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因为“近墨”,所以孟母为子三“迁”住地,这一典故历来传为美谈。在当今五彩缤纷的社会,“墨”样的环境不可避免.不“近墨”的环境难以寻觅。面对种种的“墨”,有志气的青少年的态度不应该是“迁”,而应该是“治”。  相似文献   

2.
为了避免儿子"近墨",孟母三迁住地.这一典故历来被传为美谈.在当今五彩缤纷的社会,"墨"样的环境不可避免.不"近墨"的环境难以寻觅.面对种种的"墨",有志气的青少年的态度不应该是"迁",而应该是"治".  相似文献   

3.
近墨者黑”中的“墨”与“出淤泥而不染”中的“淤泥”,显而易见,都是指不好的环境。同是处在不良环境,同是“近墨者,”同是“陷入淤泥”之人,而爬出来后又怎么样呢?有的人意志坚强,出淤泥而不染,善始善终;而有的人意志薄弱,被“墨”或“淤泥”浸蚀得面目全非。“近墨者黑”与“出淤泥而不染”好象是同一种花结出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果,二者之间既对立又统一。说它“统一”是指“出身”相同;说它“对  相似文献   

4.
陈建辉 《新读写》2010,(12):41-41
材料中提到“同事冷漠,客户刁难,老板忽视”,这工作环境虽够不上“黑”,也是够“灰”的。孟母为子三“迁”住地这一典故历来传为美谈,但在当今五彩缤纷的社会,“灰”环境不可避免,怎么办?我认为有志气的青年应有的态度是:不仅不“迁”,且要“留”而“治”之——这里的“治”是改变、优化的意思。  相似文献   

5.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第三册第五单元《六国论》的课文注释中,对“终继五国迁灭”一句中的“迁灭”释义是:“迁灭,灭亡。迁,改变的意思。”而笔者认为,“迁”在这里应当释作“消亡”,“灭”意为“消失、灭绝”,“迁灭”为同义复合词。若将“迁”作“改变”讲,二词结合起来解释时则显得十分生硬牵强,易造成师生的网惑。  相似文献   

6.
从怒江勒墨人“公房”看其婚恋习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勒墨人是白族的一个支系,勒墨人居住于怒江州泸水县洛本卓等地,他们的生活习俗保存着大量的白族古老习俗,今天在怒江流域还可以看到勒墨人最后的“公房”。勒墨人称供青年男女谈恋爱的“公房”叫“观那好”,汉语的意思是“逛情侣的房子”。勒墨人的婚姻经过定情、订婚、结婚三个过程。在婚俗中有优良的传统,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也有一些应该丢弃的糟粕。  相似文献   

7.
近墨者未必     
中国有句古语“近墨者黑”。表面看来,似乎颇有道理,其实,它过分夸大了环境的影响。我认为:近墨者未必黑。我们绝不能片面强调环境的影响而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近墨者”如果他愿意“黑”那很容易,但真正的人是决不会“黑”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1991年高考作文题《近墨者黑——近墨者未必黑》,要求学生“选定一方”,写成发言稿或议论文都可以,可“把不选的题目划去”。不少考生在确定选哪一方时,犹柔寡断,反复思忖10多分钟,仍定不下论题。这对在特定时间、特定环境下的应试作文来说,无疑是不利的。选题的犹豫,势必干扰思维的集中,延缓行文的时间,乃至影响作文的质量。究其原因,主  相似文献   

9.
在具备团结,向上、积极奋进氛围的环境里,一个先进者往往会带出几个或一群先进者;相反,在消极氛围的环境里,一个后进者往往会拖坏一群人。这就是人在成长中因相互影响而出现的“链状效应”。前者积极,后者消极,传统的说法叫做“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但并不是“近朱”者必“赤”,“近墨”者都“黑”,特别是成人,这是因为除客观氛围影响外,还有自身愿不愿受影响的问题。对幼儿来说,由于年龄小,认知的知识很少,辨别是非的能力很低,而又好奇、好动,好模仿,他们的许多行为大多不是明白了是非才去做的,而是因伙  相似文献   

10.
“反弹琵琶”,就是从某论点的对立角度去确立新观点,阐发新见解,它是逆向思维在写作中的运用。所谓“逆向思维”,即打破原有的思维定势,从相反方向进行思考,从而表达新的思想。如“近朱者未必赤,近墨者未必黑”、“开卷不一定有益”、“不妨对牛弹琴”等,就属于“反弹琵琶”。作文时采用逆向思维进行构思,会为你打开一片新天地,使文章富有新意。  相似文献   

11.
许多同学有一个坏习惯,文章刚开了个头,看看不满意,顺手就把纸头给捏了,从新换一张。有的同学则把写好的开头涂成一片墨团团,然后另起炉灶。结果,另起的“炉灶”横看竖看,还是不满意,甚至于还没有前面的那只“炉灶”好,于是,再一次捏掉稿纸、涂成“墨墙”,再起“炉灶”。这样,文章还没展开,已经砌了三四个“炉灶”了。可惜的是,没有一个是能“煮饭”的。  相似文献   

12.
明代徐渭大写意花鸟画已经成为人类艺术的共同财富。个人永远都是在其所生活的社会环境之中而不可能绝对的孤立,徐渭大写意花鸟画笔墨体现出的“游戏”与“痛苦”地“墨戏”人生的艺术特征,给予人们“痛快淋漓”的审美共性的艺术享受。探究徐渭大写意花鸟画“墨戏沉雄”的“沉着痛快说”的艺术特征可以获得人类艺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认识的深刻启示,由此也突显出人类艺术的共性特征对于创作经典艺术和作品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3.
苏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收录有《六国论》一文,其中对“终继六国迁灭”一句中“迁灭”如此注解:“迁灭,灭亡。古代灭人国家,同时迁其国宝、重器,故说‘迁灭’。”  相似文献   

14.
“不动笔墨不读书”郑日金提起读书生活,许多人都知一古谚俗话:“不动笔墨不读书。”这里的“动笔墨”,不知读友您是怎样理解的,我总觉得它是一段步步登高的台阶。回头望,我还只是登上了三级。童年好奇———“不画记号不读书”记得童年受当教师的父亲的影响,读书时...  相似文献   

15.
许多文章在谈到中学生作文时极力提倡逆向思维。“逆向思维”,固然能改变千人一面,万人一调的局面,但是在实际运用中也会造成一定的负作用。近墨者黑,作为传统的认识已妇孺皆知,也深入人心。多从逆向去寻求新的意义就会形成近墨者不黑的认识了。1991年高考中不少考生之所以不能把握题义,简  相似文献   

16.
教育应该放手“抛秧”大胆“生料干湿喂”,不宜“插秧”和“煮潲稀喂”。教育不应该对学生过多干涉和过分束缚,不应该单纯着重在“抓分”和“抓升”。教育应该是以人为本,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因材施教,充分挖掘学生潜能;社稷为重,培养德才兼备接班人。教育改革必须“凤凰涅槃”重获新生。  相似文献   

17.
“才”、“气”、“学”、“习”是刘勰文学理论的重要内容。刘勰认为,“才”、“气”是性情所铸,属于先天的禀赋,“学”、“习”是陶染所凝,属于后天的素养;但通过“学”和“习”可以增进“才”、陶冶“气”。他欣赏“刚强之气”,而不喜“靡靡之音”,主张作家应该研读经典,深入生活,并注意到社会环境对作家和作品的影响。这些观点比其前的曹丕等人的看法更为高明。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王力、陆宗达先生等认为黴(今俗作霉)、墨、煤同源依次派生发展的观点提出了商榷,从形、音、义三方面作了具体的考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墨、煤、黴皆同源于“黑”而并非依次派生发展.黑字早见于金文,而墨、煤、黴产生的时间大抵分别是周朝、秦朝和汉朝.墨的颜色为黑;煤本义为黑色烟尘,煤炭专称则是明朝以后的事;黴指黴黑现象;三字围绕“黑”义同状异所,从六书的角度也表明造字时三字同源于“黑”.黴黑为旁对转;煤黑为对转;墨黑喉唇相转只是现象,文章揭示二字相转的音理在于上古汉语有送气流音声母,黑、墨古音同部位同鼻音又同为入声收—K尾,从音韵的角度也表明三字同源于“黑”.  相似文献   

19.
今年高考作文议论文试题要求考生在“近墨者黑”与“近墨者未必黑”两种观点中选定一方,写一篇发言稿(或议论文)参加辩论。从实际写作来看.写“近墨者黑”的考生,大都举了“孟母三迁”的例证,举了某单位负责人利用工作之使,受贿犯罪的例证;写“近墨者未必黑”的考生,大都举了党的好干部面对资产阶级的腐蚀、拉拢,拒腐蚀、永不沾的例证。应该说,这些例证都是典型的。可是,这些只能作为证  相似文献   

20.
杜丽荣 《现代语文》2001,(10):32-32
讲到中国近现代化史时人们常常会用到“西学东渐”这个词.其中最后一个字“渐”一般人总是习惯性地念成‘'jian”,笔曾询问过许多人,他们无一例外地都念成“jidn”,其实这里它应该念作阴平的“jifin”,而不应该念作去声的“jia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