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采用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编制的心理和谐量表与自编的社会公平感问卷对随机抽取的重庆市13个区县的1.544名民众进行调查研究.结果发现:民众的社会公平感四个因子(财富分配公平感、地位公平感、机会公平感、权利公平感)与心理和谐四个因子(自我状态、家庭氛围、人际关系、社会态度)呈显著正相关.回归分析表明,民众社会公平感中的财...  相似文献   

2.
国民心理和谐是创建和谐社会的精神基础。心理健康、心理过程和谐、人格心理和谐及幸福感形成是国民心理和谐的主要表现,又是影响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心理因素。通过探讨社会心理教育及心理和谐促进工作的途径和方法,促进国民心理和谐健康、社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3.
心理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前提和基础,已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唐山作为科学发展示范区建设的先行者,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但也面临着许多挑战。通过分析唐山市居民心理和谐程度,揭示唐山市居民心理和谐影响因素,提出提升唐山市实情的民众心理和谐建构的方法和途径,对于唐山市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将产生积极且具有建设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微观社会生态学为研究视角,以大学生人际心理空间为研究对象,运用人际空间与人际交往相互作用的基础理论,结合人际交往的基本原理,探讨人际心理空间的内涵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笔者从人际心理空间影响人际沟通的角度,重新审视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困境,并提出从内外视角寻求建构大学生和谐人际心理空间的有效策略,以优化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品质,实现人际和谐,进而推动和谐校园的构建。  相似文献   

5.
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中国社会各领域的不公平问题日益凸显,这将深刻影响着人们的心理状态。民众弱势心理成为这一时期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本文采用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探讨政治资本失衡对民众弱势心理的影响机制。层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政治资本失衡对民众弱势心理的产生具有显著正向作用;同时,政治资本失衡通过社会公平感和相对剥夺感的完全中介作用间接影响民众弱势心理的产生;自我效能感对政治资本失衡-弱势心理关系的调节作用显著。文章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干预策略。  相似文献   

6.
“非典”时期京渝两地民众社会心理特征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分层抽样的问卷调查方法,对京渝两地的556名民众进行了“非典”疫情中风险认知及其社会心理行为预测指标的研究。结果表明:(1)“非典”期间,两地民众的社会心理总的趋势上具有一致性,他们在风险事件的认知、影响风险认知的信息因素和社会心理预警指标几方面总体表现是正常和适度的。调查期间政府的防控措施对稳定民众心理起到了重要作用;(2)“非典”期间,处在不同疫情状态下的两地民众的社会心理也存在一些明显的差异。这些差异主要是因所处的不同疫情环境而引起的,而且也仅是程度上的而非性质上的。本调查结果可为我国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有效防控和民众心理行为的有效疏导提供对策建议,为未来建立我国民众社会心理行为预警系统提供理论和方法依据。  相似文献   

7.
心理和谐是心理健康的重要体现,是个体心理健康的核心内容。已有的研究表明,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低于全国常模,而高校教师的心理和谐很大程度上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心理和谐以及教与学的心理和谐。当前高校教师可以从个体内部心理自我认识的和谐、知情意的和谐和人格的和谐,以及外在关系的人际和谐、家庭和谐、社会的和谐等方面来构建自身的心理和谐;高校的管理可以从建立健全教师管理体制、营造和谐的环境和积极的社会支持系统等方面给高校教师提供心理和谐的支持,为构建和谐校园提供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8.
试论心理和谐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理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只有心理和谐,人和谐,社会才会和谐。探讨了心理和谐的内涵及心理不和谐的原因,并提出了构建心理和谐的相应的解决对策,即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增强社会和谐的程度和水平;积极协调社会关系,建立稳定的社会结构;畅通利益诉求渠道,培育良好的和谐心态;提高政府行为的透明度、公信度,营造和谐社会氛围;积极推动心理和谐建设等。  相似文献   

9.
本文主要阐述了培养大学生心理和谐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培养大学生心理和谐的途径:明确的办学理念;和谐的校园氛围环境;和谐的教学;和谐的人际关系;校内和校外的和谐发展;加强全社会对心理健康的关注和培养等.  相似文献   

10.
心理和谐不等同于心理健康,这一问题的研究还处于初步阶段,研究的空间较大,其中,心理和谐教育的研究十分有意义.具有可操作性的和谐观使心理和谐、特别是心理和谐教育观有了新的认识和相应的可操作性,进而使心理和谐教育取得了很好的实效,其量化评定需要编制一系列"心理和谐量表".  相似文献   

11.
教师心理和谐是教师心理健康的核心变量,关怀伦理学是伴随着西方女性主义运动的发展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强调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和相互关系的一种伦理理论。从关怀伦理学视域审视教师心理和谐,教师心理失谐的根源是关怀缺失,教师关系和谐与共同发展是教师关怀的实质,教师心理和谐的达成是关怀实践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自我和谐与社会和谐——构建和谐社会的心理学解读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和谐社会即构成社会的各个团体及个人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别(可以表现为社会地位、经济收入水平、个人行为方式以及个性特点等方面),但彼此之间又能够和谐相处的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努力包括保持自我和谐、人际和谐及人与自然的和谐,从心理学出发,这三方面的工作除了物质、制度和政策层面的努力以外,更重要的是确保这些努力能够被个体准确感知和把握。心理学服务于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领域包括对心理健康和幸福感的研究、对个人成长与成功的研究以及对团体动力学的研究。解决和处理好我国心理学研究中目前存在的问题,对于顺利完成党中央提出的构建和谐社会的使命具有很好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3.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社会整体保持和谐状态下,也不可避免地出现社会心态失衡、竞争秩序失范、人际关系失调、职业心态失真等心理不和谐问题,促进人的心理和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因此,要深刻理解“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充分认识实现心理和谐的人文内涵,正确处理社会需求与尊重个性、精神传承与环境营造、人格塑造与心理疏导的关系,同时要有促进和谐的思维方式,以实现从个体心理和谐到保持整个社会的和谐状态。  相似文献   

14.
客家风水文化中“天人合一”的自我观以及和谐整体的环境观,把个体视为周围环境的一部分,把自然界(现实环境)视为人类的朋友,而不是人类崇拜或者征服的对象。客家风水文化的这种整体和谐的环境观有助于人们学会如何更好地作自然的朋友,营造健康快乐的心理环境;研究它对中国古代心理思想的挖掘以及当代环境心理、生态心理学等学科的发展都有着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佛教生态和谐理念的构成要素及当代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佛教思想生态观中蕴含的和谐理念对于促进人自身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佛教的生态和谐理念与和谐社会的本质有着相通的地方,佛教生态和谐理念对当代和谐社会的建设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6.
康德把判断力划分为规定的判断力和反思的判断力。在美学史上将美学推进到人的心理和谐层面。通过分析审美与认识及伦理态度的区别,认为审美中主体的知性与想象力处于自由和谐的游戏状态。这一和谐思想,在当今和谐社会建构的过程中,应该引起我们的关注和重视。因而研究康德美学,对于促进社会和谐不仅具有理论意义,而且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从社会心理学角度来说,人们的心理状况对于和谐社会的构建有着重要的影响,保持人们的心理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心理和谐促进社会和谐的具体表现是社会发展的源泉,是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的尺度,是社会创新的心理要求,是社会稳定的心理保障。客观刺激事件和心理挫折是诱发心理不和谐的主客观原因。构筑心理和谐可从:转变行为理念,加快推进制度安排与政策设计;积极推动人的心理和谐建设;提升人的道德需要等三个策略进行。  相似文献   

18.
社区已经成为我国城市中重要的社会组织形式,因此,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要从社区建设开始,社区和谐了,社会才能和谐。从心理学角度剖析社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从心理学中最新的研究思潮——积极心理学出发,探讨积极心理学在社区建设中的作用具有重大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9.
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精神的重要营造者和传播者,其职业倦怠状况直接影响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质量。基于积极心理学视角,对广东省8所高校专职辅导员职业倦怠状况的调查研究表明,提升辅导员积极体验能力、发掘辅导员积极人格特质、营造辅导员积极心理契约环境,是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有效干预对策和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