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6 毫秒
1.
印度非常重视软权力建设,把文化软权力作为国家开展文化外交的重要资源,文化外交作为软权力的运用成为印度国家战略的重要选择。印度文化外交的一些独特方式值得中国借鉴,对中国开展文化外交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在现代的国际关系中,文化外交在现代国际关系中发挥着政治、经济和军事等对外交往手段难以达到的作用。我国已经意识到文化外交的重要作用并取得了重大成就,但是我国文化外交仍需进一步得到加强和完善,主要包括从外交的角度建立和塑造我国的民族文化,扩大文化外交的软权力资源;进一步加大文化外交力度,倡导多层次的文化外交,增强我国文化的影响力和辐射力;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注重借鉴和创新,加强我国文化外交理论的研究等。  相似文献   

3.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外文化交往的历史久远。新中国的文化外交从历史和现实两方面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以和为贵"的外交伦理。以中国年和孔子学院为代表的"中国热"体现了中国国家形象,是当代中国文化外交的标志性活动。加强国家文化软权力建设,倡导和谐世界理念,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文化外交,是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4.
以冷战后中亚为背景,阐述中亚软权力的现实适应性,指出:经济支撑力是中亚软权力的核心力,对外影响力是中亚最具活力的软权力要素,民族凝聚力和文化感召力在中亚软权力中发挥着巨大作用。同时分析了各国在威权主义政治和三种恶势力、地区经济社会水平、外部软权力大举渗透中亚等方面所面临的困惑。在此基础上,探讨中亚软权力的战略设计与对策选择,通过加快政治体制改革,加速经济建设步伐,加大政府的投入力度,加强文化交流与合作等,建构民主政治多元化、经济发展持久化、社会稳定长期化、文化外交常态化的中亚软权力模式。中国只有加快政治民主化建设、深化与中亚国家经济交流与合作、奏响和谐世界的主旋律、传承中华文化传统,才能应对中亚软权力的各种挑战。  相似文献   

5.
"软权力"这一概念,最早可能是克林顿时期美国政府负责国家安全的官员约瑟夫·奈提出的,他认为"软权力"是一种"影响别人选择的能力,如有吸引力的文化、意识形态和制度",常见于国家之间的政治外交中。事实上,"软权力"这个词语不仅适用于国家之间的政治外交,也适用于其他一切管理领域。从某种意义上看,管理工作就是为达到管理者的目的而去影响他人的行为,而影响他人行为的方式有很多种,有的是命令、压制甚至威胁,有的则是引领、吸引和激励。  相似文献   

6.
美国著名学者约瑟夫·奈指出的“软权力”主要包括文化吸引力、意识形态或政治价值观念感召力及塑造国际规则和决定政治议题的能力。从总体上看,中国的国际“软权力”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但也具有了一些自己的优势。我们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提升“软权力”:第一,加强民族凝聚力;第二。加快和完善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第三,加强我国的外交;第四。重视教育。提高国民素质。  相似文献   

7.
新媒体语境下的中国文化软权力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软权力化的实现有赖于文化的对外传播过程。在我国传媒业发展相对落后,对外传播能力有限的形势下,新媒体以其低成本、无国界化等诸多优点为中国文化软权力化带来了新的生机。目前我国新媒体整体发展健康,掌握正确的对外传播方法,调动广大新媒体用户的对外传播积极性,对于促进中国文化软权力化,提升我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8.
权力是国际政治的永恒话题,权力的内容与形式随着国际政治和文化环境的变迁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全球化时代的权力变迁表现为权力的分散化、无形化和权力转换难度的增大。权力的分散化和无形化改变了以处理国际关系为己任的外交的方式和内容,为公共外交这种新的外交方式的兴起和发展提供了条件和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9.
文化和国家形象都是构成软权力的重要因素.文化软权力是提升国家形象的重要载体,通过国际文化传播,借助富有魅力的民族文化,可以直接向世界展示良好的国家形象.但目前中国文化软权力面临的困境已影响到中国国家形象及其国际影响力的进一步提升.因此,中国要通过文化软权力的培育和运用,增强国际社会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和认同,提高中国在国际社会的美誉度,推动塑造良好的中国国家形象.  相似文献   

10.
现代国际体系中的权力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全球化的兴起与深化极大地改变了权力的内容与形式。全球化时代表现为分散化和无形化的权力改变了外交的方式和内容,为公共外交这种新的外交方式的兴起和发展提供了条件和理论支撑。公共外交作为一种"赢得心灵与观念"的重要手段,成为全球化时代构建国家认同的重要平台。公共外交不仅有利于国家自我认同的展示,而且可以促进与他者的认同,并对国际社会共有观念的形成起着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高校要培养高素质人才,走品牌战略发展之路,增强对社会的贡献程度,必须将软实力的提升放在应有的高度,并给予极大关注。目前高校软实力建设存在着认识不足、投入不够、措施不力等问题,可从改善内部环境和利用外部环境两方面来探寻提升高校软实力的途径。  相似文献   

12.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以文化交流与传播为核心的文化外交逐步发展到公共外交新阶段,成为国际文化软实力竞争和提升国家形象最有效的重要手段之一。战后韩国的"文化外交"向"公共外交"演进的历史表明,韩国的公共外交已经从国家事务的相对边缘地带逐步走向政治中心,对韩国良好国家形象的塑造与提升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中国的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无疑有赖于中国各地域的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对绵阳而言,如何推进文化软实力建设,是需要考虑的一个问题。在过去几十年里,以科学小说为突破口,而对科学与文学、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结合的问题进行过有益探讨的科普工作者,无论是在科研、科普机构及平台的建设,与国内外多个领域的资源整合,还是在科学小说的创作与研究方面,都已取得一定实绩。在总结经验、整合资源的基础上,进一步从创作与研究方面深入推进,将不仅有力凸显绵阳的"中国科技城"特色,使之成为四川省的一张文化名片,也将使"中国科技城"的命名具有更丰富的文化蕴含,提升其作为"中国科技城"的文化软实力。  相似文献   

14.
提高"文化软实力"是扩充和发展国家文化的影响力的重要选择,但是,出自西方政坛学者的这一概念与我们的"国家文化"之间是否存在需要辨别的差异,我们今天急于完善国家文化的努力是否存在若干需要反思甚至警惕的内容,当前中国文化建设的迫切目标究竟是什么,这都需要我们更冷静地思考。今天,我们更需要关注"软实力"讨论中被忽略的一系列"硬道理"。  相似文献   

15.
1986年越南实行革新开放调整了对内对外的政策,结束了"一边倒"的外交路线,逐步过渡为"多元化"的外交方针。发达国家越来越重视文化软实力,越南在认识到文化外交的正面效应后,适时出台了《关于加强文化外交的指示》《到2020 年越南文化外交战略》从制度上给了文化外交顺利实施的保障。文化外交推介了越南的国际形象,提升了国际地位,增强了与周边国家的政治互信,为越南的发展创造了一个和平、稳定的外部环境。  相似文献   

16.
国家形象是一国软实力的象征,良好的国家形象是促进国家发展的有利条件。在西方媒体的报道中,中国形象时好时坏,地位或高或低,其原因既有意识形态和文化上的差异等外部因素,也不乏中国对外传播"报喜不报忧"和公共外交不足等内在因素。针对中国对外传播中的不足,中国应深刻反思,转变对外传播观念,拓宽传播渠道,增强公共外交。  相似文献   

17.
在综合分析文化软实力相关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文化软实力的内涵及构成要素;文化软实力虽更多是由精神层面的因素所构成,但文化产业是文化软实力的物质载体。提升文化软实力,必须采取综合配套措施,这其中:开发利用好各类文化资源是基础,创新文化体制、机制是关键,搞好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城市规划建设、加强城市管理是重要条件,儡核心要为文化软实力建设提供物质载体和“硬支撑”,即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相似文献   

18.
Several education hubs have emerged in Asia and the Middle East in recent years with a specific focus on cross-border higher education. Through considerable efforts in policy planning and generous funding, these hubs aim to transform a country or city into an eminent destination for education, research, and training. The inherent design of these hubs raises many questions about higher education's contribution to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as large numbers of local and foreign actors congregate. Specifically, some education hubs are leveraging cultural heritage and colonial legacy as an instrument of soft power by emphasising shared cultural identities and values. By engaging in cultural diplomacy, education hubs seek to exert influence on the international stage. However, assumptions about shared identities and values as well as the prevailing political climate of the local society present serious challenges for policy implementation. Alternatively, an education hub can also engage with international actors based on an enduring faith in the venture of science to propel the knowledge economy – another kind of norm that underpins soft power. This paper compares Malaysia, Singapore, and Hong Kong as education hubs that engage in soft power and cultural diplomacy.  相似文献   

19.
要促进河南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和在新一轮区域竞争中脱颖而出,就必须加强河南区域软实力建设.提升河南区域软实力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加强河南文化软实力建设,增强河南特色文化影响力、支撑力、知名度和发展活力;二是强化河南区位优势,增强河南对区域外经济要素的吸引力;三是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提高河南人口素质,发挥河南人力资源大省优势,为提升河南区域软实力和综合竞争力提供人才支撑;四是改革行政体制机制,提升河南各级政府公信力,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激发河南发展的制度活力;五是塑造河南正面形象,增强河南对区域外的影响力和吸引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