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一个在理论和实践都具有科学有效的战略规划体系,必须运用现代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应深入开展战略规划基础理论的研究,以先进的理论和系统的方法指导战略规划的实践。  相似文献   

2.
高校发展战略规划执行阻滞主要表现为仪式性执行、选择性执行、扩大化执行、机械式执行、无执行和停滞化。基于整合研究路径的分析可见,高校发展战略规划文本的科学性与可执行性不够、保障规划执行的资源不充足、高校发展战略规划各执行主体间权责关系不明晰、院系与高校决策层及学校职能部门之间的价值冲突、执行主体参与规划编制程度不一是高校发展战略规划执行阻滞的重要原因,破解高校发展战略规划执行阻滞也需要从这些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3.
太原市城市营销战略规划浅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个城市要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市场竞争中取胜,要在注意力制胜的眼球经济中脱颖而出,必须开展极具创意的城市营销活动。太原市委市政府将太原市城市形象定位为“一流的省会城市”,具体可分解为“五度六宜、七高八低、四平八稳”等6个方面38个指标,并要策划实施一系列创意独特、卓有成效的城市营销策略。  相似文献   

4.
战略规划对高校的发展具有引领、动员、凝聚与规范等作用。但在实际工作中,却因多种原因高校发展战略规划的作用未能得到较好的发挥。做好战略规划,不仅应当把握高校发展的重大主题,而且应当掌握战略规划的理论基础与基本方法。  相似文献   

5.
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整合的瓶颈及其突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重点分析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整合中遇到的几大瓶颈:缺乏社会文化环境的支撑,愿景与现状的背离,“人本”立场、“学科”立场、“教育”立场的缺失,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目标的错误理解。也提出了相应的突破策略:创建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相匹配的文化环境,完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础条件,从最大化走向最优化,准确把握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整合的目标,以确保新一轮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改革的有效实施。  相似文献   

6.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应用是当前小学数学教育技术研究领域的重点,是实现数字化教学的技术手段。只有有效突破“信息技术运用”和“教学方法运用”这两个主要难点,才能在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中实现教学效率最大化。  相似文献   

7.
教育改革战略规划是指国家、地区或学校 ,为发展教育事业而作出的带有全局性、长远性和根本性问题的谋划与决策。教育改革战略规划具有多种特点 ,其内容亦非常丰富。制定国家或学校改革战略规划 ,要注重战略指导思想、战略目标和保证措施等方面  相似文献   

8.
编制县域经济发展战略规划有其重要性。县域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的编制程序包括以下几个基本步骤:一是分析县域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的现状;二是确定县域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的目标;三是县域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的具体内容的编制;四是监控和跟踪县域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的实施效果,并且及时调整有关内容。县域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的内容包括:战略定位、战略优势、机遇与挑战、战略原则、战略指导思想、战略目标、战略重点、战略布局、战略方向、战略措施等。  相似文献   

9.
邯郸市经四、五十年的时间,由一般县城发展为全国较大城市、市域内的城市发展如何与时代同步,本文从城市地理学的角度进行了初步分析,提出了邯郸城市发展的四个阶段性设想。  相似文献   

10.
传统现代化理论对城市的发展既有积极的作用也有负面影响,在现代城市的发展和建设中,不应用传统去抑制现代,也不能用现代去毁灭传统。城市是历史文化的容器,城市也是现代化的载体,应当让更多的传统纳入更多的现代,让更多的现代包涵更多优秀的传统。传统与现代应当在发展的前提下整合或重组在一起,而不是一方对另一方的替代、置换、侵略或胜利。  相似文献   

11.
中国高等教育发展面临的矛盾与战略取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但与国家发展战略、人民群众的就学需求相比,依然面临诸多亟待解决的矛盾:高校层次分布及发展方向不符合社会实际需求、高校办学体制不适应发展的阶段性变化、高校管理缺乏必要的文化创新与学术规范环境、高校办学能力不能满足国家发展和人民群众的多元化要求。实现未来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中国必须在若干方面做出新的战略选择:继续保持高等教育的适度超前发展、充分扩大和利用各种非政府高等教育资源、加快建设适应国情和大众化需求的高校层次体系、进一步依法落实高校的办学自主权以及大力促进高校探索和形成不同的办学特色。  相似文献   

12.
在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时代背景下,教育理念的转换必将引起学校管理模式的改进和校长角色的重新定位。因此,校长职业化是教育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产物,是我国当前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在分析校长职业化提出的时代背景及其内涵后,对推进校长职业化的具体策略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3.
自1990年美国联邦政府第一次制定国家教育发展目标以来,美国国家教育发展目标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调整.在战略层面追求教育机会的均等和教育质量的卓越.在战术层面注重加强教育研究和成果传播;关注教育系统的灵活性与加大地方的责任,并建立与此相关的问责制;加强国家课程标准的建立和评估;教师和校长素质提高;信息技术的采用;发展安全的学校;家长和社区的参与与学生和家庭的选择;建立学工系统;提高管理的效率等.  相似文献   

14.
研究教育科学:未来教师成长的必然选择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之间的文化隔离,形成了一道教育科学壁垒,教育的“第一生产力”因此不能有效地投入教育,教师和学生则不得不主要依靠延长劳动时间加大劳动强度(课业负担过重问题的存在事实)试图保证教学质量。壁垒变通途,必须消除隔离、进行积极的文化架构,这是教育理论工作者和教育实践工作者的双向共建的问题。 从我国近十年的教育科学研究向教师普及的情况看,有理由认为,未来教师成长的道路应当是向着成为研究教育、创造教育科学的主体发展的道路。因为未来社会,当“小学教师、技术学院教师、中学教师、大学教授之间的区别…  相似文献   

15.
“十五”以来,青岛市服务业获得了较快的发展,总量规模不断扩大,贡献能力逐步提高,现代服务业迅速崛起,但也存在服务业比重、档次及外向度偏低等方面的问题。为此,从明确现代服务业发展目标、整体推进现代服务业发展以及突出发展服务业十大领域等方面提出了青岛市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战略构想,同时论述了实现这一构想的政策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16.
建设高质量的学习型城市,是世界诸多国家持续不懈的价值追求和行动战略.我国作为全球学习型城市建设的积极力量,从对现实条件的考察和政策制度的保障,为学习型城市建设的理论发展和实践推进作出了重要贡献.然而,现代信息技术的迭代更新、老龄化现象的日益严重等现实,为学习型城市的当下发展和未来之路提出了挑战.因此,审视并揭示我国学习型城市发展的若干困境,成为推动其走向高质量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基于对学习型城市的内涵、特征和本质的理解,当前我国学习型城市建设的主体角色缺乏学习样态、机构间关系处于割裂状态、社会运行结构呈现分离状况以及建设立场存在简单、碎片和断裂化的思维.为打破学习型城市发展的困局,朝向更高质量、更高水平的目标诉求,需坚持包容与学习共在的主体追求、秉持互联互通式的机构间关系、打造协同融合的社会结构路径以及倡导研究立场的复杂思维转型.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三个方面,阐述了开设信息工程监理专业势在必行。首先文章通过政府对信息工程颁布的法规 和政策,说明信息工程监理制度的必要性;其次阐明了信息工程监理是一个新兴制度,人才十分紧缺,因此我们要 办社会急需的专业,培养信息工程监理人才;文章最后总结了信息工程监理的任务和作用。  相似文献   

18.
建设高质量的学习型城市,是世界诸多国家持续不懈的价值追求和行动战略.我国作为全球学习型城市建设的积极力量,从对现实条件的考察和政策制度的保障,为学习型城市建设的理论发展和实践推进作出了重要贡献.然而,现代信息技术的迭代更新、老龄化现象的日益严重等现实,为学习型城市的当下发展和未来之路提出了挑战.因此,审视并揭示我国学习型城市发展的若干困境,成为推动其走向高质量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基于对学习型城市的内涵、特征和本质的理解,当前我国学习型城市建设的主体角色缺乏学习样态、机构间关系处于割裂状态、社会运行结构呈现分离状况以及建设立场存在简单、碎片和断裂化的思维.为打破学习型城市发展的困局,朝向更高质量、更高水平的目标诉求,需坚持包容与学习共在的主体追求、秉持互联互通式的机构间关系、打造协同融合的社会结构路径以及倡导研究立场的复杂思维转型.  相似文献   

19.
人文文化与科学文化的交融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科学文化的功能是认识客观世界,了解客观世界,按客观规律办事;人文文化回答的是精神世界的问题,强调对人类的终极关怀。人文为立人之本,科学为立世之基;二者同源共生互通,互异互补同求;二者的交融,能够全面提高人的素质。因此,人文文化与科学文化的交融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20.
本文首先指出了时代的必然趋势是人文文化与科学文化的交融;接着,论述了人文文化是“为人之本”,科学文化是“立世之基”,指出了前者主要为后者导向,后者主要为前者奠基;进而,分析了两者同源、共生、互通、互补、不可分割,对其形而下的基层与形而上的顶层而言,则完全一致,而在知识这一中层,两者互异,但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再次,提出了两者交融,在人生追求、知识、思维、方法、相互关系与身心健康诸方面,有利于提高人的素质;最后,论述了学习、思考与实践三方面的紧密结合,有利于实现两者的交融,以实现创新与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