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华卫 《家庭教育》2007,(11X):16-17
我的孩子有多聪明?父母多么想知道。其实,孩子不需要依靠智力测试来鉴定聪明才智。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细心的父母就能观察到孩子的能力,这也是有科学方法的。[编者按]  相似文献   

2.
宫明兴 《山东教育》2020,(3):113-113
最近网络上疯传的一组图片,讲述父母辅导孩子学习过程中的心酸与痛楚,斩获无数家长的强烈认可:不谈学习,母慈子孝;一谈学习,鸡飞狗跳。像极了一句歌词:爱恨就在一瞬间。这就是许多家庭生活的真实写照。家长要明白学习是孩子自己的事,不是为了实现父母的愿望。如何让孩子在学习中获得快乐进而主动学习,成了摆在父母面前必须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年幼的孩子还不具备辨别是非的能力,首先影响他,可供他模仿、学习的对象,就是父母。俗话说,“三岁看老”,从三岁孩子身上能看出什么来?父母的影子。  相似文献   

4.
盲童、聋童、孤独症儿童、脑瘫儿童……他们虽然特殊,但也是父母的宝贝。面对这样的孩子,父母们最大的愿望就是希望他们能成长得更好。那父母应该怎么调整好心态去面对这样的特殊孩子?有些话,我们想对父母们说  相似文献   

5.
"听话教育"在我国已成为一种传统的理想化教育,教育的最佳目标似乎就是培养听话的下一代.从幼儿园开始,孩子们接受的就是"听话教育":天上的云一定是白色的,朵朵的必然要像棉花糖,如果你硬说像黄瓜,那就是一个"×",还狡辩?"这孩子怎么这么不听话?!";作文的格式必然是三段,否则分数就会少;学生的任务只能是学习再学习,否则就是三心二意……中国的家庭教育追求的也是培养听话的子女,父母之间交流得最多的是"你的孩子听话吗?",父母们羡慕别人的孩子也是因为"你家孩子真听话!",父母找老师了解得最多的是"我的孩子在学校听话吗?",孩子出门时,必然叮嘱"上学要听老师的话!"  相似文献   

6.
水的成长     
水,就像孩子,它们成长着,但在父母的眼中,孩子永远是孩子。山,就像父母,虽然一天天地老去,但在孩子的眼中,它们沉稳,能依靠。父母像大山,父母永远是父母。  相似文献   

7.
现在许多的父母训斥孩子的口头禅是:“就知道玩,还不赶快去学习!”“这孩子玩心太重,不会有出息。”在教师的嘴里可以听到“哪都有你,就学习找不到你。”“别再玩了,跟××学学,看他多听话”……这些教师和父母都认为孩子只有从小忙着认字、学习琴棋书画才是又聪明又爱学习的好孩子,在他们眼中,这样的孩子才是班里的典范,父母的骄傲。其实他们已经在不知不觉中陷入了教育的误区。一、玩就是学习孩子成长的过程有一个基本的需要是学习的需要。但是,儿童最初的学习方式几乎可以用一个字概括,那就是玩。在无拘无束的玩耍中,孩子不仅丰富了自己…  相似文献   

8.
李京 《家教指南》2009,(7):19-19
中国孩子的依赖心理特别严重,独立解决问题的意识与毅力非常弱,根源就是中国父母喂孩子吃饭。吃饭是孩子必须学习掌握第一个技能,中国父母只是看见了技能,却没有想到技能背后的东西。  相似文献   

9.
宝泉 《小读者》2012,(11):2-4
感受〉道理当今许多父母难以放下高高在上的身份,把孩子当需要管束的对象看,把孩子当学习的机器看,就是不把孩子当有独立人格的人、需要被尊重的对象看。他们不愿意俯身,从孩子的角度分析、发现和解决问题,除了殷切的期望和沉重的爱心,就是整天讲大道理。孩子说"饿",父母说"刚吃过,怎么会饿";孩子说"热",父母说"今天不热"。父母这样做,除了否定孩子的感受,还会把更多的  相似文献   

10.
从小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颖 《文教资料》2005,(23):110-111
儿童是在父母的精心呵护下发育成长起来的,但精心呵护不再被理解为娇纵、溺爱、样样事情包办代替,今天的精心呵护则是要求成人要利用科学的教育方法让幼儿健康成长,其中最关键的因素就是从小培养幼儿独立性。在美国,父母十分重视从小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孩子长到18岁就要面对人生,不再依靠父母,自己独立生活、择业、交友等。所以父母在孩子年幼时期就将独立性的培养作为重要的目标之一。最初,他们从培养孩子自己睡觉、自己吃饭、自己脱穿衣服等方面入手;与此同时还很注意尊重孩子独立人格,鼓励孩子自己去思考和解决问题,并提供选择的机会与条…  相似文献   

11.
教育感悟361:孩子对于未知的事物总是有着天然的好奇心。对于他们而言,真正的学习就是探索未知。好奇心是孩子学习的动力,保护孩子的好奇心是父母给孩子的最珍贵的礼物。孩子的自信来自成功的经历。不要轻易给孩子贴上“胆小”的标签,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点,父母需要因势利导。  相似文献   

12.
经常听到父母说自己的孩子“上课不注意听讲”、“做题和考试的时候马虎”、“写字磨蹭”等等,父母在诉说这些问题的时候,常常会做出如下的总结:你说他怎么就不知道努力呢?他怎么就是不改呢?总之父母认为是孩子的学习态度有问题。  相似文献   

13.
童媛 《家长》2008,(Z1):11-13
原则一:努力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有的孩子学习兴趣低、学习自觉性差,他们每天做作业的目的就是应付老师和家长,能拖就拖,能不做就尽量逃避。对于这类孩子,父母应当从培养和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入手。兴趣是影响人的行为  相似文献   

14.
孩子出生之后,父母仿佛重新经历一次生命之旅。父母应该对孩子负责,这是最重要的。要让他身心健康地成长,要让他感到幸福、快乐,要为他将来适应社会打好基础……合格的好父母无疑是孩子成长路上的一盏灯——父母做出了率直的榜样,孩子就会诚实;父母用爱环绕着他们,孩子就会去爱;父母善于谅解,孩子就会宽容;父母用微笑对待生活,孩子就会满怀欣慰;父母勇敢地面对挫折,孩子就能学会顽强地去生活……没有人生来就会做父母,做父母也一样需要你用心去学习、去感悟。父母培养孩子的过程就是一个父母和孩子共同成长的过程。本期,让我们一起关注如何…  相似文献   

15.
孩子在出生后相当长的时间内需要完全依靠成人才能生活,与成人之间建立的关系成为他身心发展的重要基础。孩子对这种关系十分敏感,从他出生的那一刻起就开始感受和判断这种关系是否可靠、稳定,以及他是否受到周围人的欢迎,抚养他的人是否有足够的耐心。如果他大部分的感受是积极的,那么答案就是肯定的,我们说这个孩子拥有安全感。大量的研究表明,有安全感的孩子几乎在各个方面都比缺乏安全感的孩子发育得好。有安全感的孩子会依恋父母,非常喜欢和父母在一起,但他不会缠着父母,与父母的短暂分离不会令他过分焦虑。孩子和父母之间建立的这种安…  相似文献   

16.
目前,在经济条件比较好的一些城市,出现了父母陪读的现象。忙碌了一天的父母回到家以后,再忙着陪孩了学画、学琴、陪着孩子做功课、陪孩子参加校外辅导;考试期间,家长请假在家陪孩子,中考高考陪孩子去考场;当随着孩子的学问加深时,家长再请一位家庭教师,父母陪着孩子一起住家学习父母如此一种“好学”态度,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思考。是什么原因使父母心甘情愿的陪读呢?这又给孩子带来什么后果呢?  相似文献   

17.
教育感悟361:孩子对于未知的事物总是有着天然的好奇心。对于他们而言,真正的学习就是探索未知。好奇心是孩子学习的动力,保护孩子的好奇心是父母给孩子的最珍贵的礼物。孩子的自信来自成功的经历。不要轻易给孩子贴上"胆小"的标签,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点,父母需要因势利导。  相似文献   

18.
《父母必读》2022,(3):46-49
<正>父母都希望孩子可以有广阔的未来,但孩子未来的人生方向,是基于成长轨迹中家风家教的影响的。父母是孩子最大的依靠,也是孩子人生方向最初的设定者。《家庭教育促进法》颁布的初衷很明确—为了发扬中华民族重视家庭教育的优良传统,引导全社会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增进家庭幸福与社会和谐,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制定本法。这是在告诉父母怎么教孩子,也在告诉社会怎么帮父母。  相似文献   

19.
先前,一谈起家庭教育,人们便把目光全都朝向孩子,总认为家庭教育就是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于是,家长总盯着孩子的不足之处,家长的精力大多用在教训孩子、想方设法纠正孩子的过错上。这样的认识,这样的做法,收效甚微。逐渐,人们认识到,其实,家庭教育是提高家庭全体成员素质的教育,包括子女,也包括父母。而且,父母教育比子女教育更重要。父母,是家长,是一个家庭的管理者。父母管理家庭,需要多种管理知识,比如家政知识,  相似文献   

20.
孩子出生之后,家长的主要责任是为孩子提供适合孩子生长的家庭环境。事实上,父母真正要做的事并不太多,只要为孩子提供并维护一个好的家庭环境就行。成为好父母,就是成为“家庭环保主义者”。好的家庭环境至少意味着:陪孩子一起建立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少看电视,少上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