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你曾想过要私自出走,到大海上去吗?约瑟夫·康拉德十五岁时就开始向往当一名海员。他不打算偷偷出走,于是,把想法告诉了家里。家里人当然根本不予理会。他曾三番五次向他们表白自己的志向,最后他恼火了。“你们信不信我的话?我马上就要出海去!”家里人却说:“你们听见了吗?这孩子说的话多离奇!”他们取笑他,逗弄他,使他痛苦万分,但他仍然坚决要当一名海员。家里人无法理解,因为他住在波兰,没有见过大海。他生于1857年,那时波兰人还从未干过水手这行当,他们中间有人曾当过士兵,为祖国的自由而战,也有当过诗人和作家的,  相似文献   

2.
罗伯特·佩恩·沃伦被任为美国第一位官方指定的桂冠诗人。这位八十岁的诗人、小说家和随笔作家于四十年前发表了他最著名的小说《国王的人马》。他是唯一的一位既获得过普利策小说奖又两次获得过普利策诗歌奖的人。这位风格独特的文学家用各种形式进行创作,但他在1983年说:“诗歌和我的心同在。”在过去的十年里,他  相似文献   

3.
刘伟 《世界文化》2007,(10):12-13
威廉·布莱克1757年11月28日出生于伦敦,他的父亲是一个小本经营的袜商。从童年开始,布莱克就声称见到过幻象。4岁时,他看见上帝“把头放在窗户上”。大约在9岁的时候,一次在乡村散步,他看见一棵树上栖满了天使。尽管他的父母努力阻止他“说谎”,但他们还是注意到他与其他孩子的不同,没有强迫他进入正规的学校而在家里自学。10岁时,布莱克表达了希望成为一个画家的愿望,于是父母把他送进绘画学校。两年以后,他开始写诗。14岁时,父亲打算送他去一位著名艺术家门下当学徒。  相似文献   

4.
张乃光 《大理文化》2013,(3):109-111
在朋友圈,提到赵云,曾有人说他是一个"不会做人,只会写诗"的人。"不会做人"并无贬意,指的是他不太懂得当今社会做人的技巧。我想:这恐怕与他长期浸在诗歌里难以自拔也不想自拔,顾此失彼有关。不过,作为一个诗人,不懂得做人的技巧,并非一件坏事。在面具流行的今天,诗人和诗歌所缺失的,正是一颗与做人的技巧无缘的"诗心"。"诗心"即"童心"。翻开印度诗圣泰戈尔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吉檀迦利》,我们不难发现:诗人成功的秘诀在于他有一颗对真、善、美之神虔诚至极  相似文献   

5.
神树     
正奥地利诗人赖内·马利亚·里尔克说:"像是蜜蜂酿蜜那样,我们从万物中采撷最甜美的资料,来建造我们的神。"里尔克是我喜欢的20世纪最伟大的德语诗人,他具有鲜明的布拉格地方色彩和波希米亚民歌风味的神,永远存活在他的诗意里,存活在他的文字中。而我的神,则一直存活在大地上,存活在岁月中。父亲是个彝族毕摩(祭司),他是我们部族与众神沟通的代  相似文献   

6.
洱海看月     
杨康 《大理文化》2014,(9):74-75
我们偷偷地从人间溜走 就溜走那么一小会儿 在南诏风情岛 我也能抽一支雷平阳的烟 丫头因内急而坐立不安 我说你在边上去解决吧 月光铺在海面上浪花涌向礁石,有月无风 我觉得我突然活过来了 像是刚从母亲的胎盘里出来 估计他们也是这样想的 歌声就此起彼伏  相似文献   

7.
朱立华  黄旭 《世界文化》2010,(12):14-15
<正>但丁·加百利·罗塞蒂(1828—1882),即D.G.罗塞蒂,为拉斐尔前派诗人的重要代表,他的诗对英国诗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D.G.罗塞蒂是诗人兼画家,左手写诗、右手作画,他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每一诗节宛如一幅绚丽多姿的画卷,"他的绘画具有叙述的特征,而诗歌则具有画面的质感";他的诗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人物情景一动一静,"充满了颇为感性的琐碎和可以触摸的无形"。  相似文献   

8.
卡图卢斯(约公元前84—约前54年),生于意大利北部一个比较富裕的家庭,16岁开始写诗,青年时代成为罗马“新派诗人”的领袖,传留至今的诗歌有116首。他是古罗马地位相当重要的一位大诗人:“不仅是罗马第一个有完整诗集保留下来的诗人,也是第一个让世人了解罗马上层社会内心感情的诗人,更是第一个让世人了解一个人内心的罗曼史的诗人,同时也是第一个可以列入世界诗人之林的罗马诗人”(刘文孝主编(《罗马文学史》)。在世界诗歌史上,卡图卢斯不愧为一位具有开创意义的抒情诗人,是近代爱情诗人的祖师:他“继承发扬了萨福的个人化抒情诗传统,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典诗歌具有特殊叙事的形式,值得关注。诗题交代作者写诗事由,具有浓厚的叙事因子,诗序是对诗题叙事的补充和扩展,这是单首诗的独立叙事。而古典诗歌往往以系年的形态存在于诗人别集中,排列诗歌写作的时间、地点,这又构成关于既定作者本事的大叙事。可以说,一部以年代为划分的诗集也是作者的一部生平传记,或者说一个诗人的生活故事累积。中国古典诗歌往往是以集合的形态存在,其中有一定序列,而只要序列中有时间、地点,那么它们就会和作者这个隐含的人物,以及作者写诗的原因和写诗这件本事构成一个大叙事。现实存在的历史本身就是一个叙事,而古典诗歌中的叙事则是这个历史叙事的文学性衍生和记录。  相似文献   

10.
美国作家、冒险家、著名新闻记者埃德加·斯诺,与中国有着35年的关系,其《红星照耀中国》(Red Star over China),为整个世界打开了一扇真正认识中国的窗户。不过许多资料却忽略了斯诺在中国云南马帮旅行的经历。地处博南古道上的永平县,也因他们的到来而窖藏了许多厚重而鲜活的历史。这是一段很富有戏剧性的经历;这也是斯诺在中国的一个不一般的开始,是他后来《红星照耀中国》的储备和基础。斯诺在云南的这一次马帮旅行,收集了许多鲜为人知的素材,写下了一批脍炙人口的随笔散文。  相似文献   

11.
在我国当代诗坛和少数民族文学界,活跃着这样一位作家,他用三副笔墨写作,主要写诗,搞文学理论批评,也写了大量的散文随笔;他集杰出诗人、优秀的诗歌评论家和任劳任怨的文学组织工作者于一身,可以说"三位一体".他就是大家熟悉的白族诗人晓雪.  相似文献   

12.
正人们熟悉"雪莱"的名字,通常是指珀西·比希·雪莱,因为他是英国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而他的夫人玛丽·雪莱(Mary Shelley,1797—1851),人们却不熟悉。事实上是她通过编纂《雪莱诗集》,成就了雪莱之名,而她自己则创作了世界文学史上第一部科幻小说《弗兰肯斯坦》(又译为《科学怪人》),从此科幻小说登上文学舞台,她也成为"世界科幻小说之母"。童年的坎坷经历  相似文献   

13.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一辑学术随笔文丛,张岂之先生的《春鸟集》是其中的一种。作者开篇写道:“唐代诗人顾况《听仙鹧鸪》诗云:‘谁家无春酒,何处夫春鸟?夜宿桃花村,踏歌接天晓。’我喜爱这首歌的轻疾旋律,并受到诗人颂春情怀的感染。”作者说,他正是因此而将这...  相似文献   

14.
平保兴 《寻根》2013,(4):31-35
普希金和莱蒙托夫是俄罗斯著名的诗人,关于他们的诗歌最早的汉译,目前主要有二说: 1.孙依我是普希金诗歌最早的译者。"我所查到的最早的一首译成汉文的普希金抒情诗是孙依我译的《致诗人》,发表在《文学周报》1927年第4卷第18期。从1837年普希金逝世,  相似文献   

15.
人的面孔表情常常会伪装,而眼睛则不会。眼睛里的表情是真实的,它能反映人的全部精神世界,故尔人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子”。德国哲学家叔本华(1788-1860年)说,根据眼睛可以判断一个人。那么,我们从俄罗斯文坛泰斗的眼睛中,又能看到哪些暗含的精神品质呢?在俄罗斯诗人中,普希金的眼睛无疑是最富有特点的。同时代人认为,普希金的眼睛反映出他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这是一双蔚蓝色的、聪明的、敏锐的、闪耀着光辉的眼睛。正如同时代人所描述的,普希金的面孔并不美,但他的智慧和眼睛的光辉却是著名的。H.N.波烈伏依说,诗人…  相似文献   

16.
正"碧碧,"71岁的安布罗斯·比尔斯坐在凉亭里,出神地看着大街上一位拖着脚走路的老人,对女儿说,"你看到那个老头儿了吗?我永远不会变成那样。上了年纪的人毛病多又烦人。"碧碧提出让他搬来和自己住,他笑了笑,说他一直想去墨西哥,去看看那儿的革命战争,"瞧瞧他们的子弹是不是走直线"。几个月后,他写信给侄女:"再见了——如果你听说我在墨西哥被人射成马蜂窝,要相信这是很好的死法,胜过老死、病死、摔死。死在墨  相似文献   

17.
在苏格兰作家瓦尔特司各特(1771—1832)著名长诗《湖上美人》的尾声,有这样凄美感人的四行诗句:"你曾是我甜蜜的安慰,从忧伤的黑夜到凄惨伤心的白昼,我都是踽踽独行,听凭命运的摆布,哀求乞怜也不能把我挽救。"在作品中,它吟咏的是弹唱诗人向风琴告别时的不舍,而在诗人心中,却唱出他在经历人生中唯一一场爱情悲剧后那深沉的痛。  相似文献   

18.
爸爸的回信     
正不知多少人有这种感觉,有时候很难在自己的爸爸面前敞开心扉、畅所欲言,或许是因为爸爸一直扮演着保护者或付出者的角色,这让他们看起来高大威严、坚不可摧。我和爸爸正是如此。我从来都不敢接近他,不知道怎样和他进行交流。他呈现在我面前的永远是正襟危坐的样子。在饭桌上或去公园散步的时候,也从未听他讲起过自己的往事。他把自己紧紧地包裹起来,仿佛拒我于千里之外。所以,  相似文献   

19.
高尔基一贯热心培养青年作家,他不仅关注他们的文学创作,而且关怀他们的生活,了解他们的困难。没有任何人能象高尔基那样主动热情地帮助和关心青年作家。 高尔基这种对人的关怀,我是身受其惠的。在我生活艰难的时刻,阿列克赛·马克西莫维奇①多次向我伸出援助之手。一九二七年,我的第一部小诗集《稻草里的电线》问世,这本小册子逍到一些批评家的攻汗,他们用官老爷的轻蔑语气评论它。他们说,这算什么新诗人?为什么要出版这本书? 那时我是一个初出茅庐的“斯摩梭斯克作家”,这样的批评使我茫然不知所措。我明白,小册子里有些诗是鳖脚的,甚至是…  相似文献   

20.
鲁迅先生在他的短篇小说《鸭的喜剧》里记载了俄国盲诗人爱罗先珂在北京的一段生活。这位俄国盲诗人是怎样流浪到北京的?离开中国后又到哪里去了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