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学会放手     
一次某个朋友请客,同来的两个朋友都带着自己的孩子,一个是刚上一年级的男孩,一个是幼儿园大班的小姑娘.吃饭前两个孩子在一起玩,都非常活泼可爱. 吃饭了,他们各自回到母亲的身边.看着饭桌上的菜,小男孩的母亲忙坏了,每上一样菜,她就忙不迭地给孩子夹上一些,并不断地对孩子说:"这个菜营养价值高,多吃一点;这个你也要多吃一些,吃了就会长高;这个吃了会更聪明……"一顿饭下来,这位母亲一直在为孩子夹菜、喂饭、喝水,忙得不亦乐乎.  相似文献   

2.
开学一段时间,我发现班上很多孩子吃饭时挑食。这个不爱吃那个不想吃,尽管每次午饭前后,我一再叮咛多吃饭、多吃菜,可最后总有一部分孩子要倒掉剩饭剩菜。 一次午饭后散步,我发现有几个孩子正围在一起像模像样地表演某种食品的厂告。菁菁小朋友委屈地说:“我最喜欢吃广告中的东西了,可我妈妈不肯买……”马上就有几个幼儿附和着说:“我也是,我也  相似文献   

3.
财富     
阿宇住在一间四面透风的屋子里,既没有漂亮的衣服,也没有好看的鞋子,可是,阿宇一点也不觉得日子难过,他也不知道为什么。母亲是个十分疼爱孩子的人,常常把好吃的东西让给阿宇吃。这天,难得阿宇过生日,家里于是多了几样好吃的菜。可是,阿宇和他的母亲都望着菜,端着饭碗,却没有动筷子。于是,母亲抚摸着阿宇说:“孩子,吃吧,反正留着也是要吃的。”阿宇先是犹豫一下,后来才慢慢地吃了,可是,总没看见母亲夹菜吃,阿宇好奇地问:“妈,你干吗不搛菜啊?多好吃的菜。”“我不喜欢吃,孩子,你若是喜欢吃,就吃吧。”母亲回答。于是阿宇毫不客气地把菜全吃…  相似文献   

4.
选择的幸福     
小时候,家里穷,可母亲总喜欢"制造"一些可能的事情,供我选择。早上,母亲会说:"孩子,早餐是吃红薯还是喝稀饭呢?"当我说喝稀饭时,母亲就会高高兴兴地下厨为我做起稀饭。过年了,母亲没有那么多钱给我既买上衣又买裤子。于是,母亲就对我说:"孩子,  相似文献   

5.
正我18岁那年,到离家三百多里的一所大学去读书,还没出门,母亲就开始担忧:你从未离开过家,嘴又笨,上初中还被街坊误认为是"哑巴",突然到人生地不熟的地方,会不会迷路?食堂吃饭时,你能"抢"到饭吗?你有那么多不喜欢吃的菜,如果食堂只有那些菜怎么办?整理行李时,母亲又开始担心:"你不会洗被子,被子脏了怎么办?你有轻微恐高症,住宿楼高不高?"一连串的问号,让母亲睡不安宁。总是睡  相似文献   

6.
儿童教育专家把父母按其教育孩子的惯用方法分成以下三类:解释型、命令型和非干预型。如果孩子在吃饭的时候对你说:这个菜真难吃!你会怎么回答孩子? 解释型的父母说:这个菜很有营养,吃了它……命令型的父母会说:哪里来的这么多话,快吃!非干预型的父母会说;真的?让我尝一尝。  相似文献   

7.
左邻右舍,差不多都是独生子女家长。到了吃饭的时候,可热闹了:有的孩子闹着不吃;有的孩子尽吃菜不吃饭;有的孩子说“我不吃这个,我要吃那个”;有的父母给孩子准备了“好菜”让孩子一个人独享;还有的父母干脆端着饭碗追着孩子喂,孩子则吃一口,玩一会。“吃饭”成了家长最伤脑筋的事。其实,这是家长自找的苦恼,是家长自己把孩子给惯成这样的。我的女儿已5岁了,长得活泼健康。一日三餐,无论荤素粗细,她都吃得津津有昧,从不要我操心。我的经验有以下几点,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8.
家有严母     
<正>(一)刚放下书包,就听到一阵河东狮吼:"快去洗手!""快过来吃饭!""自己拿碗!自己盛饭!"我迅速放下书包,急忙到水龙头下洗干净了手,小心翼翼地走到餐桌前。餐桌上摆了许多菜,全是鸡呀、肉呀什么的,蔬菜仅有一盘茄子,而且只剩下两块了。我拿起筷子准备将它们夹到碗里,却被母亲的筷子压住了。"怎么吃这个,这是你老爸吃剩下的,最没营养!"接着把两个鸡腿一并夹到了我的碗里,  相似文献   

9.
正我的爸爸像一个长不大的小孩,如果你不信,就跟我一起来认识他。外婆叫我们吃饭,我正走向餐厅,爸爸一下子挡住了我的去路,我往左,他就往左挡;我往右,他也往右;我想从他胳膊下面过,他就蹲下来;如果我想跨过去,还没等我抬脚,他就"呼"的一下站起来……去一次餐厅真不容易呀!在吃饭时,他也不安分。每当遇见我和他都爱吃的菜,他就会说:"这个菜小孩不能吃,吃了会变笨。"如果我相信了,  相似文献   

10.
失去的信任     
有一段时间,母亲来台北疗养身体时住在我家。一天,正准备用餐,母亲随口说:"弹弹,快来吃饭。你跟外婆比赛,看谁吃得最快。"那时候的我正在炒最后一个菜,听到这样的话,马上回:"妈,吃饭有什么好比的?如果吃太快噎着了怎么办?吃饭就单纯享受吃饭,孩子有自己吃饭的步骤,比赛干吗?"因为我说了这样的话,母亲从此闭嘴,  相似文献   

11.
母亲的教育     
记得上中学的时候,我的邻居中有两位年轻的母亲。她们都有一个5岁男孩。其中一位母亲常常教育自己的孩子要尊敬老人,团结小朋友,对人要友爱。另一位母亲说要想让孩子适应这个社会,就要从小从娃娃抓起。她对自己5岁的儿子说:你长大了要孝敬妈,妈有钱。你对妈好,妈的钱就全是你的。你从小就要立志好好学习,长大才能挣大钱,过好日子。”她还把她的理论落实到行动上,孩子多吃一点饭,妈妈会给钱;孩子自己穿衣服,妈妈会给钱;孩子打酱油回来,妈妈更是眉开眼笑地给钱……这孩子就在妈妈金钱的激励下“茁壮”成长着。渐渐地我发现,这个用金钱观念教育…  相似文献   

12.
吃零食,是孩子们的享受,对成年人而言,也是童年生活不可缺少的回忆。但是,在物质极大丰富的今天,在对待孩子吃零食的问题上,父母们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很多父母认为,吃零食是一种不良的生活习惯,会影响孩子的生长发育,所以不应该让孩子吃零食。在访谈中,一位母亲抱怨说:“孩子小时候喜欢吃零食,把牙齿都吃坏了,开始长龋齿,硬的东西都吃不了,很多东西不能吃。”有些孩子也承认他们已经“尝”到了零食带来的恶果:“我以前喜欢吃零食,吃完零食以后就不想吃饭了。”“我喜欢在睡觉前吃零食,结果越吃越胖。”另一些父母则表达了相反的观点…  相似文献   

13.
一、教会孩子正确的吃饭姿势。 有的家长和老师性子比较急,看孩子吃饭慢,就忍不住喂他。殊不知经常喂饭不仅不利于孩子养成正确的吃饭姿势,还会降低孩子的食欲。因此成人应教会孩子一手扶碗一手拿好勺子或筷子,吃一口菜,吃一口  相似文献   

14.
开学一段时间,我发现班上很多孩子吃饭时挑食.这个不爱吃那个不想吃,尽管每次午饭前后,我一再叮咛多吃饭、多吃菜,可最后总有一部分孩子要倒掉剩饭剩菜.  相似文献   

15.
张延伟 《新疆教育》2012,(9):178-178
为了让初如园的小班幼儿更快地适应幼儿园生活,我们采用了家长陪同幼儿入园适应的半日活动。该吃饭了,孩子们都坐在小椅子旁准备进餐了。看着香喷喷的饭菜,家长都不约而同地赞叹道:真香呀!刚吃了几口,一位孩子的姥姥大声对老师说:老师,再给我们的孩子盛点菜,孩子爱吃菜。话音刚落,一个爷爷也让老师再给孩子盛点菜……没几分钟,又有一些家长要求给孩子添菜,由于老师对孩子们的进食量不是很熟悉,转眼间孩子们的盘子里又都添上了不少的菜。老师,我吃不了。老师我不想吃了。有的幼儿索性在家长的带领下主动将剩下的倒进了垃圾箱。  相似文献   

16.
<正>上午十点学生放假离校,可都十二点了,小辉的爸爸还没过来接孩子。更可气的是,无论我打多少个电话,那边一直无人接听。都这个点了,我只好带着孩子来到餐厅先吃午饭。也许是看别人都回家了,小辉闷闷不乐,低着头胡乱地将菜往嘴里塞。不一会儿,脸上、衣襟上就狼藉一片。"你就着馒头吃,别到处洒啊……"坐在他的对面,我实在没什么胃口,索性放下筷子,看着他吃。"老师,今天的菜真好吃,你也吃啊,一直等我爸肯定累了。"发现了我一直盯着他看,小  相似文献   

17.
幽默     
<正>营养不良儿子吃饭天天要吃马铃薯,其他什么菜都不喜欢吃。老爸劝儿子:"儿子,不能挑食,什么菜都要吃,否则会营养不良的。"儿子大声地说:"你骗人,我才不信呢!蚊子只喝血,绵羊只吃草,大熊猫只吃竹子,它们怎么不会营养不良呢?"心肠好小明在公交车上给一位大妈让了座,大妈坐下来就说:"现在的年轻人长得不咋样,心肠还挺好!"小明顿时泪奔了……  相似文献   

18.
王爱琴 《考试周刊》2007,(21):17-18
我们中国人重视吃饭,民以食为天,一点没错。但现在的孩子吃饭是个大问题,不要吃,不肯好好地吃,爷爷奶奶父亲母亲骗哄全用上,也难让孩子太太平平安安静静吃好一顿饭。  相似文献   

19.
<正>十二岁的孩子,出生时母亲因输血感染了艾滋病,已经去世,他也被感染,与奶奶、父亲、继母生活,别的小朋友见到他就躲开。吃饭时,他吃的菜由爸爸夹到碗里。吃火锅的时候,他吃了一会儿,凑了下身子看了一下锅,又坐下了,他爸问:"你想吃什么?"他端着碗怯生生地说:"粉条。"  相似文献   

20.
椰壳效应     
正中国家长有一个普遍的教育误区就是更多地注重揪出孩子的错误而并非肯定孩子的成绩。有个孩子总是不愿意吃饭,这让他的家长苦恼不已。一次,他的爸爸从外地带回一只新颖别致的椰壳,孩子见了爱不释手。这件事情让父亲突发奇想,就用锯开的椰壳给孩子盛饭。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孩子吃得津津有味,而且饭量也大增。这一现象心理学上就被称为"椰壳效应"。"椰壳效应"妙就妙在变"要孩子吃"为"孩子要吃"。面对让不少家长感到头疼的孩子不好好吃饭的问题,用孩子感兴趣的椰壳盛饭,孩子竟然能愉快地吃下去。同样的道理,与孩子沟通时,把批评包装一下,给它裹上一层糖衣,让批评变得甘甜,亲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