我意识和个性发展。同辈群体对儿童的评价,是儿童自我评价的“一面镜子”,为自我评价提供基础。同辈群体的评价对儿童自我意识、个性发展的影响是通过儿童自己的主观认知起作用的。有人认为在研  相似文献   

2.
儿童同伴群体是建立在感情基 础之上的,在相互交往过程中自发建立起来的非正式群体。不同类型群体对儿童自我概念的形成、社会化的发展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重视和研究儿童同伴群体,意义重大。儿童同伴群体的发展经历了由“前同伴群体”到“同伴群体”的过程。入学之初,儿童严重缺乏社交技能,交往本着就近的原则,冲突频繁,合作意识薄弱,同伴关系很不稳定,尚未形成群体,两个人还能交往,三个人在一起时,交往合作就会发生困难,属于“前同伴群体时期”。但在这种初步交往的过程中,儿童的合作意识、交往技能开始发展。在共同的学习…  相似文献   

3.
青少年社会化是社会学领域一个较为重要的研究课题,青少年同辈群体的研究是研究青少年社会化的一个重要视角.本文从同辈群体的角度入手,探讨了同辈群体在青少年社会化过程中的消极作用,并对学校教育避免和减少同辈群体的消极作用提出了合理建议.  相似文献   

4.
在儿童社会化的过程中,随着交往圈逐渐扩大,儿童对外关系的焦点也由亲子关系逐渐向同伴关系转移。我们发现,一些幼儿进入幼儿园后,如何处理同伴关系成了他们面临的棘手问题。他们在同伴交往中常常遭到其他儿童的拒绝,或者被其他儿童所忽视,交不到朋友,心理学上把这类儿童统称为不受欢迎的儿童。研究发现,经常遭到同伴拒绝的儿童或被同伴忽视的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这样那样的精神和社会问题,如果任其发展,有些问题甚至会演变为成年后的犯罪诱因。因此,同伴关系不良是儿童在成长和发展中的一个危险因素。具体说来:①不受欢迎(特别是遭…  相似文献   

5.
幼儿同伴关系发展特点与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同伴关系既是儿童社会化的内容,也是儿童社会化的重要途径.幼儿期是同伴关系开始发展的时期,此时期儿童同伴关系的发展对儿童日后社会性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本研究采用同伴提名法对93名小中大班幼儿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随着年龄增长,幼儿同伴关系的选择性逐渐增强,(2)幼儿期存在明显的同性别交往倾向,(3)随着年龄增长,幼儿的评价标准逐渐统一,由主观盲目向客观标准转变.因此,教师要注重幼儿同伴关系的培养,帮助幼儿发展社会交往技能.要注意帮助幼儿学习:(1)与其他小伙伴主动接触,(2)维持积极的关系,(3)合理解决冲突.  相似文献   

6.
儿童政治心理社会化理论及研究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儿童的政治心理社会化是个体发展过程中基本的经验习得。国外自 2 0世纪中叶 ,这方面的研究逐渐受到心理学家的重视。目前关于儿童政治心理社会化的基本理论观点大部分来自发展心理学主要理论流派 ,主要理论有 :斯金纳的行为主义理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伊斯顿和丹尼斯的政治体系持续性理论、哈里斯的群体社会化理论 ,尤尼斯的道德实践理论等。最近几十年中 ,研究者们的研究重点集中在家庭、同伴群体、年龄、学校、大众传媒等因素对儿童政治心理社会化的影响上。  相似文献   

7.
同辈群体是影响青少年消费社会化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纵观前人文献,自20世纪70年代起,学者们从各个角度对消费者社会化进行研究,大部分着重点在同辈群体对青少年的价值观的研究,但具体细化研究同辈群体和青少年消费行为关系的甚少.本文查阅众多文献尝试浅析同辈群体对青少年消费行为的影响成因.  相似文献   

8.
马瑜  张智 《文教资料》2010,(19):84-86
群体社会化理论认为父母对儿童的人格发展没有长期的影响,同伴群体才是影响儿童人格发展的主要因素。该理论基于西方文化背景提出,西方文化认为家庭不是一个群体,但在我国的文化背景下,家庭被认为是一个群体。因此,国内学者在对群体社会化理论进行研究和应用时,应考虑我国的文化背景,同时重视家庭和同伴群体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在父母缺位,家庭教育功能弱化,学校功能补位不足的情况下,留守儿童同辈群体社会化功能上升,对留守儿童社会化会产生极为重大的影响。作者探寻了留守儿童同辈群体的特点及其对留守儿童社会化的消极影响,在此基础上,为留守儿童正常社会化提出了几点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10.
网络中虚拟同辈群体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华 《教书育人》2008,(3):46-47
同辈群体是教育社会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在促进人的社会化和个性化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传统关于同辈群体的论述都是将其看作是处于同一个现实空间中的群体,随着电脑的普及和互联网资源的丰富,网络中虚拟同辈群体正在成为一种不容忽视的同辈群体形式,并且越来越多的学者已经开始探讨虚拟同辈群体的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11.
同辈群体是教育社会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在促进人的社会化和个性化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传统关于同辈群体的论述都是将其看作是处于同一个现实空间中的群体,随着电脑的普及和互联网资源的丰富,网络中虚拟同辈群体正在成为一种不容忽视的同辈群体形式,并且越来越多的学者已经开始探讨虚拟同辈群体的相关问题。本文中论述的虚拟同辈群体年龄跨度主要指青少年。  相似文献   

12.
美国印第安那州普渡大学的儿童心理发展专家雷特通过研究,提醒父母关心孩子的“同辈群体”关系。雷特指出,在儿童发展的早期阶段,从同辈群体发生的问题中,可预测儿童日后在人群中适应情形。他同时提醒父母在家庭中注意孩子的两种行为倾向: ①孩子在儿童的同辈群体中,是否经常表现得畏缩或被群体忽视?  相似文献   

13.
儿童在社会化过程中遵循着两条路线:一是与父母亲的互动关系,即亲子关系;二是与年龄相仿的儿童之间的交往关系,即同伴关系。在儿童出生后的最初几年里,主要的生活空间是家庭,亲子关系是儿童社会化的基本动因。但是,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和认知能力的提高,其活动范围逐渐扩展到家庭以外,同伴关系逐渐成为儿童交往的主要方面;特别是由于母亲外出供职,儿童较早开始把  相似文献   

14.
良好的同伴交往是儿童社会化发展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福利院儿童是我国儿童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大都有遭遗弃或失去亲人的痛苦经历,再加上特殊的福利院养育环境使其无法拥有普通家庭的正常情感体验,很多儿童在与同伴交流过程中表现出孤僻、偏执、攻击行为较多等不良交往习惯,严重影响了同伴关系的质量,对其正常的社会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同伴关系主要是指同龄儿童之间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人际关系。人们往往比较重视亲子关系对儿童的早期影响而忽视同伴关系对心理发展的价值,事实上,儿童的同伴关系是其社会化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它是与亲子关系相互平行的、不可替代的儿童人际关系,具有重要的心理价值。这种新型的人际关系为儿童的社会化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广阔的舞台。  相似文献   

16.
同辈群体是大学生中广泛存在的一种非正式群体,是大学生日常生活的主要活动场所,是大学生社会化的必要途径。同辈群体成员相互影响的机制决定了它成为进行思政工作的新平台。加强对大学生同辈群体成因、运行机制的研究,发挥其正面效应,在尊重和理解的基础上通过培养群体核心人物、提高成员交往素质等化解其负面影响,这将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打开更广阔的空间。  相似文献   

17.
同辈群体又称同龄群体或伙伴群体。它是由地位相近,年龄、兴趣、爱好、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大体相同的人组成的一种非正式群体。小学生同辈群体是指小学生在日常交往和互动过程中自发形成的友伴群体,它对学生成长的影响是很大的。学校是学生同辈群体交往的最重要的场所,可以说这是孩子真正相对独立的社会化交往的开始。群体的成员年龄大致相仿,群体是自发形成的,对好友相似的品质期待是构成同辈群体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儿童发展研究中的群体社会化之争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群体社会化理论认为,社会化具有情境特异性;家庭外的社会化不发生在两两成对的关系中,而发生在儿童、青少年的同伴群体关系中;化的传递和由环境而引起的人格变化都是群体作用的结果。本对群体社会化理论引起的争论进行了综述,并简要评论了该理论。  相似文献   

19.
交往是人与人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活动,是个体发展自身的方式。儿童在与他人相互交往的过程中,逐渐掌握社会技能和杜会道德准则。只有在此基础上,儿童的心理水平及社会交往能力才能不断得到发展和提高,才能逐渐学会在平等的基础上协调好各种关系,最终成为社会的人。 同伴是由地位相近,年龄、兴趣、爱好、价值观及行为方式等方面大体相同的人组成的群体,它以独特的、重要的方式帮助儿童塑造个性,约束社会行为,形成社会价值观和态度,是儿童社会化不可缺少的动因。研究表明;同伴关系有利于儿童社会价值的获得、社会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20.
同辈群体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社会因素之一,它对大学生成长发展的影响不亚于家庭、学校和社会,研究同辈群体环境中显在和潜在的作用有助于分析大学生违法犯罪的原因,并做出相应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