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燃料电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燃料电池(FC)是一种将贮存在燃料和氧化剂中的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发电装置。它的发电方式与常规化学电源一样,电极提供电子转移的场所,阳极催化燃料(如氢等)的氧化过程,阴极催化氧化剂(如氧等)的还原过程,导电离子在将阴阳极分开的电解质内迁移,电子通过外电路作功并构成总的电的回路。在电池内这一化学能向电能的转化过程等温进行,即在FC内,可在其操作温度下利用化学反应的自由能。  相似文献   

2.
潘东升 《中国科技信息》2005,(7):122-122,145
含铁地下水中一般都含有硫化氢,本文就硫化氢对人体的危害;对接触氧化除铁效果的影响;曝气去除硫化氢;活性滤膜氧化和生物滤膜氧化去除硫化氢所做的探讨。  相似文献   

3.
近几年,我国社会进步的速度相当之快,石油的开采力度也在不断增大,为了满足社会使用的需求,技术人员利用先进的开采技术和仪器已经革新了传统方法,也提高了石油开采产量。在钻井的过程中,硫化氢会以安全钻体的状态存在,其本身具有极强的毒害性,也会对钻井液的纯度造成污染,所以本文研究的目的就是探索钻井液保护的方法,使其可以避免硫化氢的污染。针对钻井液实际使用的情况,笔者将给出明确的预防污染对策,技术人员要掌握污染处理的技巧,可以灵活应对污染问题,提高石油开采效率。  相似文献   

4.
在硫化氢成因研究方面,因塔中北斜坡中古5-中古7井区具有以下特点:①存在早期聚集的烃类;②中上寒武统存在硫酸盐沉积;③喜山期快速埋藏导致寒武系古油气聚集中的温度大于140℃。除以上条件因素,本区硫化氢δ34S分馏小,生成量大。综合以上,该区具备热化学硫酸盐还原作用(TSR)生成硫化氢的条件与产物特点,且利用其它理论不能合理地解释该区硫化氢成因,故认为该区硫化氢为热化学硫酸盐还原作用(TSR)成因。  相似文献   

5.
硫酸盐还原菌及其代谢途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蔡靖  郑平  张蕾 《科技通报》2009,25(4):427-431
硫酸盐还原菌(sulfate-reducing bacteria,简称SRB)是一类能够以硫酸盐等氧化态硫化物作为电子受体的厌氧微生物.已分离研究的SRB有18个属近40多个种.由于硫酸盐还原在环境污染与防治中的独特作用,对硫酸盐还原菌及其代谢途径的研究渐趋广泛而深入.发掘新的硫酸盐还原菌,揭示硫酸盐还原过程,将推动生物脱硫技术的研发.  相似文献   

6.
烟气循环流化床同时脱硫脱硝除尘技术,利用烟气中原有的O_2,通过使用低温氧化催化剂,加速烟气中的NO同O_2反应生成NO_2,后通过吸收剂Ca(OH)_2将烟气中的SO_2和NO_2同时吸收形成硫酸盐和硝酸盐,且后续脱硫脱硝反应相互促进,同常规半干法脱硫技术相比脱除效率有明显提升,脱硫效率可以达到95%以上,脱硝效率超过85%,对汞等重金属污染物也有较好的脱除效果。  相似文献   

7.
A/O工艺活性污泥处理生活污水是一种生物处理方法。该法利用活性污泥中的微生物群体去分解氧化污水中可生物降解的有机物,从而使污水得到净化,其中起关键作用的是活性污泥及其所含的微生物,由它们影响污水处理效果及出水水质。  相似文献   

8.
材料在建筑物的使用过程中,除受到各种外力作用外,还长期受到各种使用因素和自然因素的破坏作用。这些破坏作用有物理作用、机械作用、化学作用和生物作用。物理作用包括温度和干湿的交替变化、循环冻融等。温度和干湿的交替变化引起材料的膨胀和收缩,长期、反复的交替作用,会使材料逐渐破坏。在寒冷地区,循环的冻融对材料的破坏更为明显。机械作用包括荷载的持续作用、反复荷载引起的材料疲劳、冲击疲劳、磨损等。化学作用包括酸、碱、盐等液体或气体对材料的侵蚀作用。生物作用包括昆虫、菌类等作用而使材料蛀蚀、腐朽或霉变。材料的耐久性,是在使用条件下,在上述各种因素作用下,在规定使用期限内不破坏,也不失去原有性能的性质。  相似文献   

9.
采暖季北京大气PM10中硫酸盐与硫氧化率的观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SO42-是PM10中的重要组成成分,其形成过程受到多个因子的影响。本文利用高频的自动在线分析系统连续观测了采暖季北京大气中的SO42-与硫氧化率,并探讨了它们与气态前体物、氧化剂、气象因子等的关系。结果表明在采暖季SO42-仍然是PM10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与SO2显著线性相关,燃煤仍然是采暖季的主要污染来源;非污染期的SO42-来源于远距离输送的老化气团,硫氧化率高,O3浓度的增加对SO2的转化有促进作用;污染期SO42-来源于局地的一次排放,硫氧化率低;整个观测期内风速对颗粒物中SO42-浓度影响较大,温度、相对湿度与SO42-和硫氧化率无明显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0.
水质转化的安全风险与过程控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天然水体和水处理及使用过程中,发生着一系列的水质转化,本文 针对这种转化的 安全风险和过程控制的重要方面进行了论述。由于水质及其循环利用的复杂性,水质转化过 程实质上是一个复合污染形成和变化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包含了复杂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反 应 ,而这些反应往往在不同的介质和界面发生,可能导致更毒性的污染物生成、污染效应协同 等结果,进而构成水质的生态安全与健康风险。本文结合自己的实验研究结果,介绍了在水 处理中通过控制水质转化过程、保障水质安全的典型方法。同时,根据本领域的发展趋势, 提出并简要阐述了有关的关键科学技术问题。  相似文献   

11.
赵立卓  王研 《科技风》2014,(6):26-26
本文主要阐述了中和法处理的适用情况、中和方法及中和剂;混凝沉淀法中的混凝剂和助凝剂、影响混凝效果的因素;化学氧化法中常用的氧化剂、氧化法的实际应用等废水化学处理的方法与技术问题。  相似文献   

12.
A/O工艺活性污泥处理生活污水是一种生物处理方法。该法利用活性污泥中的微生物群体去分解氧化污水中可生物降解的有机物,从而使污水得到净化,其中起关键作用的是活性污泥及其所含的微生物,由它们影响污水处理效果及出水水质。  相似文献   

13.
最近,美国科学家在热带雨林中发现了一种粉红色的霉菌。这种霉菌有一种奇特的功能,可以让植物枝叶发酵,转化为燃烧值特别高的柴油气。这个发现为植物能源的利用开辟了新途径,是科学家在寻找可再生能源过程中的一项重大发现。  相似文献   

14.
叙述了用适宜的氧化剂,将电镀老化的舍铬废液中的Cr^3+氧化成Cr^+6,并除尽废液中的其它金属离子杂质后。作为生产铅铬黄的原料的实验过程。此法处理电镀舍铬废液具有较好的社会、环境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5.
生物处理就是利用微生物分解氧化有机物的这一功能,并采取一定的人工措施,创造有利于微生物的生长、繁殖的环境,使微生物大量增殖,以提高其分解氧化有机物效率的一种废水处理的方法。生物处理法分为好氧和厌氧两大类。好氧生物处理的进行需要有氧的供应,而厌氧生物处理则需保证无氧环境。  相似文献   

16.
纸张的耐久性取决于纤维素的性质,尽管纤维素在一定的条件如高温、高湿、酸、酶、氧化剂等下,可发生水解和氧化反应,但只要我们在档案保护过程中方法得当就可以保证档案的使用期限。针对电子文件与纸质档案在保护技术上的差异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7.
在油气田开发过程中常会有硫化氢剧毒气体产生,该气体对人体和设备都具有很高的危害性,因此硫化氢的有效防治对于油气田的安全生产至关重要。本文详细介绍了油田酸化作业过程中硫化氢的产生机理,并从物理、化学、生物多种角度提出了硫化氢气体的防治措施,为降低油田酸化作业风险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8.
国际能源界预测,21世纪氢能将得到广泛应用,而燃料电池将成为利用氢能的重要途径。燃料电池是一种将存储在燃料和氧化剂中的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它不受卡诺循环限制,能量转换率高,洁净、无污染。燃料电池最先被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用在航天飞机上。当时的燃料电池是将氢气和氧气作为燃料,利用电气化学的  相似文献   

19.
基于创新价值链理论,以数据价值实现为切入点,通过多案例分析,探索企业大数据创新能力构成要素及要素间的作用机理。研究发现,大数据创新能力可以解构为创意形成、转化和传播三大能力,它们之间顺次链接,构成大数据创新过程及数据价值形成过程。其中,创意形成能力是在创新概念形成阶段、大数据价值得以孕育时企业所应具备的能力,包括大数据资源、大数据思维、感知识别和创意概念化能力;创意转化能力是企业将创新概念转化为具体的创新成果、促使数据价值释放所需的能力,包括大数据管理、大数据分析、链接融合和组织管理能力;创意传播能力是企业创新成果应用于市场、数据价值得以真正实现应具备的能力,包括顾客价值提升、与顾客交互以及数字化服务能力。研究结论对企业大数据创新能力构建提供理论指导,为大数据驱动企业创新实践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20.
亚硝酸盐与硝酸盐之间的相互转化是氮素循环的重要环节,也是硝化作用、反硝化作用和厌氧氨氧化作用等微生物氮素循环过程的"交会点"。亚硝酸盐氧化还原酶(Nxr)和呼吸型硝酸盐还原酶(Nar)是微生物中催化亚硝酸盐氧化为硝酸盐及其逆过程的关键酶,二者在结构组成、空间位置、作用机制及系统发育等方面具有相似性。从以上几个方面对Nar和Nxr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分析,以期加深对氮素循环微生物过程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