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研究使用“2010连氏中国城市公共服务质量调查”中有关公共教育服务质量满意度的数据,通过HLM模型分析了个人与城市两个层面的变量是否、如何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了公众对所在城市公共教育服务质量的满意程度.统计分析发现,城市层面的变量人口规模、人均GDP与人均财政支出都能显著地影响城市公众对于教育服务的满意度,而且这三个变量对于满意度在城市之间的差异具有较高的解释能力;个人层面的变量如性别、家庭收入以及居住时间等对于因变量也有显著的影响力,但它们对于城市内公众满意度之差异的解释能力不强.  相似文献   

2.
为了更好地了解城市流动人口的社会公平感和心理和谐现状,探讨社会公平感与心理和谐之间的关系,本研究采用蒋庆刚编制的"社会公平感问卷"和许慧、贾黎斋等人编制的"心理和谐问卷"对江苏省常州市1000名城市流动人口进行调查分析,其中有效问卷为646份,有效回收率为64.6%。结果表明:1.城市流动人口的社会公平感和心理和谐感都较高,高于其中位数;2.城市流动人口的社会公平感,在年龄和受教育程度上表现出显著差异,在婚姻状况、工作年限和来到城市的时间部分维度表现有显著差异,在薪酬和城市居住地则表现为无差异;3.城市流动人口的心理和谐感,在受教育程度上表现出显著差异,在年龄、婚姻状况、工作年限、来到城市的时间、薪酬和城市居住部分维度表现有显著差异;4.城市流动人口的社会公平感和心理和谐存在显著的正相关;5.社会公平感对心理和谐具有正向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3.
《当代教育论坛》2004,(12):19-24
流动人口子女是现实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长期以来,无论是他们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还是社会教育都存在不少问题,需要社会给予特别关注。随着流动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多,流动人口子女的健康成长问题已经关系到我国人口整体素质的提高。本课题进行实地分层次的调查研究:一为对流动人口家长的调研,二为对流动人口子女本身的调研,三为对部分相关教育部门的调研。课题设部分调查问卷,进行量化分析;同时,采用典型调查与座谈会等多种形式,开展调研活动。本课题从经济学、社会学、人口学、教育学、文化学、环境学等多个学科的角度,对流动人口子女作了全…  相似文献   

4.
正1980年代末以来,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入城市,成为流动人口。而由此产生的流动儿童教育问题已成为中国社会转型期一个独特的社会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涉及三个不同层面:一是宏观层面,包括流动人口子女失学问题,这是有没有平等教育机会的问题,涉及九年制义务教育权利的实现问题;二是中观层面,包括流动人口子女就读过程中的借读费和就读民工子弟学校的问题,涉及教育机会如何实现等;三是微观层面,包括流动人口子女在学校中产生的学籍管理、与当地儿童少年的融合等问题。  相似文献   

5.
精准识别人力资本对流动人口职业发展的影响,对于实现劳动力生产要素有效配置、城乡包容性融合发展及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基于2014—2018年共3期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实证考察人力资本、城市社会包容度与流动人口职业发展的关系,并对不同单位体制和流动范围进行异质性分析,其结果发现:内在的人力资本对流动人口职业发展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且其正向影响主要集中在职业前景上;外在的城市社会包容度可以有效提高流动人口职业发展水平,并会强化人力资本对流动人口职业发展的促进效应,且个体层面社会包容度对职业发展的正向调节作用更明显。进一步研究还发现,私营和外资企业、农村—城市上行流动人口的人力资本对其职业发展的正向影响更大。上述结论对维系社会公平、构建包容性和谐社会、实现共同富裕和促进区域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实证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本文在"2012新加坡连氏中国城市公共服务质量调查"的基础上,对我国城市基础教育公众满意度现状进行了评析,发现34个中心城市的基础教育公众满意度存在较大差异。通过构建HLM(分层线性模型),从城市层面的因素(含人均GDP、常住人口、人均基础教育财政支出、基础教育财政支出水平等)、受访市民的个人因素(含年龄段、性别、职业、学历、收入等)等两个层面解释影响34个城市基础教育公众满意度差异的因素,发现受访市民的性别、户籍、学历、职业、收入等变量显著影响公众对基础教育的满意程度(P<0.05),能较充分地解释基础教育满意度在城市之间的差异,而城市层面的因素对满意度在城市间差异的解释能力不强。为了促进基础教育均等化、促进教育公平、减轻学生负担,本文还提出了可操作性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大学生休闲满意度与主观幸福感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观幸福感"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本研究运用问卷调查法,探讨大学生休闲满意度和主观幸福感二者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大学生休闲满意度中的"教育层面""松弛层面"、"社交层面"、"心理层面"与"主观幸福感"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8.
通过调查流动人口的身份认同及其与市民化的关系,了解目前流动人口的身份认同现状,以及社会融入过程中的心理特点。采用问卷调查法进行研究。在常州随机抽取239名流动人口进行调查。采用"流动人口身份认同及其影响因素"问卷,数据分析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描述性统计、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等。结论:(1)流动人口对不同身份类型的认同存在着差异;(2)不同年龄、来城市时间、文化程度、收入水平、职业类别、户口所在地对流动人口身份认同的程度存在显著影响;(3)流动人口市民化状况与身份认同程度存在显著相关;(4)市民化关系网络、市民化体验对流动人口的身份认同程度有显著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9.
在实地调查基础上对我国城市流动人口子女的社会认知进行系统研究,深入了解城市流动儿童对家乡习俗和父母生活方式的认知、对城市生活的认同、对城市人口的态度、对就读学校的评价和自我社会地位认知等方面的状况。调查结果表明,城市流动人口子女感受到自己的边缘地位,受歧视和被不平等对待是他们对城市产生消极、抵触心理的主要原因,而教育的不平等更加深了他们的被歧视感。根据这一研究结果,提出要从改善流动人口子女弱势的教育地位入手,引导流动儿童消除对城市、对社会的消极看法,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城市生活。  相似文献   

10.
推进教育公平成为我国当前义务教育发展的重要任务。随着我国流动人口规模的扩大和流动的加速,农村流动人口随迁子女在城市中的教育问题成为城市发展中的一个重要伴生性问题。农村流动人口随迁子女教育问题的实质是教育公平问题,主要是由于二元户籍制度等原因造成的。为此,以教育公平理念的树立为出发点,探索通过加强教育法制建设、建立多元化的经费保障机制和完善社会帮扶体系等措施促进相关问题的解决。  相似文献   

11.
城市流动人口占有较重的比例,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城市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问题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重点。由于对流动人口子女的认识存在一定的不足,难以真正地理解流动人口子女的概念,这就无法从根本上关心城市流动人口子女的相关问题。因此着重阐述了城市流动人口子女的成因,分析了城市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问题。  相似文献   

12.
高等工程教育课程回应社会诉求是提高工程师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社会对工程教育课程改革的诉求是通过利益相关者代言的。本研究对20位中外工程教育利益相关者进行访谈调查。研究结果解释了利益相关者对课程的评价与期望,揭示了社会对工程教育课程改革的诉求点。从工程观、人才观和课程观三个层面讨论研究结果,并针对我国正在实施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课程改革,提出更新课程理念、重建课程目标和优化课程结构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推动流动人口市民化是新型城镇化的核心任务。理论上,市民化的核心是“化”,包含空间、职业、社会身份和个人认同等维度的转换,最终在身份、地位、价值观念、社会权利、行为模式以及生产生活方式等方面融入城市。宏观影响因素是市民化的外在推动力量,主要涉及制度和城市社会经济环境;微观影响因素是内生性动力,与个人意愿和能力密切相关。推动流动人口市民化需要在户籍、住房和财税制度方面进行制度创新。未来研究需要更多关注流动人口的动态特征,将“需求方”(流动人口)和“供给方”(城市)纳入同一分析框架中研究其结构性错配问题,关注不同特征群体的流动人口的意愿和不同类型城市的匹配度,将有助于制定差异化的治理策略。  相似文献   

14.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流动人口政策经历了逐步放开农民进城、要求公平对待流动人口、全面推进市民化三个阶段。由于城乡二元分割,"乡-城流动人口"和"城-城流动人口"在融入城市社会的时候面临巨大的阻力。流动人口在城市是留下、离开还是等待,不仅受流动人口自身特征的影响,而且也受流入地政府主体、市场主体以及当地民众社会包容度的影响。具体而言,户籍制度、收入水平、婚姻状况、在城市的居留时间、社会生活习惯与行为模式都会成为影响流动人口居留的关键因素。流动人口城市化治理的进程要经过户籍的城市化、身份的城市化和文化理念的城市化。为此,在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中,政府、市场、社会以及公众等多元治理主体应同向发力,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大力提升流动人口的职业技能和收入水平;重视发挥社会组织的纽带作用;持续增强公众参与和社会互动,以促进流动人口的城市融入。  相似文献   

15.
为探析父母受教育程度与大学生学业表现的关系,以及教育卷入在其间的中介作用,运用父母期待量表、父母参与量表和核心能力量表对某“985”大学1 961名本科生进行调查研究。结果发现:城市学生与独生子女的父母受教育程度更高,教育卷入程度更深,学业表现更佳;父母受教育程度直接预测大学生学业表现,并通过教育卷入间接预测大学生学业表现,教育卷入中父母参与的中介效应比父母期待更强;父母教育卷入水平有待提高。基于分析与讨论,从父母层面、学校层面和政府层面分别提出对策与建议,父母应转变教育理念,提升教育能力;学校应推动家校协同,形成教育合力;政府应深化教育改革,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16.
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从学前到高中阶段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是"十四五"期间基础教育各项工作的重点.北京市中心城区、城市发展新区、生态涵养区的基础教育,在教育机会、条件、公平、质量、满意度五个维度上呈现明显的区域特征和差异,亟待加快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政府应确保教育优先发展,增加教育机会、保障教育条件、促进教育公平;落实学校自主办学,提升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推动社会多元参与,落实公众对教育的参与、监督和评价权,提高教育满意度.形成一个政府宏观调控、学校自主办学、社会积极参与的现代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17.
流动人口群体作为城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的生活、工作状况一直是学者关注的热点。从社会参与的角度描述作为流动人口主体的农民工在城市生活的现状,着重从社会资本的范畴透析影响他们社会参与的相关因素,并在此基础上简要提出建议以期改善流动人口境遇,促进社会参与,帮助他们融入新居地的生活。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流人城市.由此而产生的流动人口子女义务教育问题已成为我国社会转型期的一个独特的社会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保证流动人口子女公平接受义务教育,既有助于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落实和质量的提高,也有助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范先佐教授主持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地重大项目"农村人口流动背景下义务教育体制改革研究——中部地区农村‘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义务教育实证调查与对策研究"课题,从2005年起,经过4年多的时间,对我国中部地区部分县市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  相似文献   

19.
进城务工的流动人口随迁子女在流入地的义务教育一直是各界关心的焦点问题。而这些流动人口子女中,有一小部分能就读于当地公办学校,其余则只能就读流入地的民工子弟学校。为了解就读不同性质学校的流动人口子女义务教育现状,对苏州市公办学校和民工子弟学校的流动人口子女学生、家长及他们的任教教师实施调查,并对两类学校的调查数据进行T检验。结果表明,就读不同性质学校的流动人口子女在"家长资本""社会资本""经济资本""心理资本"及"社会适应性"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进而引发不同性质学校教师对其所教授的流动人口子女的情感态度差异。最后,研究得出流动人口子女要获得流入地较优的"教育资本",当地政府要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其关键要提升流动人口子女家长的"社会资本"和"经济资本"。  相似文献   

20.
三、问题与建议   (一 )问题通过对流动人口及其子女教育状况的调查 ,我们认为流动人口的教育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1 )如何保证流动儿童的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2 )如何针对流动成人提供有效、现实的继续教育体系支持。在以往的研究中 ,人们往往关注的是前者 ,而对于后者的研究较少。实际上 ,我们认为两者在深层上反映的都是一个“教育边缘化”的问题 ,从调查结论出发 ,我们也发现两者是互动的。教育研究者以及政策制定者更应该将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 ,从流动人口社区教育机制的建立入手才能构建一个合理的、有效的、灵活运作的针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