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解读非母语的外国文学作品本身就有一定的难度,日本古典文学作品中的古代日语更加深了鉴赏的难度,学生会因为其晦涩难懂而觉得枯燥。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认识到学习古典文学的现实意义,并且在学习过程中觉得有所收获,是《日本古典文学选读》课程顺利开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创作艺术除讲究字词句章法之外,亦讲究押韵美与意境美的和谐统一。古典诗词往往含蓄凝练,因此,在鉴赏诗词作品时就有一定的难度。诗词作品大都是有感而发的,要鉴赏一篇古典诗词,除对作者的生平以及创作背景有一定的了解之外,还要对诗歌的意象意境有很好的把握,因此,这就需要一定的鉴赏技巧,从而有助于完成对古典诗词的欣赏。  相似文献   

3.
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创作艺术除讲究字词句章法之外,亦讲究押韵美与意境美的和谐统一。古典诗词往往含蓄凝练,因此,在鉴赏诗词作品时就有一定的难度。诗词作品大都是有感而发的,要鉴赏一篇古典诗词,除对作者的生平以及创作背景有一定的了解之外,还要对诗歌的意象意境有很好的把握,因此,这就需要一定的鉴赏技巧,从而有助于完成对古典诗词的欣赏。  相似文献   

4.
《孔乙己》是鲁迅先生最喜欢的作品。小说中的孔乙己是清朝末年一个下层的知识分子,他的悲剧在于一个善良的读书人被他自己所虔诚信奉的封建思想和忠心拥护的科举制度愚弄以致毁灭。在一定程度上,它同《狂人日记》一样揭露了封建社会残酷的吃人本质。同时它也描写出“一般社会对于苦人的凉薄”。对于后者,鲁迅先生主要是通过孔乙己所经常活动的咸亨酒店中的阵阵笑声来表现的。首先,冷酷地赏玩孔乙己的不幸的人不只是个别的、少数的“上层”人物,而大多是非常广泛而普通的处在社会底层的“短衣帮”。孔乙己这个没有中过举的读书人,在鲁镇的咸…  相似文献   

5.
孔乙己是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这个人物体现了时代、人物关系、人物三者的统一。"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站着喝酒,说明他的经济地位属于"短衣帮"的,"穿长衫"又说明他的思想意识是属于封建阶级的。孔乙己与周围人物的关系,也深刻地显示出新旧文化的冲突。教学中,对《孔乙己》这部作品,除了应有以上理解外,还应结合实际,对作品进行新的解读,获得新的感悟,收到一举多得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国家教育部考试中心发布的考试说明对诗歌的考查作如下要求:鉴赏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鉴赏是试题中最高级能力的考查题,因而有一定的难度,学生往往感觉无从入手。以下谈谈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  相似文献   

7.
尽管姓名在人际交往中只起到一个符号作用,但中国人取名还是有讲究的,作家给作品中的人物命名更不例外,一般都要赋予特殊的含义——或带有纪念意义,或带有感情色彩,或显示美好愿望,或显示个性特征,《孔乙己》中那个“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人,鲁迅先生给他取名为“孔乙己”,看似信手拈来,“因为他姓孔,别人便从描红纸上的‘上大人孔乙己’这半懂不懂的话里替  相似文献   

8.
句子有一定的形式,并表达一定的意义。句子的形式相对比较明确,意义则由于蕴涵的丰富性而常呈现出较复杂的形态。我们阅读过程中,常会碰到一些句子。初一看,谈到一层意思,再深入思索分析,会发现它蕴涵着更多更深的含义。例如: (1)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孔乙己》) 从字面看,句子表达了小说中“我”对孔乙己命运的推测,给我们细一推敲,意义远不止此。作品用“大约”、“的确”两个看似矛盾的词语组合,含蓄地告诉我们:孔乙己的肉体存在与否已无关紧要,他死亡的命运是必然的,他的灵魂早已被封建科举制度所吞噬,他虽生犹死。  相似文献   

9.
朱强  郑园林 《考试周刊》2014,(16):25-26
<正>鲁迅先生的《孔乙己》从微观的角度写了一个下层知识分子遭受践踏、凌辱,完全失掉人的尊严,最后被社会吃掉的悲剧。小说的主人公孔乙己善良、儒雅,却善良得迂腐、儒雅得可怜。许多人认为孔乙己的死是当时的封建科举制度造成的,笔者认为当时的封建科举制度固然有弊端,但是把孔乙己的死因完全归咎于封建科举制度有些不妥,笔者认为对孔乙己的死负最大责任的应是他自己。人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的,社会环境固然对一个  相似文献   

10.
《孔乙己》是鲁迅小说中的名作,也是中学语文的一篇传统教材。近几年来,报刊上发表了不少研究这篇作品的文章,其小许多见解使人一新耳目,但也有一些观点值得商榷。本文仅就两个问题略陈管见,以求教于读者。第一、如何分析孔乙己和丁举人的关系?有一种意见认为,孔乙己和丁举人同属地主阶级,他们之间的矛盾是饱狗与饿狗之争。笔者对这一分析是不敢苟同的。按照马克思主义观点,判定一个人是剥削者还是被剥削者,主要看他的经济地位。如果是知识分子,则要看他附在哪一个阶级的“皮上”。孔乙己的境  相似文献   

11.
陆昀锴 《成才之路》2009,(36):37-38
用典是古代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能够起到含蓄、洗练、委婉和联想等作用,在增强了作品意蕴的同时,也给阅读造成了一定的影响。随着高考改革的进程,诗歌鉴赏越来越受到师生的关注。并且诗歌鉴赏难度进一步增大,也让考生越来越犯难。特别是用典方面,由于年代久远,学生的知识阅历尚浅,更让考生头疼。因此,掌握诗歌鉴赏中的用典知识,对解答诗歌鉴赏中出现的此类问题就显得很有必要。按典故的来源,可分为引用神话传说、历史故事、化用前人语句三种。  相似文献   

12.
奥涅金是十九世纪俄国文学先导普希金写的诗体长篇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中的主人公,他是俄国专制农奴制崩溃中的社会产物。孔乙己是中国近代文学伟大的奠基人鲁迅写的短篇小说《孔乙己》中的主人公,他是中国清朝末年的一个下层知识分子。奥涅金和孔乙己有相似之处:  相似文献   

13.
文学作品都是在特定的时代产生的,鉴赏作品就一定要结合作品的创作背景。要鉴赏诗歌,首先要把握诗歌作者的人生经历和文本的创作背景。了解他生活的时代,有助于理解古代文学作品的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14.
剪辑是电影美学中的一个术语。它是把分别拍摄的镜头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和时间顺序粘接起来成为一部电影的艺术手段。《孔乙己》是一个小说作品,作家在作品中运用了高明的剪辑艺术,把一个个细节剪辑成一组镜头,来塑造人物形象,表现思想意义,使作品富有电影的剪辑美。首先,《孔乙己》在细节的剪辑上注意了物质内容的连贯性。法国马赛尔·马尔丹有过论述:“在两个镜头中,应当出现一种类同的元素,使人很快认出镜头和它表现的环境。”《孔乙己》就是这样,上一个细节与下一个细节都有类同的物质元素出现,这样,细节的过渡转换就显得自然圆润。作品…  相似文献   

15.
<正>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所以鉴赏小说归根结底就是欣赏"角",尤其是"主角",进而把握作品的主题。要欣赏"角",首先要去"认人"。俗话说,看人先看相。我们可以通过人物的肖像描写,先了解人物年龄的大小、相貌的美丑;再观察人物的衣着服饰,探出其身份地位;还能从音容笑貌中窥见其基本性情。"三看"之后会对人物有基本印象。如《孔乙己》中的"孔乙己",观其  相似文献   

16.
孔乙己的知名度可谓大矣选咸亨酒店的生意如今可谓火爆。单看人物的知名度,便知作品价值的高低。试问1919年以来,有几篇短篇小说可与《孔乙己》媲美的芽就是鲁迅自己的小说,也不是篇篇都可以与《孔乙己》并驾齐驱的。作品成功的秘诀,有时作家本人也未必意识得到。我们来探究《孔乙己》成功的秘诀,看能不能学到鲁迅的高招。1这篇小说不但写孔乙己是怎么样的,而且写了他为什么是这么样的。这就是说,深入到了文化层面。这是《孔乙己》成功的最大秘诀,我们要学习的第一点。每个人都是某种文化的载体,不但念过书的人是这样,就是文盲也是这样。中…  相似文献   

17.
《孔乙己》《祝福》《阿Q正传》是中学语文教材中的传统篇目。这些作品所刻画的主要人物孔乙己、祥林嫂和阿Q尽管形象不同,性格各异,但深入思考后,不难发现他们身上有一些共性:孔乙己、祥林嫂、阿Q是鲁迅先生精心雕琢的一组“多余人”群像。  相似文献   

18.
陈烨  孙德喜 《贺州学院学报》2009,25(3):40-42,67
孔乙己是一个矛盾的个体,在他的身上具有许多矛盾的特征.本文欲从三个方面去探究孔乙己的矛盾身份特征:穿长衫的人站着喝酒;读书人的"事"与是;去酒店喝酒的初衷与结局.对这些矛盾的解读,能让我们对孔乙己有更加深刻的认识,也让我们对作品的艺术与思想价值有更多的理解.  相似文献   

19.
高中阶段,音乐课的任务是教给学生如何欣赏音乐的方法,培养学生鉴赏音乐的能力.大型音乐作品的赏析,无疑能促进学生鉴赏音乐能力的提高.但在实际教学中,此类作品由于其本身时间太长,给教师教学造成了一定的难度.  相似文献   

20.
文学作品中的经典应该是经过时间考证后比较典范的作品。教育部颁布的“新课标”将中小学生的阅读与鉴赏放到了十分突出的位置,并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但经过历史洗刷、被留下的经典,与学生的生活距离较远是不争的事实,学生走近经典有一定的难度也是不争的事实。如何让学生走近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