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北宋王巩的《闻见近录》、《甲申杂记》、《随手杂录》三部笔记,是其在哲宗绍圣、元符年间至徽宗大观年间依次创作的,创作时间长约十年.十年中王巩随手杂记,所记不分次序,不分类别,在编排条目上有一定承上性、连续性和主观叙事性.所记内容博杂,其中涉及到北宋党争、北宋士风、典故沿革、地理风俗等内容,具有补北宋正史的史料价值.王巩笔记史传体与小说体结合的叙事体式,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  相似文献   

2.
宋人笔记大多涉及北宋党争,是关于北宋党争的第一手资料,它们记叙了党争名士的遗闻轶事,更加全面、细致、生动的描绘了北宋党争以及人物。笔记作为私人著述,往往能使我们认识党争的全面性,复杂性,也能体现笔记作者的人格风貌和胸怀见识。  相似文献   

3.
【试题设计】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记载,北宋党争,苏轼被贬谪至南疆.羁宦于千里之外。  相似文献   

4.
北宋党争在士人词中的表现没有诗、文那么明显,但也是审视北宋词文学发展、士人词风变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社会因素。北宋党争大致分为三个演进阶段。仁宗朝党争初起,士大夫的染指使词摆脱了晚唐以来的艳情遗风,士人词走向抒写个人性情的雅化道路;神宗朝新旧两党围绕变法的党争愈发激烈,苏轼词记录个人心路历程,有诗化的自传倾向,开士大夫词的新风;哲宗朝党争激化,卷入政治漩涡的士人在党争、文祸的双重压力面前,常借词之深幽隐约抒发颇具个性的士人胸怀。党争促使士人词风实现了抒写个人性情的重要变化,也促使士大夫词最终走向"自是一家"的正统文学殿堂。  相似文献   

5.
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高度强化的中国封建社会,统治集团内部的朋党之争诚为一大痼疾。而在宋朝,则更甚于前后诸代。关于宋代党争产生的原因,笔者在有关的文章中已略有涉及。同其它各代的党争相比,宋代党争之产生既有与之相同的普遍性政治根源,又有其特殊的偶然性因素。为了对北宋党争作出深层分析,进而洞察中国古代政治史的某些特点,本文拟从三方面对北宋党争的起因进行考察。  相似文献   

6.
在北宋新旧党争背景下苏门词人词学观发生了新变,主要体现在另树词风的自觉意识,诗词同源的词体观念,托兴自遣的词学功能观。新旧党争是促成这种转变的一种外在因素。  相似文献   

7.
北宋党争是北宋中后期的基本政治生态,也是审视北宋士人词风变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社会因素。仁宗朝党争初起时,士人的染指使词摆脱了晚唐以来的艳情遗风,词中的士大夫形象因抒发失意后的胸怀而逐渐清晰;神宗朝新旧两党围绕变法的党同伐异愈演愈烈,苏轼黄州词记录了词人政治理想破灭后的苦闷与人生感悟,寓词以诗人情怀,开士人词诗化的新风;哲宗朝党争激化,卷入政治漩涡的士人在文祸、贬谪的生存忧患面前,常借词营造极富个性的“我”之形象。党争促使士人词从抒写闲雅风度到注重表现自我的转变,也推动词终成独立的抒情文体。  相似文献   

8.
北宋中后期的党争,对词的创作有着不客忽视的影响。山谷词是其中的一个显例。正是在党争背景下,山谷词的后期创作完成了词体的诗化、词意的延展、词风趋向沉郁的转型,由此使山谷词出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境地。  相似文献   

9.
把握苏轼的文学创作历程及其文学地位,不能不推究北宋党争对其的影响。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北宋朋党之争,对苏轼的政治生命和文学创作均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苏轼一方面具有党争双方喜同恶异、党同伐异的主体性格,另一方面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主体性格,即"危言危行、独立不倚、不为苟生、有益于世"的主体性格。正是北宋党争中苏轼的这一独特的主体性格造就了苏轼的文学业绩。  相似文献   

10.
阿城的新笔记体小说《溜索》继承了古典笔记体小说的“志怪”审美,将目光投向现实生活,这在文体上是一种新尝试,从而呈现出新的审美情趣。对新笔记体小说的解读,倘若从“小说三要素”或古典笔记小说的情节和语言方面进行分析,则无法对该文的“新”充分掌握,其中的“野性”应是该文解读的主要倾向。对此,可从选材内容、叙事角度和语言特点方面对其内蕴的“野性”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11.
生活在北南宋之交这一特殊时期的陈与义,经历了两宋党争.陈与义在北宋晚期的党争中只是一个微乎其微的小角色,他被动地卷入党争的漩涡,这对其心态和诗歌创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其卷入党争的前期、中期和后期,可以看到党争或深或浅的烙印.  相似文献   

12.
<铁围山丛谈>是宋代蔡絛的一部有名的笔记体史料书籍.书中具体记载了北宋至南宋初,尤其是北宋后期的典章制度、掌故等,具有相当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13.
对礼教道德和处世为臣之道的提倡是北宋历史琐闻笔记的两大重要主题,这是北宋历史琐闻笔记与前代笔记的重要区别。这一变化是受北宋时代风气影响所致,而笔记传播开来之后又直接影响了士大夫的言行判断。自历史琐闻笔记的题材和主题在北宋基本发展定型之后,后代笔记大多沿袭了它在这方面确立的规则。  相似文献   

14.
北宋王巩与苏轼等旧党人物关系密切,新党执政时,三次贬谪广西。经考证,第一次于神宗元丰二年贬谪宾州,寓居宾州三年;第二次于徽宗元符元年贬谪全州,元符三年罢还;徽宗崇宁元年,被列入元祐党籍,再贬广西。在贬谪广西期间,王巩与苏轼、苏辙等人书信往来,与全州朱氏兄弟相交游。有《王定国诗集》、《王定国文集》、《论语注》等作品,现均已散佚,仅留寓居全州作山水诗二首。  相似文献   

15.
刘美新 《天中学刊》2002,17(3):63-65
《铁围山丛谈》是宋代蔡Xu的一部有名的笔记体史料书籍。书中具体记载了北宋至南宋初,尤其是北宋后期的典章制度、 掌故等,具有相当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16.
“以诗为词”的缘起,是涉讼已久的一段公案,各家之说莫衷一是。章以北宋党争为视角,从党争与词的言志功能的获得、党争与词的内质变化、党争与振兴词格三个方面,对“以诗为词”这一学现象做了新的论析与评价。  相似文献   

17.
在北宋党争中,文字之祸频频发生,由此出现了很多贬谪文人。文祸带来的贬谪让他们在诗文创作上分外谨慎,甚至“不复作诗文”;另一方面,身处贬谪之中,他们心中有不可遏止的创作欲望。在这种情况下,地位低微的词得到了贬谪者的青睐,诗文中的很多题材内容悄悄转移到了词体当中。由此成全了词体“诗化”这一大变革。  相似文献   

18.
三十六体的形成有其复杂的时代背景。唐代科举的试策、试诗赋、试判客观上促进了骈文的发展;而晚唐时期随着科举的日益腐败加之幕府的特殊地位,使许多文人走进幕府,专司骈体章奏,章奏之学大兴;同时由于晚唐党争激烈,许多文士深受其苦,表现在文学创作上,则委婉隐曲、用典使事,不敢直言。李商隐、温庭筠、段成式的生活经历与科举、幕府和党争密切相关,因此,三十六体的形成也深受其影响。  相似文献   

19.
一 这个集子收录了从魏晋迄至晚清的二百五十余则古代笔记作品,加以注释和评说。选文绝大多数出自笔记专集,共一百三十多种。 所谓笔记,首先指一种文体。这类文字写什么均无不可,而且叙议抒情纷披杂出,但以记叙琐事趣闻者最为习见;篇幅长短随宜,而短小的居多;虽有写得庄重谨严的,大半则是信笔为之,不拘一格。如果把数十百条笔记汇编起来,就组成了笔记专集,于是笔记又成了一种著述体制的名称。北宋的宋祁,首次以笔记一词为其随笔杂录之书命名,以后便被用来  相似文献   

20.
北宋是公文的一个极其繁荣的时代,本文尝试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北宋公文繁荣的原因,包括基础的政治制度层面、重大改革的科举制度、公文主体北宋文人特有的士大夫精神、独有的党争与文学的互动和文学流派的改革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