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现实的悲剧性促使悲剧意识的产生。从主体的角度说,悲剧意识是对现实悲剧性的认识,是对现实悲剧性的一种清醒的把握。每个人的潜意识中都隐藏着这种悲剧意识,一个主体意识充分自觉的人很容易在文学艺术中感应到它。鲁迅小说深沉的悲剧意识使之超越了现实层面的意义而在更为广阔的时空意义上带给我们无尽的启迪。那么,教师应该如何引导学生把握和认识小说悲剧意识的思想内涵便成为阅读教学中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2.
受晚清以降“国民性”问题探讨思潮的影响,鲁迅在其小说中以文学的形象展开了对中国国民性问题的“想象”,并企图通过改造国民性来达成他的启蒙主义的目的。可是“国民性”之所以会成为“问题”,一方面缘于晚清以来中国仁人志士急于探寻百多年来落后挨打所造成的“原因”,另一方面缘于西方传教士出于征服东方的目的而有意设置的一种话语“圈套”。以本质主义的视角解读鲁迅小说的国民性问题,我们就会得出这样的结论:中国近代以来的落后挨打,说明中国的文化出了问题了;刘禾以后殖民主义视角解读鲁迅小说中的国民性问题,则认为“国民性”本身就是一个被虚拟出来的伪命题,鲁迅小说中的国民性想象具有明显的时代局限性。  相似文献   

3.
鲁迅倡导用新文化运动的时代精神,用"民主与科学"的思想教育民众,提高民众的觉悟。鲁迅的鞭笞国民性的小说,色调灰暗,格调低沉,冷眼看世界,流露末日情绪,他的取材特点,"取自病态社会,揭出病痛,引起疗救的注意"。本文就鲁迅小说中的"国民性问题"做了相关探讨。  相似文献   

4.
鲁迅倡导用新文化运动的时代精神,用"民主与科学"的思想教育民众,提高民众的觉悟.鲁迅的鞭笞国民性的小说,色调灰暗,格调低沉,冷眼看世界,流露末日情绪,他的取材特点,"取自病态社会,揭出病痛,引起疗救的注意".本文就鲁迅小说中的"国民性问题"做了相关探讨.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文化的角度对中学教材中若干鲁迅小说进行了解读.  相似文献   

6.
鲁迅小说,是一个具有相对独立性的文学系统;也是中师语文教学的难点之一。由于多年来左的积弊,在鲁迅小说的解读上存在着极大的误区:那就是过分强调其政治思想意义导致的本文意义解读结果的一元论,这给中师语文教学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严重地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同时,由于近年来西方各种现代主义文艺批评理论、思潮(如接受美学、解构主义等)对中师语文教学的深刻影响,不少语文教师不加扬弃地引入教学,一种无限衍义的反向极端在教学中呈萌芽态势渐渐弥散开来。本文从文学接受理论出发,提出对鲁迅小学本文意义的解读应持有多元的开放意识;同时,又以"文本互涉"理论为观照,反对本文意义解读中无限衍义的极端观点。  相似文献   

7.
鲁迅作为中国现代学的奠基人,他的创作精神和作品的影响,不仅及于现代学,而且及于当代学,具体体现在“国民性改造”主题在当代学中的延伸、鲁迅乡土学对当代乡土学的影响、鲁迅描述人生时独特的平民视角对当代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鲁迅的文艺观有一个在实践中发展形成的过程。其发展成熟的文艺本体观,不仅从多方面揭示了文艺的本质、特征和特殊功用,而且体现了一种完整、切实、深刻的特点,具有科学的辩证精神。鲁迅的文艺本体观,不仅对其创作实践发挥了巨大的指导作用,也是鲁迅留给我国文艺事业一份宝贵的遗产,特别值得我们珍视和研究。  相似文献   

9.
莫莉 《文教资料》2010,(7):11-12
“死亡”在文学中历来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甚至可以说是文学创作中众多作家始终坚持的一个母题,鲁迅就是其中的一个代表。在很多小说中,他以其独特的生命体验通过对作品中人物的塑造及其不幸的遭遇来阐释他对“死亡”的理解,透露出强烈的死亡意识。而这种死亡意识有着深刻的内涵。那就是对文化之死的痛斥。对生命之生的唤醒。  相似文献   

10.
随缘读鲁迅     
许艺 《中文自修》2009,(12):27-27
小学没念几年,我记住了一个叫鲁迅的人,因为他把一个“早”字刻在桌角,“从此后,他时时早,事事早,毫不松懈地奋斗了一生”。于是我也“迟到”了一次,并按计划在桌角刻了一个“早”字,因损害公物受到了批评。于是这个人成了我的“偶像”,因为他刻字不仅不会被批评而且还被写进书里。几年后我知道了他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  相似文献   

11.
孙胜新 《语文天地》2013,(12):24-25
新课改要求语文教师不能囿于传统保守的文本解读思维和习惯,而要为学生的成长发展铺路。在鲁迅小说解读中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并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将知识与能力、  相似文献   

12.
中国传统化既是几千年中华民族思想化的历史积淀,也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动力源泉,以鲁迅为代表的一代现代知识分子都不可避免地在个人心态中折射着传统化的光辉,传统化赋予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感敦促鲁迅举起启蒙的大旗,对传统化在社会心理的历史积淀和它所造成的精神创伤,即对国民性弱点进行了反省与批判。沈从与鲁迅小说创伤中传统化的所指就有很大不同,传统化对沈从的影响更多地表现为世俗民风的浸染与湘土人情的渗透,他在小说中构建的是一个感性自足的世界。  相似文献   

13.
精神分析是奥地利心理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创立的学说。最初是一种治疗精神病的方法,以后形成理论,成为现代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学派,并广泛影响到哲学、文学艺术和文学批评理论等各个领域。精神分析学批评是指运用精神分析理论来解析创作的原动力、文艺的功用等重大问题的批评流派。^[1]  相似文献   

14.
色彩的运用本是绘画的基本手段之一,高明的文学家却往往把它用于自己的创作中,以更好地描摹风景、刻画人物、表情达意。鲁迅即是个中高手,他的小说中色彩的运用有着鲜明的个性特色和杰出的表现技巧。[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李佩甫的《羊的门》以呼家堡前后四十年的发展为线索,在其戏剧化的情节中,完成了几个重要人物形象的塑造,全面深刻揭示了人物的种种精神病相,彰显其批判国民性的激情,并尖锐地提出了社会现代化过程中人的现代化问题。正是在这些方面,《羊的门》传承了鲁迅小说的精神。  相似文献   

16.
孙昌松 《现代语文》2006,(10):55-56
英国诗人艾略特在1922年创作了长诗《荒原》,通过人类失去自然生殖力来表现西方社会的腐朽、荒凉与死气沉沉,反映了西方整整一代人的幻灭与绝望。荒原是一种象征,象征着人类心灵的枯竭,表现人们对世界的深刻绝望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意识。鲁迅虽然没有生活在“一战”后的西方社会,但作为一位化巨人和思想家,他通过对人类悲剧命运的观照,特别是对危机四伏、凄凉惨败的荒原般的中国社会的透视,鲁迅用自己的精神痛苦铸造出中国的荒原意象——铁屋子。  相似文献   

17.
鲁迅的小说以其“表现的深刻和格式的特别”而驰誉文坛,其格式之特别,不仅表现为白话文的创新,也包括对文言文在内的传统语言文字学的继承,本文以若干鲁迅经典小说为语料选取对象,从文字和训诂角度抉发传统语言文字之学如何“编码”入鲁迅的小说创作,读者、受众如果了解到其中的原理和作用机制,将有助于“解码”鲁迅的创作意图,从而有助于小说的文本解读和语文教学。  相似文献   

18.
"针贬民族性的国手"的鲁迅,毕生都孜孜不倦于"国民性"的研究和批判,不断地通过自己的创作,把"国民性"批判这一主题持续深化,并对后起的现代乡土文学作家的创作产生了广泛影响。作为全面继承鲁迅"国民性"批判思想的作家张天翼,又以其独到的批评视角,通过一系列乡土小说的创作,持续丰富和完善了"国民性"批判这一主题的内涵。  相似文献   

19.
中学语文教学中对作品,特别是鲁迅小说的解读现在还存在误区,即过分强调政治思想意义导致了文本意义解读结果的一元论,这严重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发展。相应地,中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另一种弊端是无限衍义。文章对这两种弊病作了分析,提出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正确途径。  相似文献   

20.
杰克·伦敦的小说中,不仅写出了女性的勇敢,还写出了女性的纯洁与高尚,同时在其小说中还表现出了资产阶级女性的丑恶嘴脸。基于此,对杰克·伦敦笔下的女性主义思想进行讨论,分析作者对女性主义思想的理解与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