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基层电视台,不少播音员还保留着慢条斯理、说教式的新闻播报习惯。虽然“播报”在今天仍是新闻播音的主流形态,但当播报与缺乏生气划上等号的时候,它就不是完美的创作。要解决这个问题,可以在播音速度上做些尝试。“快”可以说是当今新闻播音的一大特点。它表现为“干净利落、不拖泥带水、不拖腔甩调”。  相似文献   

2.
在播音创作上过去只提“播音”,而现在“说新闻”、“说广告”的提法都有了。近年采,播音界的学术交流以及业务期刊上,“说新闻”一词也有使用。关于什么是“播”,什么是“说”,以及“说”和“播”的关系,是人们探讨颇多的话题之一。笔者常年在一线从事新闻播音,对此有些感受和思考,在此便结合播音理论,谈谈“说新闻”这一问题。“说新闻”,就是遵循播音创作规律,在把握稿件内容的前提下,运用播音表达技巧,流畅自如地把新闻事实“说”出来,把有稿新闻播得像无稿一样轻松自如、自然、平易。这种“说新闻”的观点是积极的、正确…  相似文献   

3.
在工作中.常见有的同志.特别是刚步入播音工作岗位的同志,在播音中感情单一、内容苍白,不能打动和感染受众,只是在机械的“念稿”。这是播音员在从备稿到播音这一整套环节中没有“感受”或者说“感受不到位”而造成的。究其原因,并非播音员创作态度不积极,而是“感受能力”相对较差的缘故。那么.怎样培养这种能力呢?  相似文献   

4.
陈晶 《新闻窗》2011,(3):74-75
所谓"临场创作状态",是指播音员的话筒前创作状态和镜头前创作状态。这是全部播音创作成败攸关的关键一环。对这点无论是从事播音工作多年的老播音员还是刚刚迈入播音行业的新播音员都是感受颇深的。那么怎样才能拥有一个正确的临场创作状态呢?  相似文献   

5.
王平 《中国广播》2007,(12):56-57
生活节奏的加快,使受众渴望在更短的时间内获取更多的新闻资讯。媒体要满足人们的这一愿望,就要加大新闻资讯的播发容量,提高新闻资讯的播报速度。而提高新闻播报的速度,又不是一个简单的“快”字便能解决的。汉语语言的韵律美是客现存在的,新闻播音是展示汉语言美感的一个方式,而播音时的语速,影响着听众对这种“美”的感受。所以,播音要提速必须遵循客观规律,不能为盲目追求提速而提速,破坏对汉语言美感的展示。  相似文献   

6.
我从事播音主持工作已经有些年头了,总结多年的工作经验我认为作为有声语言的创作,播音离不开情、声、气。虽然这之间各有要求,但重点应是它们的内在联系,只有重视它们的内在联系才能更好的处理它们之间的关系,从而抓住稿件重点,有效的提高播音质量。下面我就简单的谈谈在播音创作中的“情”“声”“气”关系。  相似文献   

7.
李京 《视听纵横》2006,(4):95-95
一、播音创作呼唤激情 鲁迅先生说过;“能爱能憎才能文”。优秀的作品,在字里行间一定处处流露着作者的感情。艺术创作一定要充满激情、表现激情,播音也不例外,播音创作必须要有激情。  相似文献   

8.
梁音 《中国传媒科技》2012,(14):216-217
在播音主持的实践当中,找到正确的创作道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可以说,正确的创作道路像灯塔在黑夜的海上指明方向,指导着播音实践.  相似文献   

9.
广播播音的对象感,是广播这一独特的大众传播媒体造就的播音创作这门艺术的重要环节和技巧,是播音基础理论内容之一。然而,在我们的摇直实践中,对对象感的认识和运用并不容乐观.听众对播音、主持中出现的“自言自语、无精打采”和“自我表现、自吹自擂”现象已经引起不满.有无对象感,如何去把握对象感,直接影响传播效果.本文拟分广播播音对象、对象感的本质、把握对象感的关键三个部分,进行分析阐述,以求全面认识广播播音对象感.一、广播播音对象是听众1.“不见面的朋友”对象是指“行动或思考时作为目标的人或事物”。生活中…  相似文献   

10.
吕鸿雁 《视听》2016,(11):105-106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电视节目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这给节目主持人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因此,广播电视行业在新时期一定要对电视节目播音主持加强改革。播音主持作为一门艺术,它要求主持人在节目中要形成自身的特点和风格,以提升自身的魅力和形象,获得观众的喜爱,从而提高收视率。本文首先分析了播音主持创作中个性的重要性,继而提出在播音主持中个性创作应该遵循的原则,最后针对在播音主持创作中如何体现个人特征提出建议和措施,希望对提高播音主持创作工作质量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曾致 《现代传播》2003,(5):132-133
一、关于二度创作一般说来 ,只有艺术才被人们称之为“创作”。播音和节目主持这两项传播活动的艺术性是客观存在的 ,一方面是由于它们本身都有特殊的准则、特定的规律 ;另一方面它们的实际操作都是富有创造性的。播音是一种有声语言艺术的表达方式 ,它依据文字符号而产生 ;而节目主持 ,在大的播音学范畴中 ,它是一种无稿播音 ,即基本没有文字稿件作依据的播音 ,靠“腹稿”或“即兴”创作。相对于有稿播音而言 ,无稿播音的难点在于内部语言向外部语言的转化。我们之所以强调播音主持都是二度创作 ,是因为播音这个概念是发展的 ,根据一般的创…  相似文献   

12.
一篇好文章,一位好的播音员,组合起来应该是一次成功的播音。从拿到稿件、分析准备稿件,到话筒前的播音状态,每个环节都是十分重要的。而在整个过程中,最后在话筒前的播音状态,应该是“箭在弦上”的关键时刻,是播音成败的关键所在。再好的稿件、再精彩的稿件,如果遇上不好的话筒前的状态,也会使播音功败垂成。而一篇一般的稿件,在好的话筒前的状态,是稿件的“二次创作”,能给播音锦上添花。一、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话筒前不好的、不正确的播音状态有很多,归纳起来大概有以下几种:1.心理紧张。有不少刚刚入行的播音员,实践经验少,遇到话筒就…  相似文献   

13.
王巍 《现代传播》2006,(1):166-167
播音创作作为艺术创作,在规范的基础上,总是力求达到能适应当今人们精神生活需求的美的境界,进入有声语言的审美空间。中国画论中的美学思想对播音创作的启示就属于有声语言审美空间的探索。启示一:“绘事后素”与播音创作美的根源任何艺术创作都强调创作主体天然质朴的情感流露。在先秦两汉的绘画理论中,孔子提出“绘事后素”,原义绚丽的色彩以白色为底。后来,“绘事后素”成为中国画家普遍遵循的原则。意思是:塑造艺术形象,质是根本的,质具有天然朴素之美。装饰是表现质地,为质地服务的。形式美是必要的,但过分了也不行。我国古代对于声音…  相似文献   

14.
岳斌 《现代传播》2001,(4):126-128
“播音腔、这一概念,即使是业内人士也很少使用。甚至提起来似乎还带有一些贬义的意味。但作为“播音”这一特定专业所使用的声腔,在学术的范围内却涵盖着播音这门有声语言艺术的语言特色、语言表达形式以及播音风格等方面的内容。这应该是业内人士的共识。 一、“播音腔”应该是播音艺术特有的一种表现形式 任何有声语言艺术最终都要通过一种符合本类艺术特色的语言表现形式作为载体,将艺术工作者的感受、设计、创作表达出来。和其他艺术门类的语言一样,播音作为一门语言艺术,也有着自己特有的语言表达形式──“播音腔”。 这种语言…  相似文献   

15.
研究新闻稿件,完成播音的准备工作,即进入了话筒前的创作。研究稿件所得是否能在播音中充分反映出来,还有个话筒前的创作状态问题。话筒前的创作是个复杂而又艰苦的工作。决不象有些人讲的“念念稿”就行了。俗话说,说者千钧力,听者始动情。创作过程要耗费很大的精力,也要付出体力,甚至要出一身大汗。能不能调动全部力量于创作之中出现良好的创作状态?能!但是有这样几项要求: 一、聚精会神、积极主动。话筒前常易出现盲目紧张的毛病。心理紧张造成思想空白或者产生  相似文献   

16.
林光耀 《视听界》2013,(6):101-102
意境是指文艺作品或自然景象中所呈现出来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律动的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意境的构成是以空间镜像为基础,通过对镜像的把握与演绎,达到“情与景汇、意与象通”,这不仅是创作的依据,也是欣赏的依据。在播音创作中,准确把握作品意境,可使播音创作与作品内涵和谐统一,播音创作情感表达真实细腻,给受众以丰富的审美感。  相似文献   

17.
粉碎“四人邦”以来,我们广播电台的播音质量有所回升。但是,继续提高播音质量,既是广大听众的强烈呼声,也是我们播音员的普遍愿望。对降调问题的研究、探索,正是由此而来的。我们的人民广播,历史不算长,却有着优良的传统和丰富的经验。前些年,由于林彪、“四人帮”倒行逆施,人民广播事业遭到严重的干扰和破坏,播音又怎能例外?“不喊不革命”,这就是原则; “调高情亦高”,这就是标准。喊得头昏眼花,还得接  相似文献   

18.
长期以来,在播音界议论最多、争议最大的就是播音语言的表达方式,即“怎样播”。同一篇稿子,几个人播,会有不同的播出效果,即使都从“内容出发”,但表达方法各不相同,特别是新闻播音中的模糊认识和问题就更多了。矫正了过去的“高、平、空”,“冷、僵、远”,又出现了“低、虚、软”,“轻、柔、甜”;排斥“新闻腔”后,又演绎了“表演腔”。改掉了”呆板化”,又趋于“自由化”;近几年还派生出带口语的“说新闻”。如此种种,令听众不知所以然,还误导了年轻播音员背离了播音的正确创作道路而走入歧途。 播音实践中之所以出现诸…  相似文献   

19.
播音与主持作为一门艺术类学科,对播音主持创作特点和风格的要求较严格,播音主持工作人员在实践中必须要具备独一无二的个性特征,只有这样才能符合栏目工作的要求。本文对播音与主持创作中的个性的探究,首先谈到播音与主持创作中个性的重要性,其次说明播音与主持中进行个性创作的原则,最后提出如何体现出播音与主持创作中的个性的几点对策建议,期望能对广播电视行业的相关人员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20.
党晔 《新闻传播》2006,(4):65-65
播音员作为运用有声语言艺术进行广播电视宣传的新闻工作者,每一次播音都面对着播音语气的处理问题,不论是新闻稿件还是其他稿件,不论是口头报道还是其他形式,只要运用有声语言,就不可避免地碰到语气的问题。在播音创作中正确、恰如其分地运用语气,就能使稿件内容得到充分的体现。而不准确的运用语气的后果,不仅是播音创作的失败,更会减少稿件原有的色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