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道教宫观山志是道教典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中国道教史、方志史乃至文化史的宝贵材料。本文以元代道教宫观山志为例,对其编纂、体例特征及史料价值略作探讨。  相似文献   

2.
《白云观全真道范》是近代白云观乃至道教史上极为重要的宫观改革文本.作为近代道士自我革新与自我教育的开拓者,《白云观全真道范》的制定者安世霖在现代宫观制度建立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安世霖改革近代宫观制度的主要内容包括宫观组织、宫观道士教育、宫观管理、宫观经济等方面.尽管安世霖的历史命运与结局极为悲惨,但是他革新白云观的实践,不仅仅在白云观历史,而且在全真道教史上都有重要的历史地位与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3.
卫所的宗教信仰一直处于动态的变化之中,在明清国家与地方的互动中,受到国家典章、人群流动、地方治乱等因素的影响,从而呈现出复杂而多元的面向。沿海卫所道教宫观的日常运作往往由本地道士负责,统属于府县道纪、道会司来进行监督和管理。随着海防压力的陡增和卫所军力的衰颓,本地道士逐渐掌握了宫观的控制权。进入清代,在新的制度背景下,这些道教宫观的“卫所”色彩已经褪去,与城外府县的宫观并无二致,完全融入地方道教的传承系统之中。  相似文献   

4.
道教宫观除了作为道教信徒讲经习道、从事宗教活动、聚居的场所之外,还有着丰厚的养生意蕴。具体表现为:道观的选址讲究养生之功、道观的布局遵守养生法则、道观的色彩装饰注重养生之喻、道观的建造以神仙宫阙为蓝本。道教宫观以此方式,来实现人们对于身心康泰的追求及表达对长生成仙的追求。  相似文献   

5.
唐代是道教发展的鼎盛期,然而有关史料所载道士、女冠及宫观数字却未能真实地反映出唐代道教发展的规模。本文考察了唐代道教宫观,道士和女冠以及伪滥道众的实际情况,认为唐代道教发展声势浩大,各地道观林立,道徒众多,求仙学道之风遍及帝王公卿,工商百姓,对当时的社会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6.
明代是贵州道教史上最繁盛的时期,究其原因,约有三点。即:明代帝王尊崇道教,上行下效,官吏大建宫观;利用道教控制人民思想;重方术、轻全真、道教的民间化、世俗化适应了贵州下层群众低水平的宗教需求。  相似文献   

7.
明清时期,武当道教由鼎盛走向衰落,这固然由于明清两代皇室对武当道教政治态度不同所致,也与两个时期宫观经济收入的多寡有密切关系。概括而言,明清武当山宫观经济收入的来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即皇室御赐钱物,田地租课、香税、布施功德等。本文拟根据明清《太和山志》及碑文资料对明清时期武当山宫观经济收入作一些初步探讨。由于资料的限制,有些收入只能举例予以说明。  相似文献   

8.
道教宫观有重要的旅游开发价值,许多宫观已成为旅游热点。它们具有大力发展旅游业的内在和外在条件。论文从宗教节日、传奇故事、文物古迹、特殊的建筑风格等不同方面探析其旅游开发价值。  相似文献   

9.
东晋南朝道教论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晋南朝时期 ,政权迭更 ,时局动荡 ,为道教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葛洪、陆修静、陶弘景一批文人道士对道教的教理、教仪进行了发展和完善 ,对道教组织进行了清整 ,使东晋南朝道教士族化日趋成熟。特别是茅山宗的创立 ,标志着道教已进入宫观制阶段 ,它为唐宋道教的兴盛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途  相似文献   

10.
道教宫观因其自然旨趣而具有一定的生态保护、恢复和教育功能,发挥这些功能对国家的生态文明建设、道教的健康发展及道观所在地的经济社会发展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任自垣是明初武当山的道士,他参加了明代《永乐大典》的编纂,是明代《道藏》的总纂官,是明代首部《武当山志》的作者。他是一位非同寻常的道士,他经历了明初的五个朝代,与三朝皇帝关系甚密。他幼入茅山修道二十余年,提调武当山十八年。从道录司右玄义到太常寺寺丞,他是一位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传奇儒学高道。  相似文献   

12.
《武当风景记》是民国时期武当山名道士白衣道人的作品。全书以武当自然风光为描写对象,语言简洁流畅,结构独具匠心,描写绘形传神,蕴含着强烈的爱国爱教情感,是武当道教学中的重要作品。  相似文献   

13.
武当山是中国著名道教圣地,但该山道教文化资源的开发还存在很多问题:道教活动的影响还不大;武当道味不浓、道人素养不高.对武当道教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建议:提高对武当道教文化资源的认识;注重道教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以武当功夫为品牌,全力打造道教文化产业.  相似文献   

14.
大学士揭傒斯笔下的武当山不仅是元代武当山古代建筑和全国著名道场的记载,而且传承着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是很值得后人研究传播的重要碑文.  相似文献   

15.
张三丰考论     
一代“隐仙”、武当道祖张三丰,因受到明朝诸帝崇仰而屡次召请加封,成为自唐末吕洞宾以来最负盛名的“活神仙”。其生平事迹,传说甚多,幸尚有根可稽,今探史考究,以飨读。  相似文献   

16.
武当山是我国著名的道教圣地,也是武当道教的发祥地。武当山道教活动历史悠久,道教文化博大精深,武当山及其七十二峰、三十六岩、二十四洞等自然景现的命名,都深受道教文化的影响,蕴涵着浓厚的宗教色彩。武当山地名或体现了道教的教理教义,或宣扬了道教的神仙信仰,反映了道教文化追求长生久视、天人合一的基本精神。武当山自然景现与人文景现圆融会通,辉映成趣,既增加了武当山的神秘空灵,也使武当文化的内涵更为丰富多彩。  相似文献   

17.
中国荼道从一开始萌芽,就与道教有千丝万缕的联系。道教讲究阴阳五行,而茶分青、白、黄、红、黑五色。陆羽在《茶经》中就有两晋时道人饮茶的记载。到了唐代随着道教的盛行,道教尚茶嗜茶之风也更加普及,道观一般都专设“茶堂”作为以茶礼宾的场所,还以茶供养三清、招待香客。可以说道茶文化是中国道教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但随着禅茶文化的兴盛,道茶文化逐渐走向衰微,笔者根据史料编创的《武当道茶茶礼十八式》将武当武术、武当道乐、武当道教文化等元素与茶叶冲泡手法有机结合,用艺术的方式重现了道荼文化的仙姿道骨。  相似文献   

18.
武当建筑文化是武当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武当道教建筑设计思想和施工技艺中所包含的等级观念继承自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等级制度,并在武当山建筑群中有更为突出的表现和较为典型的实例.“数”、“质”、“文”、“位”四种列等方式在武当道教建筑实践中演化为宏观和微观两个向度的多个方面的等级表征。  相似文献   

19.
武当山是中国著名的道教圣地,其道教文化资源异常丰富。本文对武当山道教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提出如下设想:"修旧如旧",资源保护与旅游开发齐头并进;大力推广武当功夫品牌,促进武当山道教文化产业的发展;另辟新径,加大对武当道教音乐的保护和传承力度;丰富旅游项目,将观光与休闲度假相结合。  相似文献   

20.
武当山在明代时被誉为"道教第一圣山",它山势灵秀、道教文化纯正,道教建筑群规模恢弘、保存完整,自古就是世人朝圣旅游胜地。然而近几年的旅游开发中,武当山旅游无论在品牌名气上还是在景区建设上都落后于少林、峨眉,究其原因主要是旅游品牌的精准定位工作有待进一步完善。经过多番调查,笔者认为武当山旅游开发应当以道教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为主体,扬长避短,重点凸显道教养生文化,集中力量打造道教文化集散地和正宗展示窗口,重振"道教第一圣山"威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