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匠人与大师     
在社会上常听到叫某人为“大师”,有时是尊敬,有时是吹捧。又常不满于某件作品,说有“匠气”。匠人与大师到底有何样的区别?大致有三点:一、匠人在重复,大师在创造。一个匠人比如木匠,他总在重复做着一种式样的家具,高下之分只在他的熟练程度和技术精度。比如一般木匠每天做一把椅子,好木匠一天做三把、五把,再加上刨面更光,对缝更严等等。但是就算一天做到100把他也还是一个木匠。大师则绝不重复,他设计了一种家具,下一个肯定又是一个新样子。判断他的高下是有没有突破和创新。匠人总在想怎么把手里的玩艺儿做的更多、更快、更绝;大师则早…  相似文献   

2.
我是高淳县回乡知识青年。一九八一年三月,我被调到县广播站,一边工作,一边为省、市报纸和电台写稿。我在工作中体会到,报道农村改革不象报道好人好事那样顺手,它会遇到各种阻力。通讯员要敢于坚持真理,要宣传党的政策,要为群众说话。我采访赵木匠集资兴办加工厂的新闻,就经历了一段曲折的过程。那是一九八二年六月的事,我下乡采访,了解到我县丹湖乡花南大队木匠赵仲瑞和女婿合伙,办起了全县第一个私人电锯厂。消息一传开,震动了十里八乡,农民奔走相告,喜形于色。我觉得这是一个好的典型,值得报道。当天我兴冲冲地赶到赵仲瑞的家,向他说明了来意。谁知他头摇得象货郎鼓,苦  相似文献   

3.
刘天明 《新闻传播》2009,(11):87-87
采访是为新闻报道需要所做的特殊调查研究活动.是新闻记者必须掌握的基本功.也是新闻节目主持人必备的基本功。几年的工作实践使我感觉到一个优秀的新闻节目主持人要善于在特殊困难的情况下进行采访活动.不断地锻炼自身的采访能力、技巧,这样才能采访到别人得不到的独家新闻。下面就这一问题谈些个人体会。  相似文献   

4.
节目主持人理论研究中的两个问题李贵奇节目主持人应该由什么样的人来担任?一种观点认为:节目主持人首先应当是一个优秀的新闻记者。节目主持人不同于播音员,他(她)不仅要有较好的外形及嗓音条件,更重要的是要有过硬的新闻采、编等业务基本功。另一种观点则认为:节...  相似文献   

5.
写好新闻既然是新闻工作者的“基本功”,那末,这功夫应下在什么地方?陆定一对《新闻战线》的同志说:“新闻,我是天天看的,看了几十年了。看来看去,想来想去,我还是认为,新闻一定要真实。技巧是要的,但主要是要真实。”他还说:“我建议你们要在真实上做功夫。”  相似文献   

6.
匠人与大师     
在社会上常听到叫某人为“大师”,有时是尊敬,有时是吹捧。又常不满于某件作品,说有“匠气”。匠人与大师到底有何区别?匠人在重复,大师在创造。一个匠人比如木匠,他总在重复做着一种式样的家具,高下之分只在他的熟练程度和技术精度。比如一般木匠每天做一把椅子,好木匠一天做三把、五把,再加上刨面更光、合缝更严等等。但就算  相似文献   

7.
“行万里路,登千家门”是我们邹县大众报社在组织编采人员开展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活动中提出来的一个口号,目的是动员办报人员多跑基层,多深入农户,到生产、生活的第一线抓“活鱼”,做一名基本功过硬、  相似文献   

8.
王曼华 《中国广播》2010,(1):57-57,60
我国文坛泰斗巴金先生,不仅以他的文学创作蜚声海内外,他的崇高人格更是每一个中国人心中一盏不灭的明灯。从1993年巴老90岁生日开始一直到他百岁病逝,我有幸每年来到巴老身边,聆听他的教诲,学习如何做一个敢于讲真话的人。  相似文献   

9.
作为一个记者,我对社会新闻很敏感;作为作家,我对人的命运更加关注。非常遗憾的是,新闻的要求是赶在第一时间到达现场并进行报道,我的职业习惯就是抢时间将新闻写出来。而我从事文学创作已经超过20年了,在对事件本身的深入了解过程中,不由自主地要对人物命运进行剖析,分析他的性格形成,分析他的环境和成长史,分析所有与他有关的外部因素。两者的结合,使我力图在新闻事件中发现小说的题材和小说的“眼”,就像海明威、多斯·帕索期及卡波蒂一样。这样的机会终于来了。  相似文献   

10.
有人说:编辑的工作是简单劳动,谁都能干。对于这种看法,我实在不敢苟同。从实践中我深深地体会到,编辑的工作并不简单,要做一个好编辑实在不容易。一、编辑必须善于发现选题与提出选题善于发现选题与提出选题是编辑的一项基本功。要掌握这个基本功,一般都必须做到三点要求:1、熟悉读者,切实知道他们喜  相似文献   

11.
前些日子到东北部队转了一圈,最近又到“硬骨头六连”去了一趟。在和一些神枪手战士接触中,使我联想到记者练基本功的一些问题。尤其是在“硬骨头六连”采访,我看了许多,听了许多,也想了许多。其中想到的一点就是:我们记者能不能像“硬骨头六连”战士练射击、投弹、刺杀那样苦练基本功?能不能像六连神枪手们那样,用的时间短,而功夫又练得过硬?以下写的都是一些感想。许多问题想得都不透,只是提出来和大家研究。  相似文献   

12.
欲得好新闻,须做有心人。这是我采写《藏书小木马运往美国》和《篁村苗木远销香港》两篇小文的一点粗浅体会。一九八三年年底,我家请了本乡的三个木匠来做家具。一天晚上,一个木匠谈到政策放宽以后,他们村里的家庭车木传统副业日益兴盛之事,接着扯到本村车木工艺制品厂的情况,说他的弟弟是厂里的车木师傅,眼下正在日夜加班,生产一种  相似文献   

13.
《今传媒》2010,(6):23
高玉宝(1927年4月6日—),军旅作家。祖籍山东黄县(今山东龙口),出生于辽宁瓦房店孙家屯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他9岁当童工、15岁做劳工、17岁学木匠,1947年参加中国人民解  相似文献   

14.
我从事业余写稿已有近10年的时间,实践使我深深体会到:在写作过程中,精心构思拟定一个好标题,对于新闻增色提神十分重要,可以说是通讯员不容忽视的一项基本功。去年11月的一天,我与一位老编辑聊天。他对我说:“我编稿,很重视来稿  相似文献   

15.
最贵的宝石     
从来到这个世界的第一天.我就压根没打算找个正当的行当。我讨厌做科学家.年纪青青的就一脑袋白毛,每天掰着手指数着死多少脑细胞更讨厌做什么半吊子电工.据说只相当于中层知识分子程度.而工程师更象一个棒球小子.顶多也就扛个电锯,跟木匠似的,顺便说一句.上班族我也鄙视.他那身白大褂佩领带实在太象乡镇医务所中医科的大夫了……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一个新中国的记者,要同各界人士交朋友,特别是要敢于接触国家领导人。既当记者,又做工作。要做促进友谊,维护和平的使者。”这是20多年前陈毅副总理对我的谆谆教导,至今仍清晰地响在耳边,刻在心头。那是在1965年春天,陈老总到尼泊尔访问。他在繁忙的国事访问中,似乎觉察到我这个年轻的记者,在采访中有些紧张,胆怯的情绪,他象一个长辈似的语重心长地对我说了上面这番话。是的,当时我只有30多岁,年轻,有热情,缺少经验,常常担心自己说错了话。有时又把国家元首看得高不可攀,怕报道不好引起误会。正当我在工作中踟蹰不前时,敬爱的陈老总的这些话,好象给我注入了新的血液,使我充满了信心和勇气。特别是陈老总在  相似文献   

17.
每年的中秋节前,我总要去看望一次恩师于冠西.去年9月中旬,我到浙医一院看望他,他在床前和我谈起了家常,其中一段语重心长的话,竟成了我跟他相识51年来,他对我的最后教诲.他说:"当一个记者不难,做个好记者却不容易,要坚持一辈子做一个好(人)记者就更加难了.徐永辉,你事业心很强,从一个普通的青年工人,经过党组织多年的教育,成为群众所熟悉的记者,凭这一点,就很不容易了."当我在床前聆听他这段教诲时,心中十分明白,恩师不仅是在鼓励我,而是要我更加珍惜党对我的培养和教育,要我坚持做一辈子好人,当好记者,心中要装有人民群众……  相似文献   

18.
父亲的才艺     
父亲没有上过学,真的连扁担倒下来的“一”字都不识,但父亲不仅是方圆几十里呱呱叫的木匠,而且多才多艺,唢呐,胡琴,锣鼓样样都会,甚至还能口头做诗.我有时想,如果父亲有条件上大学,他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无可限量吧?  相似文献   

19.
调查研究是新闻工作者的基本功。对这点,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是很不容易的。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新闻记者更要重视掌握这门基本功。我是经历了一番“折磨”。重新认识调查研究的重要性的。  相似文献   

20.
我是一个从事文学写作的人。由于革命的需要,抗日战争后期,党调我到重庆新华日报社工作,也只是编编副刊、做做党的工作,并未真正接触新闻业务。毛主席到重庆谈判,胡乔木同志随同来到重庆,他对我的工作状况,不大满意。有一次他跟我说:党调你到报社工作,不是不要你搞文学创作了,你应该做记者,做记者可以接触生活。每个党员都要为党报工作。如果鲁迅活着,他一定也会为自己的报纸做记者。我记得我们这次谈话是在公共汽车站候车时讲的。后两句话讲得特别精辟,因此记忆甚深,也正是这两句话成为我做记者的思想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