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编辑同志:鲁迅的《故乡》是一篇小说。小说中的“我”应理解为是个艺术形象,而不应理解为是鲁迅。可是,课本中的插图,将“我”画成了鲁迅,这恰当吗?湖北安陆赵礼荣  相似文献   

2.
教学中,不少同学问:《故乡》中的“我”到底是谁? 按说这不成为问题。因为《故乡》是鲁迅先生的一篇小说,而小说中的“我”并非作者本人,而是作者塑造的一个人物形象。《故乡》中的“我”的经历的确有作者的影子,也可以看作是作者的代言人,但“我”绝不等于鲁迅先生,而只是一个虚构的艺术典型。这些,同学们很好理解和接受,可为什么还出现开头的问题?原来麻烦出在课文的插图上。  相似文献   

3.
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故乡》是用第一人称写成的,小说中的“我”是一个重要的人物,是作者着意刻画的进步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代表。这一形象在文章结构与作品思想内容的表达上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故乡》是鲁迅先生写于1921年的一篇短篇小说。教参在分析人物形象时,用了大量篇幅分析闰土形象,用较少笔墨分析杨二嫂,而把“我”只作为一个线索人物放在前二人之后略加评议。我认为这篇文章既然采用了第一人称叙述的写法,写“我”,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的所见、所闻、所感,塑造了“我”一个正在寻求新路的进步知识分子形象,那么把他作为线索人物来看似乎有点不平“民  相似文献   

5.
多少年来,语文同仁在分析《故乡》中的人物形象时,往往侧重分析闰土和杨二嫂。面对“我”却很少进行系统、完整、客观的评价。好像“我”仅仅是一个无足轻重的陪衬人物,我认为这是有失偏颇的。  相似文献   

6.
多少年来,语文同仁在分析《故乡》中的人物形象时,往往侧重分析闰土和杨二嫂。面对“我”却很少进行系统、完整、客观的评价。好像“我”仅仅是一个无足轻重的陪衬人物,我认为这是有失偏颇的。不可否认,作品对闰土和杨二嫂这两个人物形象塑造得独特、鲜明、丰满,颇具艺术魅力,引起人们的偏爱,自然在情理之中。殊不知,“我”身上还蓄着很大的潜力,“我”这个艺术形象完全可以和鲁迅笔下的一系列文学形象媲美。因此,分析《故乡》,就不能忘掉“我”这个艺术形象。小说是以“我”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的所见所感和“我”期待——幻灭——…  相似文献   

7.
读鲁迅的小说,常常会接触到作品中的"我".在鲁迅前期创作的二十五篇小说中就有十一篇是用第一人称写的.所以,正确理解鲁迅小说中的"我",对于学习鲁迅作品,搞好鲁迅作品教学以及当前繁荣文艺创作都是有益处的.正确地把握文艺的典型化的创作规律及典型人物的艺术特性是正确地理解鲁迅小说中的"我"的关键.文艺创作来源于社会生活,是以生活真实为依据的,但又不是生活中真人真事的简单再现和翻版,  相似文献   

8.
鲁迅的《故乡》中写了三个“故乡”:一个是回忆中的。一个是现实的,一个是理想中的。第一个是“过去时”的。第二个是“现在时”的,第三个是“未来时”的。小说突出描绘的是现实的故乡。  相似文献   

9.
鲁迅的《故乡》中,中年闰土的一声“老爷!……”,成了对辛亥革命不彻底性批判的典型语言,今天的研究者对此句话的理解大都是封建等级观念造成了“我”与闰土之间的隔膜,写出了辛亥革命后农民所受的精神束缚。笔者在教学过程中细心揣摩,认为:把“老爷!……”一句,诠释为“农民所受的精神束缚”是对鲁迅《故乡》的误读,  相似文献   

10.
“长期研究数字的人会发现:数字中最神秘,最受青睐的大概要算‘三’了。在我国从许慎的《说文解字》到《淮南子·天文训》,历来注家对此都有解释。”①笔者在多年初中语文教学中,发现作为中国现代文学领袖的鲁迅在其作品中“三”用得特别多。下面以《故乡》为例,说明大师运用“三”之精湛的艺术:  相似文献   

11.
鲁迅先生的著名小说《故乡》历来被编入中学语文课本。其编写意图是让学生了解 1840年鸦片战争后,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封建主义的压榨、辛亥革命的不彻底,中国农村经济日益凋敝、农民生活日益贫困的现实;领会鲁迅先生对被压迫被剥削农民的深切同情和造成其生活贫困的社会根源的深深思索;激发人们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小说突出一个“变”字。从故乡人物的变化,故乡环境的变化,“我”的心情的变化等诸方面组织材料,展开情节,揭示主题。   关于故乡之“变”,历来分析甚多,但大多从两个方面着手,即记忆中的故乡和现…  相似文献   

12.
在语教学过程中,教参与其他相关资料有意或无意地强化《故乡》中的“我”不是作鲁迅,理由是:《故乡》是小说,小说中的人物是经过艺术加工的人物形象,而不同于一般记叙。然而,这种说法总让人感到有些别扭,我以为有反思的必要:“我”是鲁迅,不可以吗?这个反思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展开。  相似文献   

13.
鲁迅小说《故乡》中有这么一段话:"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了.闰土要香炉和烛台的时候,我还暗地里笑他,以为他总是崇拜偶象,什么时候都不忘却.现在我所谓希望,不也是我自己手制的偶象么?只是他的愿望切近,我的愿望茫远罢了."为什么"我"想到希望会忽然害怕起来?作者所说的"手制的偶象"究竟是指什么?为什么说闰土的愿望切近而"我"的愿望茫远?  相似文献   

14.
初中语文第六册“修辞复习提纲”里,在提到借代这一修辞手法时,是以①“……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为例来说明的。笔者认为,在以①为例时,恰恰  相似文献   

15.
鲁迅的小说《故乡》中有这样的一段话:“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了。闰土要香炉和烛台的时候,我还暗地里笑他,以为他总是崇拜偶像,什么时候都不忘却。现在我所谓希望,不也是我自己手制的偶像么?只是他的愿望切近,我的愿望茫远罢了。”贾放、周东泉二同志在《关于<故乡>中的希希望”》(载一九七八年第一期《陕西教育》)一文中说:“作者对‘手制的偶像’丝毫没有肯定的意思。”我以为这个分析太绝对和片面了。“手制的偶像”就是“我”的“希望”,或者说理想。丝毫不肯定“手制的偶像”,就是否定“我”的“希望”、理想。为什么丝毫不能肯定呢?贾、周二同志认为:“把  相似文献   

16.
在鲁迅的《故乡》中,刻画得最细腻最深刻的除了闰土之外,就是杨二嫂。杨二嫂究竟是什么样的典型形象?鲁迅对她究竟持什么态度?历来颇有争议。其实鲁迅先生用的是“曲笔”,爱憎之情含而不露。所以我们不宜简单地用正面人物或反面人物来给“杨二嫂”定性。  相似文献   

17.
《“我不能忘掉祖国”》教案江西南昌市百花洲小学黄琰教学要求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词义,会用“将来、富饶、虽然”造句。”2、理解深文内容,学习宋庆龄高度的爱国热情和为祖国的振兴努力奋斗的精神。3.继续练习给课文分段。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重点理...  相似文献   

18.
教学的角度,是课文分析的突破口,选得好,水到渠成,分析能直入文章的内里学生也能生动活泼地学习,思维随之开窍;选得不好,如钝刀子割肉,讲了许多却并未切中要害,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灌输。《故乡》一课的教学取何种角度,我们曾作过多种尝试:从情节入手,根据故事发生、发展、高潮、结局的层次,纵向分析小说结构;从人物入  相似文献   

19.
20.
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十一册(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1987年11月第2版)《景阳冈》一文中的“把”字,一共出现了19次,究其用法,大致可以分为两种。第一种,介词,表处置,就是我们常说的“把字句”中的“把”字的用法。如:①“武松……一面把毡笠儿掀在脊梁上,把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