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正>"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在晚年的时候,一次在河边,看见河水川流迅速,未尝止息,因而慨叹人生在世,年逝不停。人们总想天老爷能假我岁月,但流逝的时光总不回来。人们困惑,为什么只有逝去,而不回来?若能拉回年轮,该  相似文献   

2.
來新夏 《中国文化》2012,(2):109-115
少好读史,《史记》为读史第一种。中学时代,谢国捷老师命读前四史,并告以读《史记》当先读《自序》,得其大要,然後读纪、传、书、表。迨上世纪四十年代中期,负笈京华,就读辅仁大学,受业於新会陈援庵老师,又命读《史记》,并告以先读《自序》,  相似文献   

3.
正余所治學,早年為古典文學和文學思想史,特別對《紅樓夢》與明清文學思潮用力較多。現當代文學和文學理論也曾涉獵,出版過幾種論著。但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以後,開始轉入學術史和思想史研究。引領我"出文入史"的是王國維、陳寅恪、錢鍾書三位學術大師。讀他們的書,如醉如痴,足以忘我,結果自己不想寫文章了。於是編纂了一套《中國現代學術經典》,收晚清民國以還現代學者的著作四十四家、三十五卷、兩千多萬字,1997年出版,歷時七年時光。好處是使我有機會系統接觸現代學術的譜系,王、陳、錢之外的其他學者,也成了我熟悉的前輩老師。此處"老師"一詞,我  相似文献   

4.
<正>《呐喊》是鲁迅的第一部小说集,收入鲁迅1918年至1922年所作小说15篇,1923年8月由北京大学第一院新潮社出版,列入周作人主编的“文艺丛书”之一。《呐喊·自序》是理解鲁迅心路历程的一把钥匙。在这篇充满了沉痛和悲凉的文字中,可以了解到鲁迅的身世、鲁迅的求学经历,体会到鲁迅的追求以及鲁迅的苦闷。其中的由小康之家坠入困顿,进新式学堂,  相似文献   

5.
正本書文字所用之文獻,多取自清初別集;鋪叙論述,大皆圍繞當時之遺民與贰臣間之交游。兹輯成集,用便就正於海內外之方家。憶余三十年前訪書滬上,於范祥雍先生齋頭得見曹溶(秋岳、倦圃。1613-1685)《靜惕堂詩集》(雍正三年刊本)。曹秋岳於順、康間,以朱明之舊臣,累膺地方大吏,南起百越,西北至雲中,名列《贰臣傳》。《靜惕堂詩集》乃余久欲得讀之書。當日蒙范先生允假歸客舍,窮旬日之力,翻讀曹集,然後知秋岳於康熙改元至二十四年(1662-1685)  相似文献   

6.
徐剛 《中国文化》2015,(2):173-179
屈原在《離騷》的開篇“自報家門”,叙述了“朕”的出身:帝高陽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攝提貞於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皇覽揆余初度兮,肇錫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則兮,字余曰靈均。傳統上都把這段話看作是屈原的自傳。這真的是屈原的自傳嗎?爲什麽屈原在這裹要强調自己的出身?《離騷》真的是一篇“自序文學”嗎?  相似文献   

7.
弁言 少好讀史,《史記》爲讀史第一種.中學時代,謝國捷老師命讀前四史,并告以讀《史記》當先讀《自序》,得其大要,然後讀紀、傳、書、表.迨上世紀四十年代中期,負笈京華,就讀輔仁大學,受業於新會陳援庵老師,又命讀《史記》,并告以先讀《自序》,始悟此爲前輩學者經驗之談,乃潜心讀《自序》,并隨手札錄有關問題,旁參群籍,成札記多則.  相似文献   

8.
正胡適等前輩學者早年提倡"新紅學"的目的,原本是要耙梳出曹雪芹家族或其周遭親友們所親歷之小歷史與大歷史,以深刻體會曹雪芹在臺前與幕後究竟是如何創作《紅樓夢》的。而此一領域在過去近百年的努力雖頗有可觀,但如今許多重要課題卻也走到治絲益棼的地步,甚至連曹雪芹對這本小說的著作權都屢遭質疑!  相似文献   

9.
“亡人之国,必先去其史”。这虽是一句旧话,却很有道理。历史事实也确是如此。当秦始皇初并六国,李斯建议统一思想实行焚书的时候,举出焚书的具体办法,第一条便是:“臣请史官非秦纪皆烧之”。说明当时只保存秦国的历史记载;其他六国史书一律烧掉,不使留存。用心很深,道理却很简单。一个国家的人民,如果对本国的地理环境、历史演变,以及制度文物、创造发明的成就,千百年来的优良传统,亿万众中的英杰人物,茫然无知,或者早已淡忘了,便自然没有爱国思想,并且不知  相似文献   

10.
宋珅 《世界文化》2006,(5):38-39
种族主义,一种由来巳久的偏见意识。一个冠冕堂皇的用以铲除异己、维护自身统治,而不惜血腥地屠杀民众的可怕借口。尽管经过时间的推移和沉淀,其中一些灭绝人性的暴力和血腥,几乎已被冲刷殆尽,但那些曾在人们心中留下斑斑血迹的残酷历史,却是永远也无法忘记的。种族主义本身,已经成为西方国家历经百年,至今仍无法愈合的历史伤痛。  相似文献   

11.
马小青 《世界文化》2010,(12):24-24,25
<正>电影《楚门的世界》曾荣获第56届金球奖最佳男演员,最佳男配角,最佳电影音乐三项大奖;并获得第71届奥斯卡最佳导演,最佳编剧,最佳男配角三项提名。电影讲述的是一个电视台导演为了拍摄一部真人电视节目,与一对夫妻签订合同,将他们刚刚出生的婴儿楚门领养过来,同时搭建了一个类似小城镇般的巨大的摄影棚,这个摄影棚里有着生活所需的一切自然景观、建筑物和与楚门生活相关联的人。自楚门呱呱落  相似文献   

12.
正当青春片着眼于恋爱和堕胎,泛滥于脸谱化的多愁善感,也就走到了它的反面,开始跟风偷懒、追随流量而走进死胡同。如何开掘出新角度和新形象,展现青春的多姿多彩,就成了角逐市场的考量之一。近期,来自泰国的《天才枪手》就显示了这种探索,以不登大雅之堂的作弊为题材,探讨这一学生时期的潜规则。明知是错,但还会犯,由于作弊暗合了侥幸、刺激的心理,挑战了成人制定的秩  相似文献   

13.
作为一名文学爱好者,过去曾断断续续读过杨圭臬先生的一些作品.加之工作关系,与先生有过几次交往,其人其作品,给我留下了极其美好的印象.  相似文献   

14.
正崇尚极简生活的古希腊犬儒学派代表第欧根尼(约公元前412年—前323年)大概做梦都不会想到,两千多年后的今天,他依然拥有不少狂热的崇拜者。美国德克萨斯的两个青年男女甚至因为对他的共同崇拜而走到了一起,相识仅仅四周后就踏上一段不带任何行李的冒险之旅,21天走过8个国家。美国女作家克拉拉·班森(Clara Bensen)的处女作《没有行李的旅行:极简主义的爱与浪游》(No Baggage:A Minimalist Tale of Love and Wandering,2016)记录的就是她与相识不久的网友、德克萨斯大学教授杰夫·威尔森(JeffWilson)首次无行  相似文献   

15.
60年代初的香港。某报社编辑周慕云与某公司秘书苏丽珍新租的房屋仅一壁之隔。周的妻子常晚归,苏的丈夫常出差,懒得做饭的周、苏在街头面摊相遇,逐渐成了熟人。他俩的配偶成了情人的秘密使他俩走到了一起.道德的束缚使他们保持着礼貌的距离。他俩爱上对方,可苏不愿离开丈夫,周只身出走新加坡。苏给周打过电话,但欲言又止。几年后周故居重游,却与住在这里的苏丽珍失之交臂..... 这是个婚外情的故事。周、苏都是规矩的正派人,且受传统观念影响很深。隔壁邻居的便利使他俩相识,孤男寡女的寂寞使他俩靠近,双方配偶的背叛使他俩同病…  相似文献   

16.
许建  刘畅 《世界文化》2012,(9):26-30
奥斯卡金牌编剧的精心打造,众多明星加盟的超强阵容,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一波三折的人物命运,复杂多元的人物性格,幽默夸张的人物台词,豪华古典的场面背景,往昔繁华的怀旧情调以及穿插其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弥漫硝烟,种种要素组合在一起,使得英国时代庄园剧《唐顿庄园》成为近年来英国电视剧的精品。据悉,《唐顿庄园》2010年9月首播即吸引了英国观众的眼球,随着剧情跌宕起伏的展开,强劲的收视态势有增无减,第一季(共7集)大结局时观众已达到1280万人,平均收视率登上了英国电视收视TOP10亚军的位置,  相似文献   

17.
宁静的夜幕笼罩着萨里农舍的果园,威廉·霍尔曼。亨特正在这座果园里,坐在他的画架前在烛光下专心地画着。突然,他惊恐地停下了笔,在附近一条据说有鬼的路上响起了脚步声。脚步声越来越近,象是有人绕过农舍向他走来。亨特看到100码外有一个阴影。“告诉我,你是谁!”亨特喊道。一束:光线从果园的另一边射了过来,来人是尤  相似文献   

18.
我愿以我走过的全部道路证明一句话,人生是可以雕塑的。 ——刘开渠人民英雄纪念碑大型浮雕《胜利渡长江·解放全中国》(1 9 5 7 年)。刘开渠,中国现代雕塑奠基人,一代艺术大师,美术教育家,中国美术馆首任馆长。日前,中国美术馆开幕的《刘开渠诞辰100周年纪念展》,全面而立体地展示了刘开渠卓越的艺术成就。作为中国现代雕塑的奠基人,刘开渠的雕塑以三维空间的单体形式为基本特点,采用形体场面的造型手法,作品在观者与作者之间,保持相应的距离,形成观赏区间的感觉效应,恰如其分地符合观者景仰的心 士浴血奋战和人民哀悼忠魂的…  相似文献   

19.
夏鼐先生(1910-1985)的《日記》始於1931年1月1日,止於1 98 5年6月17日,前後歷時五十餘年.除1966年9月至1970年中辍外①,整體上是完整的.日前,該《日記》經王世民研究員及夏先生四位子女(夏素琴女士、夏正暄、正楷、正炎先生)耗十年心血整理完成,由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夏鼐日記》共十卷(前九卷乃《日記》正文,第十卷爲"生平事業年表"和"人名索引"),440萬字,是名副其實的史料寶庫.它的面世,必將爲二十世紀中國考古學史,乃至整個中國現代學術史提供豐富而又重要的史料.  相似文献   

20.
宋廣波 《中国文化》2011,(2):147-164
夏鼐先生(1910-1985)的《日记》始于1931年1月1日,止于1985年6月17日,前后历时五十余年。除1966年9月至1970年中辍外,整体上是完整的。日前,该《日记》经王世民研究员及夏先生四位子女(夏素琴女士、夏正暄、正楷、正炎先生)耗十年心血整理完成,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